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讲述贵州故事

2018-01-18 08:13孙蕙
当代贵州 2018年2期
关键词:劲松设计奖乡土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孙蕙

冬日里的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显得格外安静。九龙坡、水车水渠、苗戏台、石坝子,以及矗立在斜坡上的青灰石板房,和谐地存在于车田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老村寨中央,完美呈现了传承400年的车田青石板历史文化记忆。

“这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建筑,更是一种民族自信的明证。”这是车田村文化中心获2018年“德国国家设计奖”建筑设计类金奖时,评审团作出的评价。

一座石头房子缘何能冲出大山,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视野?

答案就在它的设计者——贵州西线工作室的设计师那里。

一位钟情建筑的“犟”人

魏浩波有点“犟”。在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西线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西线工作室总负责人谢劲松看来,魏浩波却又“犟”得合情合理。“他的‘犟’是对职业道德的敬畏、对原则的坚守。”

魏浩波是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西线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西线工作室首席建筑师。2017年12月25日,记者在贵州西线工作室见到了这位有点“犟”的设计师。

“说我犟,或许吧,但也可说成是对专业水准很自信的自然流露。”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已在设计岗位坚守26年的魏浩波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内心强大的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博采众长。

尿液: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憋足2 h以上前段尿5~10 ml,吸取2 ml尿液置于尿液保存液中,置于4℃冰箱待检。

由魏浩波主持设计的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

2012年接到设计任务后,为让文化中心融进车田村的自然环境之中,魏浩波决定用青石板作为原材料,充分运用石头的简单性和独特性,按照当地的传统方法建造。

“我选择由当地村民负责施工,更能为建筑注入乡土气质,让建筑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更为融合。”魏浩波说,由于传统的石材加工方法已经失传,当地村民基本使用现代工具对石材进行加工切割,而他却坚持用传统方法加工石材。

“并非排斥现代技术,但具体到这个项目,传统加工的石材才能达到我要的设计效果。”在他看来,文化中心是对车田村历史的叙述。

获2018年“德国国家设计奖”建筑设计类优胜奖的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西线工作室供图)

为此,魏浩波和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多方查找历史资料,学习研究车田村石材加工的原始方法,然后手把手教当地村民。

“两年多的时间里,魏浩波几乎都待在工地,细致到每一块石头怎么砌,他都要求严格对照设计图纸。”谢劲松回忆,施工期间,由当地村民组建的乡土施工队,魏浩波都前前后后换了三位负责人。

风雨后,彩虹如期而至。车田村文化中心项目设计能一举夺魁,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在魏浩波看来,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我不确定这栋青石板建筑是否符合大众的胃口;情理之中,是我对自己倾心倾注的作品饱含自信。”魏浩波说,项目采用“青石头+彩玻璃+黑金属”的复合工艺,既是对古法石砌的敬意,也是对现代设计的探索。

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要突出记忆的元素,设计当中一定要注意色调的搭配。”在西线工作室的沙龙区,魏浩波正在跟年轻的设计师们探讨着一个设计方案。

“这样的业务探讨我们设计室一周会有2至4次,一个月还有一次大型的业务探讨交流课。”魏浩波说,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西线工作室成立于2004年,是一个学术研究加专业型研究型的设计机构。工作室团队有“3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现有设计人员40人,涉及建筑、景观、结构、设备等专业,人才济济,充满活力。

“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在强化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的同时,各取所长,实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作为团队领头人,谢劲松鼓励独立发展、彰显个性、和而不同的工作方法。

魏浩波(前排右二)、谢劲松(前排右四)和工作室团队一起。(西线工作室供图)

西线工作室还多次组织业务骨干赴美、德、法、意大利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实地考察,听取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100余场次,为业务提升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年来,由西线工作团队共同设计的众多作品中,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获2018年“德国国家设计奖”建筑设计类优胜奖、贵阳花溪石板镇摆陇苗寨民俗综合体项目获中国建筑设计奖(乡村建筑)唯一金奖、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展陈馆项目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建筑金奖等,累计1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获奖。

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走进西线工作室,墙上“使命感、思想力、行动力”9个大字格外显眼。

“这就是西线精神。”谢劲松说,使命感即就是奠基石,专业尊严的原动力,思想力指系统工作方法,行动力强调说大话不如干实事。西线精神是对建筑设计职业的提炼,也是鞭策员工前行的动力。”

好作品来源于生活。多年来,西线工作室的建筑师们实地寻访了贵州几百个传统村落,通过实践与持续研究,建立了具有贵州喀斯特地貌特色的地缘工作模型,以及具有贵州典型村寨特色的乡土工作模型,将贵州乡土建筑的传统工艺提炼并与当代的通用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复合建造技术。

跟随谢劲松走进车田村文化中心石屋,一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看似冰冷的石头建筑给人久违的亲切感。拾阶而上,太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折射进屋内,给寂静的走廊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就是用建筑讲述一个石头的故事,一个村落的历史。”谢劲松介绍,西线工作室的初衷是将对贵州乡土的调查研究,用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上山下乡”工作法应运而生。“上山”是将贵州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转换为建筑的空间控制方式;“下乡”是探索乡土系统投射下的通用化建筑,用建筑反映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

“复杂的地理空间、丰富的乡土世界、有意思的故事传说、特有的乡村传统聚落……都是贵州独有的魅力。”谢劲松感慨,对于一名贵州籍建筑师而言,生逢此时、身在此地是一种幸运。

“建筑会说话。”谢劲松说,今后,西线工作室将继续坚持走属于自己的创新建筑之路,立足贵州、扎根贵州,用建筑语言讲述贵州故事。

猜你喜欢
劲松设计奖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庄劲松美术作品
江澜新潮
猫忍不住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乡土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