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社区老年人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15 01:53苏甦黄思戚梁燕仪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7年5期
关键词:恐惧态度导向

苏甦,黄思戚,梁燕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11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对于死亡的担忧及恐惧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现有死亡态度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医务工作者及普通社区居民,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较少,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死亡态度,才能有助于他们平静地走完最后的旅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7月—2015年11月对上海市某社区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60岁及以上;(2)拥有上海市户籍且居住时间≥1年;(3)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配合的被调查者。

1.2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及社区内3家敬老院中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及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共包含25个条目,一般情况下认为样本量至少是变量数的5~10倍,则样本量应为125~250例,除比例关系外样本总量按理论要求应在100例以上,结合本次研究的人力及时间等因素,计划调查 125例,共纳入156例。

对于普通社区居民,调查者在社区活动中心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对于居住在敬老院中的老年人,由敬老院工作人员陪同研究者完成调查,对不能看清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研究者本人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条询问。

1.2.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包含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身体状况、宗教信仰及家庭内谈论死亡时情况。年龄60岁~105岁,平均(75.0±8.8)岁。

1.2.2 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 采用崔静等[2]编制的《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该量表在我国老年人应用中证实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可行性。内容包含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的接受、自然接受、趋近导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5个维度共25个条目。死亡恐惧与焦虑维度主要反映个体对死亡持有的恐惧及焦虑情绪;逃离导向的接受维度主要反映个体视死亡为逃脱不理想生活的途径;自然接受维度主要反映个体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趋近导向的接受维度主要反映个体认为死后有更好的世界存在;死亡逃避维度主要反映个体尽量避免考虑或者接触与死亡有关的事件。该量表采取Likert氏五点计分法,以各个维度的得分高低,来衡量老年人的死亡态度水平。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85。

对收集的资料逐一检查,将缺失条目大于10%或选项呈规律性作答的问卷剔除,不进入最后的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录入时,采用双人双机法将所有原始数据分别重复输入2个独立的数据库,并进行核对以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死亡态度现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影响因素采用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等方法分析。<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6例老年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2%。144例老年人年龄60~105岁,平均(75.0±8.8)岁,其中男性76例(52.8%)、女性68例(47.2%)。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

2.2 死亡态度在各维度的得分 逃离导向的接受维度得分最高,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最低。见表2。

表2 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 ±s)

2.3 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 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退休前职业、身体状况、月收入、宗教信仰及家庭内谈论死亡情况对老年人的死亡态度有影响(<0.05),性别和年龄对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老年人的死亡态度在逃离导向的接受维度得分最高,略高于自然接受的维度,多数老年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死亡是逃离不理想生活的途径,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对死亡抱有正确的态度,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在老年人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调查中,离婚老年人在自然接受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较已婚老年人更为坎坷有关,离异老人更能将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既不害怕死亡,也不主动接受死亡。

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在逃离导向的接受、趋近导向的接受和死亡逃避维度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老年人对于各种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知晓越多,越易对疾病产生担忧。因此这些老人更易对死亡产生逃避心理,进一步发展为视死亡为一种解脱。

不同居住状况的老年人在逃离导向的死亡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敬老院的老人与家人和朋友相聚时间较短,因此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身,同时身处敬老院会更多地接触到死亡,对生活较易产生无法倾诉的负面情绪,最终视死亡为逃离不理想现实生活的途径。

研究显示,退休前曾从事医护工作的老人在逃离导向的接受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历有关。由于中国传统孝道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子女选择在老人病重时全力救治[3],使得他们在临终时狼狈地离开人世,医护人员往往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担心自己病重时的生活质量,出现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死亡态度,这一结果与Cevik[4]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

刘丹萍[5]等认为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的城市人口对于死亡的自然接受度较高,而本次调查却发现月收入高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惧与焦虑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最高,这可能与所调查城市的收入及消费水平不同有关。生活条件较好的老人,与疾病、死亡接触较少,自觉与死亡相距甚远,对于死亡相关问题思虑较少,因此在少数谈及死亡相关问题的情况时对该类问题表现出恐惧、焦虑及逃避的心理,常表现出比常人更多的对于生的渴望。

身体状况与老年人的死亡态度密切相关,健康时老年人并不会过多思考死亡相关问题,只有在身患各种疾病时,才会感觉到死亡的存在与临近[7]。根据本次调查,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惧与焦虑、自然接受、趋近导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高血压和冠心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8]。任何病情变化都有可能预示着疾病的进展,偶尔发病都会产生濒死感,从而加重患者对于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另一方面部分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年人已适应长期吃药与定期复诊的生活方式,病情控制较好,因而对病情不再有过多的担心,对死亡的自然接受态度较好。

没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在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老年人的宗教背景息息相关。不同宗教对于死亡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与见解[9],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无形中接受了相应的死亡教育,处于逆境亦或是病重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慰藉及精神支持,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因此相较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能够更为坦然地接受死亡。

根据本次调查从未谈论过死亡的家庭占 28.47%(41/144),在趋近导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死亡接触较多的人,能够认真思考死亡的相关问题,自然接受度高。家庭中有过死亡相关经历的人群,对于死亡常能冷静正视。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应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社会支持和死亡教育帮助老年人缓解对于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有尊严的度过晚年时期,因此进一步发展老年人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1]苗鑫,褚迎琳.我国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进展 [J].科技视界,2013,3(31):169-169.

[2]崔静,史宝欣.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357-1359.

[3] 张鹏.传统生死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J].医学与哲学,2014,35(11):34-36.

[4]CevikB,KavS.Attitudesandexperiencesofnursestowarddeath andcaringfor dying patients in Turkey[J].CancerNurs,2013,36(6):E58-E65.

[5] 刘丹萍,李宁秀,刘朝杰,等.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研究 [J].西北人口,2012,33(2):41-44.

[6] 李金晏,张文谦,王伟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112-113.

[7] Nozari M,Dousti Y.Attitude toward deathin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diabetes and cancer[J].Iran J Cancer Prev,2013,6(2):95-100.

[8] 唐卓斌,朱凤华.123例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5):293-295.

[9] 孙禄.浅谈宗教死亡观研究对死亡教育的意义 [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4):16-17.

猜你喜欢
恐惧态度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