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缪刺的异同*

2018-01-20 03:24黄子娟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病位络脉素问

黄子娟,田 萍,吴 松△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 武汉 430074)

《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这两种现在临床中运用较少的刺法均采用的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治疗方式。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古书中对这两种刺法治疗效果有高度评价,笔者以大量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理出对两种针法异同点的理解。

1 巨刺、缪刺针法的出处

1.1 巨刺的出处

早在《内经》中就出现3处有关巨刺的记载。第一处“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说的是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在左边,但其实疾病真正的病灶位于右边。第二处“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曰输刺,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曰远道刺,……八曰巨刺,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刺者燔针以取痹也。”清楚地提出了巨刺属于古代九刺法之一。第三处 “邪客于经,盛则右病,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痛未已,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此处对巨刺的临床运用范围及方法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巨刺,历代医家对“巨”字的解释和看法有很多,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大体上可分为3种:一者认为,巨者大也,“大经”之说,巨刺刺大经;二者认为,有长针,用长针针刺之说;三者有人认为巨也有“互”之说,巨是互的误写,左右两侧相互交叉的意思。这3种说法,各有其理,因此成为对 “巨”字的主流看法。

1.2 缪刺的出处

关于缪刺,《内经》中多次出现,《素问·缪刺论》中对缪刺详尽的论述反映出缪刺针法在古代针刺治疗中的地位和古人对此种刺法的重视。文中:“今邪客于皮毛,舍于孙络,而不去,塞不通,得入于经,溢于大络,生奇病也。夫邪客于大络者,注右,注左,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常处,入于经俞,曰缪刺。故络病者,痛与经脉缪处,命曰缪刺”,阐明了缪刺所治疗的疾病及其传变过程。

后世医家对缪刺中的“缪”字也作出了解释。例如,唐·王冰注:“缪刺,所刺之穴,用如纰缪纲纪也。”[1]认为“纰缪”即差错的意思。明·吴崑注缪刺曰:“缪处也,经脉常行之处差缪也。”[2]这里提出的“缪处”指的是错处、异处的意思。而丹波元简注云:“盖左病刺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曰缪刺。”认为缪刺其实就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方法。笔者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其实都可以用交叉取穴概括下来。更进一步来说,交叉取穴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扎错了位置的针刺方法,其实是运用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思想。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缪刺和巨刺可以一起归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法。

2 巨刺、缪刺的相同点

2.1 治疗疾病与方法相似

两种针法治疗的疾病都符合“右病表现在左,左病表现在右”的特点,且均可治疗痛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治疗时都不直接治疗有症状的那侧,反而去治疗对侧没有出现症状的肢体或躯干。即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均为交叉取穴的治疗方法。

而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这两种针刺方法对痛症有着较高的疗效。刘亚丽[4]通过临床观察得出巨刺在治疗痛症时,减轻患者疼痛的速度快、疗效好;钱敏等[5]发现当巨刺配合运动疗法时对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急性腰扭伤有奇效。唐成林[6]也通过临床观察后得出,缪刺可通过产生中枢镇痛物质而发挥止痛作用,因此对痛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2.2 治疗原理相同——调理阴阳,治病求本

无论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还是《素问·金匮真言论》:“生之本,本于阴阳” 。都提出了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衡,因此调理好阴阳,疾病就可以得到治愈,即张仲景在《伤寒论》58条中提出的“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观点[7]。而交叉取穴,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

从阴阳的概念可以知道阴阳就是把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者现象的对立双方概括起来。清代陈修园《医医偶录·识一字便可为医》中亦曰: “左为阳,左边一丿之位也;右为阴,右边一乁,为阴之位也” 。[8]因此,阴、阳这一对概念其实不单单只是讲的经脉里面的阴与阳,还应该包含了针刺的位置,例如,上下、左右、前后、表里等这种相对立的位置。以“左病治右”为例,又“左为阳位,右为阴位”,因此“左病治右”即阳病而治阴;同理“右病治左” 即阴病治阳,所以两种针法通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此外,两者治疗时针刺的均是疾病症状表现的对侧肢体,而它们所治疗都是右病而表现在左、左病而表现在右的疾病,因此针刺的实际上都是病灶侧,所以说巨刺、缪刺的针刺方法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3 巨刺、缪刺的不同点

3.1 病位不同

《素问·缪刺论》明确提出两种刺法的所治疾病的病位有所不同。其中巨刺的病位在经脉,正如“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而缪刺治疗的疾病病位在络脉,正如原文所说“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入于经俞,曰缪刺”。

3.2 刺法和取穴部位不同

两者针刺的深浅部位、手法以及取穴部位均有所不同。《素问·缪刺论》述:“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视其脉,出其血 ……”,《素问·缪刺论》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灵枢·经脉》指出: “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说明缪刺针刺手法以点刺放血泻邪为主不强调得气,取穴部位多在手足爪甲处的井穴、皮部的血络及络脉的其他腧穴。巨刺法治疗邪已入部位较深的经脉,此时病情较重,应用重手法深刺以祛邪,即《普济方》中所述“巨刺者,长针深刺,以取深邪远癖也”,巨刺注重得气,针刺部位一般取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经穴。

3.3 针刺用具不同

古籍中对两者的针具选用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但周宇[9]、胡金生[10]等学者通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后认为:缪刺法针刺的部位在于分布在人体较表浅位置的络脉,可通过浅而轻地点刺络脉以放其血进行泻热、泻邪实,因此,缪刺多用三棱针作为针具。而巨刺,虽然《内经》中对其在针具的选用也没有明确的论述,但是现代医家通过分析历代文献后多认为是长的毫针,例如,在《普济方》中有云:“巨刺者,长针深刺,以取深邪远癖也”,而且选用毫针作为针具符合其针刺部位较深的特点。

3.4 脉象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凡将用针,先诊脉,气之剧易,可以治也。”阐明仔细诊察脉象是选择恰当针刺治疗的前提,在选择巨刺、缪刺治疗疾病的时候亦然。《素问·调经论》有云:“身形有痛,九候莫病,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阐明病位未入经,尚在络脉者,不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此时宜缪刺;而病位已入经脉者,在疾病症状表现的对侧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提示此时应运用巨刺。

3.5 临床运用不同

巨刺以调气驱邪为主,因此临床上对中风偏瘫等疾病疗效显著。《内经》中《灵枢·热病》有云:“偏枯,偏不用而痛,不变,不乱,在分腠之间,针取之,其不足,其有余,可复也”,即述当以针灸来治疗中风。在《寓意草·论杨季蘅风废之证并答门人四问》中古代医家喻嘉言曰:“凡治一偏之病,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就是说可以运用巨刺“从左引右、从右引左”来治疗中风偏枯。

现代一些学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也证实巨刺对此疾病的疗效。例如:有研究发现偏瘫早期上肢功能障碍的病人接受巨刺法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肢功能有明显的恢复[11-12]。亦有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巨刺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13-14]。

詹明明等[15]学者通过总结大量文献后发现缪刺以理血泻邪为主,因此临床上对实证、热症有很好的疗效。有研究表明胡金生等[10]认为缪刺在治疗实证(如:中风、昏厥、咽痛、头痛)、热病(如:中暑、急性热病)时取得的疗效很好。可以通过点刺局部血络或井穴放血以泻实邪或热邪。

4 小结

综上所述,巨刺、缪刺通过交叉取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来调和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使疾病得愈;且此两种针法都遵循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巨刺、缪刺虽然治疗的疾病均有右病而表现在左,或者左病而表现在右的特点;针刺取穴方法均为交叉取穴,都可治疗痛症、急性软组织损伤。但两者也存在以下不同:一者,针刺病位不同,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二者,针具不同,巨刺针具为毫针,缪刺多用三棱针;三者,手法刺激量、治疗方法不同,前者重而深刺以祛邪,后者浅而轻点刺放血泻实邪;四者,脉象不同,前者症状表现的对侧肢体有异常脉象,后者脉象无异常;五者,临床运用上以调气为主的巨刺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佳,而以理血为主的缪刺对热证、实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病位络脉素问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