奶牛乳房炎用药指导

2018-01-08 05:24张俊杰
中国乳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氏菌克雷伯链球菌

文/张俊杰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中国)有限公司〕

奶牛乳房炎用药指导

文/张俊杰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中国)有限公司〕

奶牛乳房炎问题一直是牧场关注的焦点,引发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多样,如何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乳房炎防控和治疗方案显得至关重要。从乳房炎的基本概念、病原菌的分类、典型病原菌的介绍、乳房炎的防治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根据不同致病菌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

病原菌;乳房炎;治疗方案

1 乳房炎的基本概念

99%的乳房炎是由于病原菌通过奶牛乳头孔进入乳区,破坏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炎症反应所引起的。因此,在原理上控制和治疗乳房炎非常简单,防止细菌通过乳头孔进入到乳区即可,但较复杂的问题是,能够导致乳区发生感染的细菌种类(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和传播途径(空气传播、垂直传播、接触传播等)非常之多,这使乳房炎成为奶牛场中最难预防的疾病。所以,了解病原菌的特性成为治疗乳房炎的关键。

科学地认识乳房炎,需要区分炎症反应和细菌感染。如果奶牛机体免疫能力较强,就可以与乳房炎致病菌达成一个平衡状态,维持每毫升牛奶含有一千个或几百个细菌的水平。而对于机体免疫能力较弱的奶牛,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在奶牛自身免疫系统无法很好地清除病原菌的情况下,协助杀死体内的病原菌。试验证明,在乳区注入2 针优孢欣后,大部分病原菌可以在治疗2 天内死亡,但临床症状将持续5~7 天消退。

2 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类

按病原菌的传染方式和滋生地点可分为两大类。

2.1 传染性病原菌

传染性病原菌主要存在于乳腺组织内部以及乳汁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支原体等,主要通过挤奶过程,如乳头准备过程中,挤奶工的手、毛巾、挤奶设备等进行传播。

2.2 环境性病原菌

环境性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如粪便、垫料、污水、泥土的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等,主要通过乳头与环境中的传染源接触传播。

2.3 区别

传染性病原菌和环境性病原菌最大的区别是传染性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奶牛的乳区内,利用乳区的环境和营养成分生存和繁殖,而在外界生存能力会变差。而环境性病原菌可以在牧场的任一位置存活并繁殖,因此环境性乳房炎较易发生在挤奶的间隔、奶厅、待挤通道、卧床等位置。牧场管理者可以根据病原菌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典型病原菌介绍

3.1 传染性病原菌

3.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牧场中常见的一类乳房炎病原菌,在牧场中很难控制,原因在于被感染的乳腺是主要传染源,但不是唯一传染源,其还可定植于乳头皮肤、鼻口部、唇等其它身体部位,尤其是破损的乳头皮肤。图1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氧培养菌落。

图1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氧培养菌落

(1)传播途径

在牛与牛之间通过挤奶过程中的媒介传播(如挤奶工的手、挤奶设备、毛巾),苍蝇也可作为媒介传播,这会导致其更难以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偏好定植于破损的乳头末端,因此乳头损伤和皲裂也是主要的感染原因。此外,犊牛之间互相吸吮的行为,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犊牛的乳头,甚至进入乳区,当其成年进入泌乳期后会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现象。

(2)致病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侵袭性病原菌,进入乳腺后可定植于乳腺组织深部形成脓肿,逃避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由于是胞内病原菌,可以在宿主免疫细胞内存活;奶牛一旦感染以后持续时间较长,机体无法全部消灭,就会严重影响产奶量,降低抗生素治愈率;头胎牛和新产牛患病几率高,新发感染治愈率、复发率高,常引发隐性乳房炎,导致慢性感染,可持续整个泌乳期。

(3)控制与预防措施

一定要做好隔离,分开挤奶;在挤奶前的准备工作中使用单独的消毒毛巾;保证后药浴的质量和操作步骤,在寒冷的季节使用含有足够含量的润肤剂或软化剂成分的药浴液,避免乳头皴裂。注意定期维护挤奶设备,避免出现滑杯、真空压不正常以及过度挤奶;将有乳房炎感染的牛只置于最后挤奶,或使用与健康牛群区分开的单独挤奶杯组;对饲喂用药后弃奶的犊牛应做好分离,避免互相舔舐行为。

(4)治疗建议

早揭发早治疗,对于低胎次或整个泌乳期首次发生乳房炎的病牛,即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初期使用乳区灌注类抗生素,治愈率很高。而对于一些胎次过高、体细胞数过高,有过感染或复发病史的病牛,在泌乳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只会减轻临床症状,不能彻底清除感染,建议延长治疗疗程至5~8 天,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的感染牛只建议淘汰。

3.1.2 无乳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也是传染性病原菌,只能在乳房内繁殖,但是会在乳房外部皮肤和挤奶设备上短暂存活,这类病原菌在国内牧场较常见。在2012~2014年大罐奶病原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92%以上的大罐奶都检出了无乳链球菌,在国内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情况更加广泛和严重。这类病原菌相对较好控制,不像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途径多,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挤奶在牛与牛之间传播,犊牛吮吸也可导致传播,此外,外购牛只也会将无乳链球菌带入牛群。

(1)致病特点

大多数被感染牛只为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悄无声息地在牛群中传播,造成大量感染,只有当大罐奶体细胞数或微生物数量升高时,才会引起注意。感染该病原菌会严重影响产奶量,使体细胞数急剧增高,在规模较小的牧场,一头牛只感染即可影响大罐奶体细胞数。(2)危害

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奶牛产奶量会下降,慢性感染的牛只增多,牛群中未到干奶期就瞎乳、完全不产奶牛只比例升高。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它链球菌对产奶量的影响研究如图2所示,粉色线是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牛只整个泌乳期产奶量的变化曲线,绿色线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牛只产奶量变化曲线,黑色线是感染其它链球菌的牛只泌乳期产奶量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控制和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大罐奶体细胞数和微生物数量急剧升高,但是又没有发现较多临床型乳房炎病例时,应对所有奶牛的奶样进行细菌学筛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一定要有隔离措施和回大群的标准,注意隔离奶牛、分开挤奶,直到下一次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挤奶前的乳房准备工作包括:使用单独的毛巾;佩戴橡胶手套;有奶液或粪便污染时及时消毒;饲喂用药后弃奶的犊牛应做好分离,避免互相舔舐行为。如果从外部购买奶牛,需要在奶样病原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将其与内部牛群分开挤奶。

(4)治疗建议

所有细菌学检测呈阳性的病例,需要对4 个乳区同时进行乳区抗生素治疗,其中无乳链球菌感染抗生素治愈率高;如果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病例较多,建议在干奶期对所有牛只使用干奶药物进行治疗;淘汰个别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牛只;当无乳链球菌从牧场中被清除后,每月定期对大罐奶进行细菌学检测,至少持续6 个月。

目前已有非常好的经验管理可以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等传染性病原菌的感染,使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1994年,调查美国威斯康辛州的牛场,有18%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有将近10%的牧场存在无乳链球菌的流行,通过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到2001年把相关指标分别控制在10%和3%,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到无乳链球菌净化,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在5%感染的状态。这一结果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控制传染性乳房炎的五点计划的执行:一是有效的药浴液以及药浴措施的执行,执行好坏和覆盖度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是后药浴的使用;二是干奶药的使用,进入干奶期的治疗;三是制定合适的临床型乳房炎治疗程序;四是对慢性患病牛只的处理,不只是治疗,还可以考虑隔离禁配等多个选择;五是对传染性病原菌的控制,对常规挤奶设备的维护。

图2 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它链球菌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图3 各病原菌在临床表现各级比例

3.2 环境性病原菌——克雷伯氏菌

3.2.1 介绍

在夏季,克雷伯氏菌很可能是每一个中部和南方牧场都难以处置的问题。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spp)是革兰氏阴性菌,依据临床表现很难与大肠杆菌区分,因此很多牧场检测时,会把该病原菌按照大肠杆菌相同的级别处理,但这会给牧场带来很大问题。

克雷伯氏菌通常会引发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30%的病例将会有非常严重的临床表现,表现为三级乳房炎,另外30%~40%是二级乳房炎,只有20%~30%为一级乳房炎。因此牧场需要重视该病原菌,并了解它的作用机理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克雷伯氏菌临床表现各级比例如图3所示。

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表现形式不同。在乳房内大肠杆菌感染持续时间不超过30 天,大多数会成为临床型乳房炎。而克雷伯氏菌在乳区持续存在的时间明显比大肠杆菌长。研究发现,只有50%的克雷伯氏菌感染会存在少于30 天,30%的克雷伯氏菌会保持亚临床感染长达100 天以上,并可以和传染性病原菌一样在挤奶期间传播(图4)。当检测出有1 头牛感染了克雷伯氏菌后,过一段时间检测其它牛只,可以检测到这头牛只的乳区感染了同样的亚型或是同样基因状况的克雷伯氏菌,推测是因为在挤奶过程中以类似于传染性病原菌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和流行。

克雷伯氏菌的感染对牧场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些阳性菌的感染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克雷伯氏菌相对大肠杆菌影响的时间更长,幅度也更大。所以一旦出现克雷伯氏菌的流行,一定要引起重视。

3.2.2 传播条件

克雷伯氏菌在工厂中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在采用木质材料,如木屑、锯末、稻壳粉或牧场用回收的沼渣为垫料的牧场中,此外也存在于消化道和粪便中。克雷伯氏菌的爆发通常和季节有关,夏季数量明显升高,当奶牛乳头沾到这些垫料或粪便时,若在挤奶过程中处理不当,尤其是在环境湿度增加时,细菌的移动能力提升,会导致克雷伯氏菌的感染。

研究发现,70%的奶牛均会通过粪便排泄感染克雷伯氏菌,其来源常见于卧床,尤其是木屑类卧床;也见于肮脏的乳房上,10%见于乳房清洁度为1 分的乳房上,55%见于乳房清洁度为3 分的乳房上。而亚临床感染的病牛可以通过乳汁排菌。

3.2.3 控制方法

克雷伯氏菌所导致的乳房炎病例的发生程度和比例,通常与卧床的材质和卧床中细菌含量有直接关系。随着卧床中细菌含量的增加,乳房炎发病率上升,所以克雷伯氏菌控制的关键点在于卧床材质。清除木质材质、降低卧床湿度,可降低卧床上克雷伯氏菌的数量,这也是控制该菌的主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沙子也可能被污染,尤其是再循环的沙子,所以需要对卧床沙子定期进行更换。国外也有采用疫苗方法进行控制的牧场,通过典型的J-5苗等结合菌体蛋白疫苗,降低由于感染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这类乳房炎病原菌导致的经济损失。

图4 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感染时间对比

图5 阳性菌的感染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4 乳房炎的防治

4.1 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治疗效果比较

在乳房炎治疗上,由于阴性和阳性病原菌具有不同的侵入方式,通常根据其特性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牧场中乳房炎的发生,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流程。通常一旦发现革兰氏阳性菌病例,就必须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革兰氏阴性菌,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较一般,如大肠杆菌的自愈率很高,不使用抗生素治疗,自愈程度也非常高。而克雷伯氏菌作为侵袭性的细菌,其感染部位较深,抗生素对这类病原菌治愈效果较差,通常要延长治疗时间。表1为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于革兰氏阴性菌通常不治疗,而采取管理措施,如隔离和弃奶,增加挤奶次数等。但这些做法危险性较大:一是实验室对病原菌分析能力的可靠性存在一定误差,即有一些病例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可能并不是革兰氏阴性菌。二是在国内没有较好的疫苗来降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牛后产生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所以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病例,国内牧场也要采取治疗措施。

表1 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各细菌在乳房内分布位点比较

图6 病原菌检测流程图

4.2 不同病原菌治疗方案

不同的病原菌定植倾向决定了用药疗程。一方面,对于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乳房炎通常容易过度使用抗生素,浪费金钱和人力,增加弃奶量。另一方面,根据临床症状,对于一些难杀灭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当治疗2~3 天症状消失以后就停药,但细菌还在持续存活,所以要根据病原菌不同的定植倾向确定治疗方案。表2为各细菌在乳房内分布位点比较情况。

建议有条件的牧场建立病原菌检测实验室,或通过合作单位定期了解主要牛群的乳房炎病原菌类型。在奶厅中揭发,对病牛进行挑出、隔离、治疗,兽医检查病史、查体、记录等。如果牧场不能对每个病例都进行细菌分离,建议按照流程图(图6)进行检测。

明确病原菌后可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采取正确的药物和合理的治疗疗程,有效提高细菌学治愈率,减少复发,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弃奶量,降低抗生素残留的风险。

现在很多牧场都具有病原菌培养能力,可在临型乳房炎揭发前,先采奶样送到实验室培养。奶样送到实验室的同时,临床型乳房炎揭发当天用1 针优孢欣,24 h后再用1针优孢欣,然后按照病原菌培养结果,指定不同的治疗流程。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要考虑这头牛是否继续治疗,风险多大。若要治疗建议隔离,疗程时间需要延长5~8 天。治愈后临床症状消失了的牛只也要放在隔离牛圈中,在2~3 周后,采集奶样进行培养,连续2~3 次培养检测不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才可放回牛群。

对于链球菌,要求牧场尽量区分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若是无乳链球菌则及时隔离。但无乳链球菌较容易杀灭,可以停药观察;若是乳房链球菌,由于该菌也是侵袭性的病原菌,较难以杀灭,建议延长疗程。

对于克雷伯氏菌,要延长治疗时间。若培养结果显示无菌,可能是采集奶样时机体免疫系统已经把病原菌致死,用2 针抗生素后继续观察等待,大肠杆菌治疗方案同上。

临床型乳房炎奶样细菌培养无生长,正常范围是20%~30%。原因在于:采样时奶牛没有排菌,或菌量过少,低于可检测范围;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间歇性排菌的特点;奶牛自身免疫系统已将病原清除,但炎症依旧存在,假阴性结果一般在肠道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中常见;某些病原菌,如支原体,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在奶样中存在抗生素;奶样没有被合理储存,导致细菌死亡。

张俊杰(1983-),男,博士,勃林格殷格翰动保技术服务经理。

2017-05-10)

猜你喜欢
氏菌克雷伯链球菌
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及干预措施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分析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大同地区孕产妇B族链球菌带菌情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杭州市儿童猩红热病原学及其相关血链球菌毒力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