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

2018-01-08 08:51裴桂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多元生活教育本真

裴桂华

摘要:为更好地规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构建基于生活教育的语文课堂,切入生活,构建生活语文课堂之“本”;引导学生开展多元思维,彰显生活语文课堂之“真”;通过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手段,追本溯源,体现生活语文课堂之“美”。生活教育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多元;本真;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1A-0077-03

在今天语文新课程各流派精彩的演绎中,教学模式不断变革,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不断规范。构建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学生活语文课堂,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让生活教学资源具有实际教学影响力,从而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一、切入生活,构建生活语文课堂之“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强调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1]。在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引领下,教师逐步在课堂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实景。

(一)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

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习的原动力。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追求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体现生活的真、善、美。语文如果脱离生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一定程度上,语文应能成为生活的镜像。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若不关注或极少关注学生,一味强调文本的解读,不关注学生的理解与辨识能力,以课堂为界限,隔离了学生的生活,活生生地剥夺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生活的元素和生命的活力,更无生命的价值。人的发展不但要全面而具有个性,也理应是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学生是最具个性的生命独立体,语文学习要反映学生的天性。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情感表达,过度开发学生的智力,追求分数,就必将付出更大的沉重的代价。

语文中海量具体可感的、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有创意地再现生活情境。教师将语文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吸收生活的给养,可丰富语文的内涵,吸收自然和人文精华,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观。

(二)童化生活,诗意教学

学生不仅是生活的主体,也是课程内涵的积极建构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体味教学过程的愉悦。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个性体验,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是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对生活理解、感悟、解读。生活语文课堂能强化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原本凝固的文本焕发生命的活力。重视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人文性、延展性,搭建生活与语文的桥梁,把课堂营造成师生性灵独抒的精神乐园,理想与现实交融的平台,可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乐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现代教育崇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追求学以致用。基于此,生活语文课堂将生活转化为有效的语文教学资源,这既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学生的一种人生能力。它不仅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构构成,也让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向动态转变,拓宽语文学习空间的深度与广度,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生活,汲取营养。

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真诚合作,同时对学生适当鼓励、评价反馈、合理纠错,使教学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二、多元思维,彰显生活语文课堂之“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个性化阅读不仅取决于文本载体,也取决于阅读的主体及学生的个性解读。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有不同于其他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因此解读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这也为学生的学习形式多元化、个性化提供可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阅读目标、多元阅读方式、多元生活体验、多元的信息接收与反馈,有梯度地展开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曾出现过淡化语文教科书的倾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其鲜活的实例、丰富的人文内涵、立体的形象、多元的阅读等,为学生提供充满智慧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整体把握与感知。笔者认为在生活语文课堂中应从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

(一)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领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使语文学习与个性协同发展,使学生享受生活带来的震撼与愉悦。联系生活来进行品读,可调动学生的现有经验及头脑中储存的固有信息。学生走进课本,成为课本中的角色,可读出自我理解、体验与韵味,把自我的生活、感情和课本所延展的感情相联系。教师在课本知识拓展中设计不同层面、不同梯度的作业和综合实践,让学生的学习向生活延展,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二)加强课外阅读及知识的积累,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引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阅读笔记,并配合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语文的丰富与多彩。

(三)多维度提升语文阅读的效率

如何避免传统阅读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首先,要彻底消除传统语文学习的痼疾,继承传统语文学习合理的方法;其次,从语言的运用视角切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全方位銜接生活,引导多维度品味、多层次交流,使切入点与生活融合,并实现多学科整合。

三、追本溯源,体现生活语文课堂之“美”

生活中,语文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介质,是不同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回顾当前语文的实际教学现状,很多语文课只强调了言语表达的功能,而淡化了文化的因素。语文所表达的民族文化,是独特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归属,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作品的理解、研读亦不同。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文化视角下的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重视情境、意象、神韵、诗意等。教师回归语文的本真,引领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真切体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的特殊性,荡涤思维、升华认知、内化素养,从文化的角度来感知美、鉴赏美。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审美教育。语文教师都应挖掘教材中美的语句、美的人物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品鉴,让学生学会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

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文章的美的精髓,把握文章的精华,潜移默化中使审美教育纳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审美过程的情绪感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荡涤学生的灵魂,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美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加以渗透。课文讲授不要为了审美而教,也不能以偏概全。美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心灵洗涤、情感抒发、个性表达、性灵重塑的过程。美无处不在,关键要去感知、甄别、判断、品鉴美的存在。

生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审视生活,解读生活;让教师剖析教育的真谛和内涵,与学生情感互动;让学习充满童真童趣。

参考文献:

[1][2][3][4][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22.2.22.2.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多元生活教育本真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