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

2018-01-10 07:54周小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味情趣语言文字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他们简单地认为影视明星就是美,流行音乐就是美,致使真正的审美情趣“走了样“变了味”。在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观下,开展学生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立足基础教材,在直接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

1.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切实体味语言文字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语言文字建构而成的。从总体作用来看,语言文字主要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两大类。如何把“冰冷文字”转化为“温情对话”呢?这就须要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温度”和“美感”。比如“水”是一种自然之物,“流水”又是司空见惯现象,然而在《水》中,“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湿润脚板……”通过品析“抚摸”一词,似乎让人看到并能感受到它的温柔母性;在《孔子游春》中,如“哺育”“和顺温柔”“从无惧色”“善施教化”等比喻拟人词,为它注入了令人可观可感的精神和力量,充分显现了“既可言传、又可意会”的美。

2.通过盘活畫面,引导学生切实体味图文并茂美。凡是入编教材课文,大多配套了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图画。它们或反映主题,或反映片段,或反映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善于利用、展现和盘活这些画面,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美好情感,从而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比如《月亮湾》,其文字意境都很优美。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有次序地引导他们欣赏“村子与河流、青山与果树、小桥与游鱼、桃花与农田”等多元画面,既可丰富他们对美好物像的感知,又能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通过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切实体味思想情感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课文中蕴藏作者丰富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或悲壮,或喜爱或憎恶。语文教师要本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理解作品内涵,触摸作者情感,从而享受文本的精神内涵美。如《二泉映月》中的第四五两节,讲述了阿炳再次来到惠山二泉,在思绪万千中创作了这一不朽的二胡曲。不仅文字优美动人,而且情感丰富感人。笔者引导学生边听乐曲边读文本,通过朗读、细读、反复读,从而在感悟与体会、想象与交流中切实感受到了阿炳那升腾跌宕的思潮,充分体味到了他那怀念师父、热爱一切的丰美思想情感。

二、放眼课外生活,在实践创新中培养审美情趣

1.链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如果说教材和课堂是审美情趣的娇小“缩影”,那么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则是审美教育的正宗“原版”。那无比广袤的天然宇宙、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好享受。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等诗句,充满了自然激情、生活情趣和社会哲理,所有这些物质性资源,都是我们开展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通过春秋郊游、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多元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外、走进大自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有利于他们在身体力行中激发愉悦之感,深化审美情绪。

2.促进读写互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如对于《所见》一诗,在现代文描述情景基础上,就“牧童捕蝉的经过和结果”进行想象和发挥,从而把之落实在书面习作上。其次,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就四季变化以及自然植物的生命特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感悟。垂柳拂水、池水游鱼、花开花落、落日余晖,以及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竹节拔高、梅花傲寒,还有“彩虹不再是阳光和雨露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挺立,俨然是北方人的象征”等,这种生命化的理解和感悟,是外在完形和内在情感的相互渗透。赋予事物以生命化的读写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和促进作用。

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好物象的期待和追求。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活动,既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源泉所在。

周小丽,江苏泰州市刁铺中心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味情趣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体味细节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