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
——创作琐记

2018-01-10 08:56于轶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组画歌王灶台

于轶文

艺术源于生活
——创作琐记

于轶文

2010 年的夏天去湘西农村,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们,这里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我。也许是出身农村的缘故,我对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同身受,我高兴他们的高兴,欢乐他们的欢乐,哀愁他们的哀愁。以后陆续几年我都行走在这里,那油乎乎的灶台,几根大木柱支撑起黑得发绿的室内,黑得可以直接用炭黑颜色涂抹的大蚊帐,身着苗服的老太鞠髅着身躯依然劳作的背影,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留守儿童孤独的眼神。寨子里随处可见的形单影只,我知道我已经深深地爱上这块土地了。近十年来我一直选择湘西作为我创作的根据地,这其中的原因基于我出身农村,我理解他们的生活,也自始至终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时代快速发展,对城市化的焦虑,我也非常理解。我亦挣扎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一批关于农村问题的作品。

凉灯村:村里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是自给自足,村里什么都缺,但似乎又什么都不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没有人会说:“我拿着钱也没有什么用,”但是在这里,一位七十多岁的驼背老太太跟我说了一句让我一生铭记的话:“我拿着钱没有什么用”。每每想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凉灯村,想到了很多很多……凉灯村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有时有钱也没有什么用的地方。

苗歌王:当我第一次来到湘西苗寨的时候,便听到了苗歌王的大名,我的画友曾激动地大声描述他家的状况,说去他家看看,肯定让我非常感动。怀着这份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带着某种冲动,我迫不及待地要去他家看看。

这是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太阳蒸发着土地,让人有着如在雾中的感觉,带着某种激动的情绪,我来到了歌王家。或许是外面的阳光太过强烈,突然进入歌王这黑得发绿的屋里,却什么也看得不太清楚。等到视线适应了这环境,我才看清楚了他家里的一切,家里唯一的电器便是电灯泡。这漆黑如夜的屋里透过外面照射进来的一束阳光我看见了主人家最为耀眼的东西,一个新买的、主人用来盛水的铁桶,它的这种新和亮让我觉得不协调,又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看着看着有种想哭的情绪,不是因为它的新,而是因为它的存在,更加衬托出了这屋的黑和破,以及经年岁月的痕迹。

村里人是这么描述苗歌王这一称呼由来的,是因为他能自己编创苗歌,在苗寨里有各种喜事需要唱苗歌的风俗,也因此出现了像苗歌王这样在别人家做喜事的时候,站在门口编唱苗歌迎接宾朋的职业。这给沉寂古老的苗寨增添了节日的欢声笑语,也为自己劳作之余添补了家计,亦贏得了歌王的称号。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苗歌王的大红鼻子。后来得知他的鼻子是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由于贫穷而没法医治。他身后的凳子上坐着他的老婆,听村里人说,三十年前某个冬天因为要出门到井边给儿子洗尿布,把儿子用背带绳绑在火炉前,等到她洗完回来时发现她的儿子连同摇椅倒在火炉里,小孩的一个脚掌被烧掉了,目睹这一切,她疯掉了,从此没有好过来,整天坐在家里一个固定的地方,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有时哭着,有时笑着,她还在为自己三十年前的事情痛苦吗? 还在为三十年前的事情悔恨吗?我们不得而知。去年冬天我因在她家画画,得以很长时间看到她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想想,这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我希望她现在的哭抑或是笑,不是因为当年的过失或者说是灾难,我真心地希望她是无意识的,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不会痛苦,我收集了很多关于她的素材,希望有一天能创作出一幅关于母亲的作品,来传达人类这一永恒的主题。

千仞一家:让我震撼的一家人,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家人,七十多岁的奶奶是这一家的脊梁骨,父亲、母亲都是弱智。母亲嫁过五次,因不能生儿育女而被退婚,最后也就是第六次,用两千块钱把她买到了现在这个家,也许是天意,经过简单治疗,她在这里连生五胎,三儿两女,有一个儿子天折。目前二女儿智力有点问题,其他都正常,真是天可怜见。现在大儿子上三年级了,我画了一张他坐在窗前的画。不知他是玩累了还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坐在黑屋小木窗前,因为生活的贫困,营养不良,让他有点萝卜头。他坐在窗前出神的感觉吸引了我,我当时就想表达这样一个贫穷家的孩子出神的一幕,我想他的目光里也许是在憧憬未来或者是在……对待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去说什么,我只能如实地记录。在她家我画了好几张他们坐下来休息的作品,我只想告诉世人,他们的确很辛苦,甚至是非常挣扎地活着,但是他们再辛苦、再累、再挣扎,他们也一样顽强地活下来,而且带着对未来的向往活下来的。生命之顽强在这里得到了最真诚地体现。

想结婚的单身汉:四十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村里我们己经是熟人了。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有时会沉默不语,或者思索很久后才说出几个字。“没得办法”是他回答我们聊天时最普遍的答案。烟抽得很厉害,他有时会在烟雾缭绕中慢慢诉说他的身世,父亲早逝,母亲经年多病,他没有读几天书,在家还要抚养自己的弟弟。家里一直很穷,也就没有娶到媳妇,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大大的老屋里,我经常看见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电视的样子,如果赶上下雨天,他会一直躺着,一直躺着,来回调控着频道。

有个没有电的晚上,我去他家看见他正坐在灶台边上烧火做饭,灶台上点着蜡烛,火光和烛光打破了夜的黑暗,把他黝黑的脸照得通红,让我看到了伦勃朗的画面。透着一种孤独或者说是坚强也可以叫做没办法。说到没有媳妇时,他会停下重重地吸口烟,然后说句:“四十多了,没得办法了”,他也曾说他尝试过做各种生意,但是由于本小利薄最后都失败了。自经济发展起来后,他也曾学习过电视机、发动机等电器的维修,但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只能半途而废。说这些的时候,他神志会有一些激昂。好像是在告诉我,现在的境况是他努力挣扎过后的宿命。

龙升平组画(49) 纸本水彩 30cm×30cm 2015 于轶文

龙升平组画(44) 纸本水墨 20cm×24cm 2014 于轶文

龙升平组画(59) 纸本水墨 20cm×20cm 2016 于轶文

龙升平组画(51) 纸本综合 14cm×18cm 2015 于轶文

龙升平组画(58) 纸本水彩 30cm×30cm 2016 于轶文

灶台:是我对湘西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这独具特点的灶台就有了湘西的黑,有了湘西神秘的特点,千家万户用了几十年的灶台已经不再是灶台,他是个生命体,融入了主人家欢乐与汗水的生命体;它付出了所有,最后留下一如年迈母亲苍老的面容,却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家每户都有个灶台,灶台的大小,新旧,摆设告诉我们主人家的经济,习惯,卫生等多种情况,我去到湘西第一张画就是画的灶台,我希望用灶台传达给我的信息去诉说主人的生存状况。用灶台留下的斑驳岁月去诉说人生存的顽强。

现实主义绘画出现过无数的大师巨匠,也出现难以计数的伟大作品就我比较喜欢的西方早期一点的大师有很多很多,例如米勒,库尔贝,珂勒惠支,俄罗斯的巡回画派等等。米勒的《拾穗者》《晚钟》,库尔贝的《挖石工》珂勒惠支的《战场》《磨镰刀》俄罗斯的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等等,都深刻的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近代的很多画家我也很喜欢,如俄罗斯的特卡乔夫兄弟,普拉斯托夫等等,举不胜举,中国也同样出现过无数的现实主义大师,在古代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整卷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清明时节的风貌,作品真实自然的再现了当时的盛况,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近代也出现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陈丹青,刘小东等。

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作品我非常喜欢,2009 年非常有幸在南京博物馆见到她的许多原作,我被大师画面里的悲悯情怀深深感动,她的黑白世界凄惨而悲苦,底层挣扎的百姓,直面饥饿、疾病、死亡,甚至于呼号,挣扎与奋起。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决不会无动于衷,情绪定会随着画面强烈起伏。大师作品的特殊感染力,源于其所经历的生活,因为常年和丈夫寄居在贫民区,所以,珂勒惠支深知普通民众的贫困境遇,并穷尽一生为大众进行创作。她的作品沉浸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狂般的笔触描绘和表达对生活的渴望,作品感人至深,触动心灵。在其创作的许多形象中都有她自己内心深处的影子,她把自己与所有劳动者的命运融为一体,分享着他们的饥饿、失败、病痛、死亡、战斗的决心以及欢乐和希望。珂勒惠支的丈夫是个有社会主义精神追求的医生,他们两个就在工人的贫民区里居住,丈夫以很低的收费为一切需要他们的工人治疗,珂勒惠支则与贫苦的劳动者共忧患,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吸取营养,她的儿子和孙子在两次大战中牺牲,正因为自己的经历凝炼出了作品的精神深度,真摯感人,对贫苦挣扎中的人民炽热的热爱,升华出了这么一位伟大的大师,也便有了这么多壮怀激烈的作品。

我国著名艺术家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我也非常喜欢,也一直以他作品的高度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他深入生活,直面生活的经历也同样激励着我,让我走出学院的课堂深入到我熟悉的农村,使我收获良多,并从此有了让我奋斗的目标。《西藏组画》采用了极其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作品本身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深深感动着我。这样一组画为什么能如此的感人至深,不仅是作品的题材反映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更加重要的是作者深入生活,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述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断,抓住了典型生活细节,抓入了深入灵魂的感人场面,使得日常生活可亲可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信手拈来,无论是朝圣的信众、哺乳的母子,还是无声拥吻的情侣、进城的夫妻都如同目击般真实自然。这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再提炼的结果,从而更加纯粹,更加直接地传达出了藏民这样一种原始且非常真实,有血有肉的画面。

《西藏组画》在内容上,将视野专注于身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让人感动。先生能够深入生活,画出这样一批接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让艺术回归本原,这恰是《西藏组画》的可贵之处,从而使作品具有开局性和永恒性。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从现实生活是艺术源泉这一点看,我记得曾经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一切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他们使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相形见拙,他们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依靠艺术的回馈而更加文明进步,曾有言这样描述艺术:“艺术是人类前进的发动机。”艺术既不能与生活脱节,亦不能照抄生活。生活永远是艺术可供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源动力与灵感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关注事物的规律、特征、形象。观察对象于生活的本质。再由自己的发现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发生联系,以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表达生活的精神高度、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创造属于时代的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艺术到底不是生活的照搬,艺术里体现的生活真实感是艺术创作中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并通过艺术家的重新组织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更加纯粹,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作品。

于轶文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猜你喜欢
组画歌王灶台
刘海静水墨作品
时光的灶台
母亲的灶台
西部歌王
203B广州柏力影音有限公司/广州歌王电子有限公司
老灶台
康移风作品
老灶台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跨界歌王》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