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家秘奥》看慎斋辨证

2018-01-20 12:46吴焕波朱翠翠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7期
关键词:周氏益气汤内伤

吴焕波,朱翠翠

(1.焦作市卫生医药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2.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周之干(1508—1586),号慎斋,安徽宣城人,明末著名医家。其精通脉诊,重视调治脾胃,擅长内伤杂病的治疗,著有《慎斋三书》《脉法解》。有门人整理《慎斋医案》《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等著作。本文对《医家秘奥》中的一些辨证思想做简要探析。

1 阴阳并重,以阳为要

周氏精研《黄帝内经》,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认为必先明阴阳,阴阳并重,不可偏废。《医家秘奥》云:“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一分阴气未尽,亦不至于死。盖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也。”[1]64阴阳平衡,不偏不亢,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阴虚或阳虚,阳亢或阴凝,阴阳任何一方的偏虚或偏亢都会影响另一方正常功能的发挥。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主。”在强调阴阳并重的前提下,又指出了阳气的主导作用。“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以阳气的有无,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生命的存亡。

2 四诊合参,尤善脉诊

周氏诊治疾病强调四诊合参,《慎斋遗书》指出:“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神视死生,腹痛按知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且对于脉诊论述颇精。《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脉之有力无力来辨别内伤虚损病证。周氏善于运用左右手阴阳循行、脏腑间的五行生克关系等多方面解释脉象:“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1]1他根据脉象辨气血,认为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1]13

“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1]5右寸属肺,肺脉旺是金被火克,求救于子,肾属水,为肺之子,而肾脉亦旺,知肾水原有不足,用生脉散保肺,加当归滋肾。这种依据脉象表现分析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3 详查病因,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周氏提出“医者必先审其起病之由”。如:“一女人心口右边作痛,引背及两胁,询之幼时为人当背一拳,此血凝气滞也。以灵脂、蒲黄半生半炒各五钱,乳香、没药炙去油,当归各一两,肉桂三钱,酒下二钱,服尽愈。”[1]95医案所记甚为简略,但审病求因的思想却值得后世医家学习。

《慎斋遗书》中更立“辨证施治”一篇,专述辨证之重要,明确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深刻地阐明了辨证施治乃治病之精髓。周氏创立了“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夺、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机,这是慎斋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精髓所在[2]。

4 调治脏腑,重视脾肾

周氏强调脾胃的升发之气对人体的作用[3]。脾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为人身后天之本。“五脏一有所亢,皆不能无累及于脾,脾有累,则后天气伤,后天伤,则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气。”“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1]16其对脾胃内伤理论的发挥,在于阐明脾胃的升发与阴火及气血的关系。升发脾胃阳气要善于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清气升,则浊气自降。周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补脾阴的证治方药,丰富和发展了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4]。

《慎斋遗书》又云:“人生之来,其原在肾;人病之来,亦多在肾,肾者,命之根也。肾脉不伤,危也可许其生也。肾脉有伤,安也亦虑其危。盖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亦必受害。”指出肾为人身之根本,危急重病,必及根本,善用六味丸、八味丸补肾中真阴、真阳。在对内伤虚损性疾病的辨证治疗上,周氏重视疾病发展过程中脾、肾与真阴、真阳的重要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对指导临床也有许多裨益[5]。

5 处方用药,灵活化裁

周氏强调处方用药需明辨病机,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君药。《慎斋遗书》言:“凡用药须择一味为主帅,其余分佐使而驱用之。”“凡用药必须求得君药。如浑身胀痛,羌活为君;血病,当归、肉桂为君;气虚,人参为君;表虚,黄芪为君。”根据病位所在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纳气用地黄,脾病用茯苓,肺病用参,肝病用白芍,肺火用门冬,心火用川连,胆火用黄芩,肾火用泽泻,小肠用木通,大肠用萆薢,膀胱用羌活,有其证,不可不用其药也”。

在方剂的运用上,善抓主症,灵活化裁。“凡用补中益气汤,内伤至要之药也,三四帖后,或中气虚寒,觉腹中痛,理中汤;中气不调,郁郁不疏,或微胀气滞,调中益气汤;心神不安,恍惚汗出,归脾汤,此内伤调理必用之药也。上焦两胁有病,俱是风热郁火,必加疏风散火之药。唯中焦、下焦有病,干姜、肉桂可重用。”[1]83“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麻、柴胡,加杜仲、牛膝。”[1]76

治疗中周氏常依据脉象表现作为辨证处方的依据。“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1]6“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1]43他甚至单凭脉象推断病机开具处方药,如“应枢,左手沉细,右手细数……人参、白术、茯神、甘草、山药、黄芪、当归各等份,莲肉、元眼肉各七个,水煎服,三十余贴而愈。”[1]101这种凭脉断病的方法,为后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6 小结

周氏一生忙于诊疗,临证经验丰富,一方一药都蕴含了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值得后世临床工作者继承发扬。王永炎在《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言中指出:“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所以,中医药工作者需要不断地从经典医籍中吸收知识,继承中医文化的精华,更好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周氏益气汤内伤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高法的“周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