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还是不换?这不是个问题

2018-01-23 22:00
歌唱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院系声乐专业

张 燚

李雷(化名)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他对自己的声乐老师不满意,很苦恼要不要换一位老师。换吧,新老师会不会也不合适?原来的老师会不会对自己有意见?自己今后的发展会不会受阻?换老师的手续是不是很麻烦?不换吧,倒是什么都不用做,但长此以往,自己今后的发展因此受挫怎么办……换?还是不换?这实在是个问题!

声乐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声乐专业的专业课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从这一点上来说,甚至比其他院系的学生更靠近传统的师徒制学习方式(其他院系硕士生上导师的专业课,通常也会有三四个甚至更多学生一起上)。我们或者可以说,音乐专业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形塑力量远大于其他院系。由此,能够获得一位适合自己的专业老师对自己实施教学,对于声乐学生来说很关键。大多数声乐学生都曾遇到过和李雷相同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一直生活在学校中、从未真实踏足过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沉重的问题。是问题就要解决,否则就会影响到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路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一、换老师是大事吗?

我以为,换老师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里早就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转专业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更不用说换老师了。

而学生认为换老师这件事很大,也很正常。毕竟学生经世不多,不可能做到处变不惊。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被学生换掉可能也是大事——“我换学生可以,学生如果把我换掉就太没面子了。这不是告诉大家我的教学水平不行吗?今后还如何在单位立足?”

然而,我想对这样的老师说:“被学生换掉也不是大事,甚至是一件能够促使自己继续学习、进步的好事。”如果非要说是大事,那么“学生可以换老师”这种规定是一件大好事,“不允许学生换老师”则一定是大坏事。对于“换老师”行为中的当事人来说,这些都属于教学中的日常行为,不是什么大事。

大学一年级的声乐专业新生入学后,对院系、对老师的情况都不了解,当然,院系、老师也并不了解学生。老师选学生也好,学生选老师也罢,基本是处在一个茫然的状态。即便院系安排了学生、老师的汇报演出,也不过是浮光掠影;即便学生在选老师之前可以看到老师的演唱,也并不见得有能力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即便学生听得出老师的演唱水平,也无法了解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在声乐界有一种说法,“唱不好的不一定教不好,唱得好的也不一定就能教得好。”不管这种说法道出的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靠一次演出我们是无法判断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

在此情况下,大多数音乐院系都制定有这样的规则:学生或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感到不合适,可以申请更换老师或学生,此谓之“双向选择”。“双选”对老师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原因有二:一是老师的学生多,门下有不合适的学生也属情理之中;二是不合意的学生对老师职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大。但“双选”对学生的意义却很大,合适的老师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甚至人格的完善都有很大影响。学生能够换老师,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与和谐,也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应有之义。

遗憾的是,“换老师”这件很正常、很好的事,如果没有良好的院系文化、教师文化支撑,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带来不良反应。第一,因为利害相关所以同行相轻,老师为了抬高自己不仅会贬低别人,还会禁止学生接触其他老师。第二,老师私下“挖”比赛能获奖、自己评职称可加分的学生,这中间少不了各种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人格成长的手段。第三,老师仇视“收留”自己学生的其他老师,造成同事关系的紧张。第四,老师怕得罪其他老师,不愿收其他老师的学生;甚至学生向其请教问题也不敢回答,学生找其他老师求教被认为是“犯禁”,形成恶劣学风。

良好的院系文化和教师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素有“重教轻学”的传统,《说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者。”于是,“学习”成为“下”效仿“上”的行为,教师成为居高临下的存在,但这完全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学生才是教育的目标、教学的核心;没有教师,学习行为依然可以发生,但没有学生,教学行为则不能发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自省、提高。换个角度来说,有换老师想法的学生一般都是对专业有追求的学生,老师应该为院系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

同时,老师也不要有心理负担,片面地认为如果学生要求换老师就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否定。事实上,学生换老师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是否相互适合、“对路”,好比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并不等于不合这双脚的鞋子就是劣质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要负主要责任,学生是内因、主因,教师不过是外因、诱因;人无完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其局限,不存在无所不能、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学生长期跟随一位教师也会出现视野单一、感觉钝化的不良反应……综上,适当换换老师,其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二、真的需要换老师吗?

学生能够换老师是好事,不过是否需要换老师却必须仔细思量。在现代社会,学生因为求学、工作、家庭等各种原因经常会进行迁移,即便学生不迁移,老师也可能迁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说换老师的“自然机会”很多。在求学期间要不要主动换老师,这一定要考虑清楚。换老师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或可建立自己的打分体系。你一定要有量化思维——尽管不需要多精确,尽管同一个指标项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分值。你一定要借助纸和笔来思考:拿出一张空白纸,中间划一条竖线,左边写下“换”的理由(不要低于五项),右边写下“不换”的理由(同样不要低于五项)。这样你就不会陷入某一项原因不能自拔,从而全面地看待自己面临的问题。

如果“换”或“不换”的理由低于五项,即说明你可能考虑不周,这会让你的困惑变成麻烦。如果换的老师越来越不理想,不但会耽误自己,甚至会在众人面前形成“这个学生很麻烦”的印象,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人人都有意气用事、做事不周全的时候,老师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仅仅因为老师某次说话方式欠妥、某次对自己有所忽视就意气用事地“必欲换之而后快”,那么这只能证明自己心智尚未成熟。谁能为你保证新换的老师就能每件事都周全、从不意气用事?即便这位老师是一位“好好先生”,其对你的专业促进又是怎样,你考虑到了吗?你这样心智不成熟,如何应对毕业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

人们还有一种思维倾向,就是“这山望着那山的萝卜青”。我们选择原来的老师时也是抱着理想化的心态,为什么现在要调换?换成别的老师就能一切顺利、走上“星光大道”?如果你认为是教学效果不好,先要搞清楚到底是谁的问题。如果原因出在自己身上,那就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如果换来换去都觉得不合适,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在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之后还是没有效果,那就真的需要再往前推进一步,考虑换老师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担心老师不高兴、更不用怕老师在自己的学业上“作梗”。第一,上文已经说到,换老师对于你来讲是大事,可是对于老师来讲就没那么大,只要处理方式得当,老师多不会在意。第二,老师大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如果换老师的理由充足,老师也会认同;如果换老师的理由不充足,老师也乐得不再和这样的学生打交道,谁都不会喜欢急躁冒进、只顾自己心情不顾别人感受的人。第三,如果老师不通情达理,那么更要祝贺你,你选择换老师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只要走正道,也没哪位老师能给你“穿小鞋”,真有的话,也有申诉程序可以走。

总之,如果遇到了好老师千万不要轻易改换师门,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真要换,也要先了解自己心仪的老师是否接收,正确、合理地处理好师生关系。

如果师生关系到了很紧张的地步,那么不论是谁的问题,都要当断即断。

三、如何平稳换老师?

李雷明明发现自己跟的老师很不合适,却碍于情面,一直逃避,迟迟不做决定。其实他的损失很大,不但会耽误学习的进度,也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之前的人生不过是一场赛跑,终点就是高考,奔跑的过程很单一,高考以外的事情,老师和家长全包。进入大学后,自主权突然降临,面对这样的改变,很多人的选择和李雷一样,即“等”:在温暖的被窝里等,在有趣的游戏中等,在精彩的手机上等。但是,“等”虽然安逸,却只能等来岁月蹉跎。

我们承认,换老师是教学中的正常行为,但是如何把这个行为真正实施得“正常”,这真的很考验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如果你真的需要换老师,那么就要做决定并开始行动。记住,行动一定要有章法,不能任凭本能驱动,仅靠条件反射行事。

首先,做好暗地观察。只是觉得原来的老师不合适还不够,还要观察教师群体,找到合适的老师。合适的老师仅凭道听途说也不行,还要有更近的、身临其境的接触,比如和这位老师的学生结伴、旁听老师的课。这既可以是不经意的行为,也可以提前由同学给老师打好招呼。具体如何,要先了解老师的习惯,在有些老师看来,贸然来听课是不礼貌的行为,而有些老师则并不在意。

其次,做好私下接触。有了目标老师之后,可以制造“不经意”的机会进行私下接触,透露自己的意愿。这时候要请目标老师代为保密,毕竟事情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并不适合大张旗鼓。何况,你中意的老师并不见得中意你。如果原来的老师先从别人那里得到你要更换老师的消息,一般都很难做到心平气和。

再次,做好解释工作。确定你中意的老师也中意你之后,你需要在原来老师那里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多换位思考。

最后,做好善后工作。换老师后,还要继续主动联系原来的老师,绝不能因为羞愧而疏于再打交道。你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联系老师,老师很少会主动联系你。如果你今后见着老师都要绕着走,在老师眼中,你就是个“白眼狼”、人品有问题。其实,你只不过是不好意思、心中有愧罢了。之后,每逢教师节或其他重大节日时,还要以短信、微信、电邮或者登门拜访的形式为老师送上祝福。这是作为学生应该做到的。

总之,自己是高素质的人最重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日久见人心。你今后有好的发展,原来的老师一样会为你高兴。

四、如何做一个学生爱戴的老师?

学生换老师的原因很多,并不完全是否定老师的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致力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具备宽阔的教育视野和高超的教学能力,这样既不会使教学过程蜕化成控制过程,也不会因被学生换掉而“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教师不能害怕竞争,拒绝“学生选老师”的正当权利,拒绝现代教育民主、平等、协同的对话关系,那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会使自己成为“温水煮青蛙”故事中的主角,越来越危险却不能察觉。学生换老师就是温度计,告诉我们需要调整自身。教师的主动地位不是靠垄断,而是凭主动进步获得的。教师的出发点是为学生负责,教学的目的是出人才。那些不允许学生选教师的音乐院系在其他环节也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教育规律,最终使院系教学质量下滑,身处其中的教师的能力下滑,整体陷入困境。

在最低层面上,教师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上课,不随意缺课、停课,上课时不能态度生硬、焦躁易怒,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能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习惯、专业基础与期待等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多番努力后,如果学生还是不出成绩,则不妨根据学生情况为其推荐更为合适的教师。平时在学生面前也要尊重其他教师的劳动,欣赏其他教师的教学,这尤其能显出自己的修养和水平。万不可为了证明自己的水平采取贬低他人的方式,现在的学生很容易看出教师贬损他人的真正意图。

声乐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具有其特殊性,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很容易变成单向输出。虽然这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却完全是被动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成为离不开教师的、永远长不大的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专业学习不应是单向的、封闭的,要鼓励学生多和同学交流,多向其他教师求教。封闭的师生关系理应被摒弃的另一个原因是时代的变化,教师走过的路不见得是学生将要走的路。在信息时代,声乐形式及其审美观念其实变化都很大,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探索面前的声乐世界。

在更高的层面上,声乐教师需要从教学主导者变为教学引导者、从传授者变为合作者、从管理者变为激励者。教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英雄”,更不能树立为被学生盲目崇拜的偶像。教师要做学生的顾问,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身专业和思维的限制,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未来是他们的,教师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做他们的合作者,帮助他们发现专业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并加以解决,而非端出现成的“真理”。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专业管理,而是教学激励。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发挥榜样力量,以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以对话、鼓励、安慰和疏导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和行动。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换老师或者不换老师就不再是问题,“学生换老师”这项制度则成为对师生双方都有利的共同机遇。

猜你喜欢
院系声乐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