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一顺应理论框架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策略研究

2018-01-23 09:15夏小维张志祥郭静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1期
关键词:导游词导游关联

夏小维+张志祥+郭静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和了解中国文化。但是,目前很多涉外导游词所运用的翻译理论比较传统,翻译方法过于直译,导游词质量较差。笔者尝试在关联一顺应理论框架下,以扬州景区为例,为涉外导游词翻译提供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指导涉外导游词翻译。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国,要更好地走向世界,涉外导游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涉外导游词翻译缺少目标语受众与语境意识,过于直译,导游词质量较差。用词不当、中式英语、望文生义、文化误解等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导游词翻译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从而造成国内高质量旅游资源消费品因低劣的语言外包装而贱卖。外国游客也因此无法很好地欣赏中国的历史古迹和了解中国文化。笔者尝试在关联一顺应理论框架下,运用关联论与顺应论的互补性与解释力,以扬州景区为例,为涉外导游词翻译提供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指导涉外导游词翻译。

关联一顺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一顺应理论将关联理论与顺应论结合,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认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的提出者是Sperber和Wilson,他们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首次把语言交际的过程解释为明示一推理过程,推翻了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一解码说。Sperber和Wilson认为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从而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要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关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接受者能结合语境找出交际双方之间的最佳关联,那么交际意图就能很快明确。十几年后,1999年,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他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具有三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交际过程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商讨性是指在语言的选择上,对话双方是在动态地进行选择,而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严格地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选择。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2001年,国内学者杨平将这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了关联一顺应模式,他认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其整个过程应该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关联顺应两种理论在翻译学中的应用开始于1991年,学者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领域。在该书中Gutt将翻译过程解释为一种交际行为,即一种示意一推理过程。他认为翻译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给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在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构建充分的关联的目的。李占喜(2007)将关联一顺应模式框架与翻译结合起来,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基础上尝试性构建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正确认知和处理与作者的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在最佳關联的引导下,以确保译文读者以认知和谐的方式对其作出动态顺应,从而使他们在译文话语中正确把握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满足其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以便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笔者认为,关联论与顺应论两者既具有共同点,也具有相异性。两者都强调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但是关联论重视认知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忽略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顺应论虽然指出了交际过程的三种重要性质,但是解释力不足,如何从纷繁的表征中找到顺应的目标是其缺点。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关联一顺应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寻找关联的静态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也就是说,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尽力找到原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然后在译成目标语过程中,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策略,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

涉外导游词的翻译特征

涉外导游词是指外语导游员直接说给外国旅游者听的关于旅游景点的解说。好的导游词要求具有以下特点:1.解说内容充实可信、方式生动有趣;2.解说内容实用,富有文化蕴含;3.解说内容文学性强,文体多变。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导游词的翻译往往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难点:1.文化差异大。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时中英文之间较难找到适合的对应词语。例如,一些文化名词的翻译,粽子翻译成rice dumpling。但是其背后的典故外国人却很难理解。2.诗词对应少。中国古诗词数量丰富,意境隽永,但是很难在导游词中将诗歌翻译的不失中国韵味又能让外国友人理解。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翻译成We areboth unhappy.We meet and understandeach other.What does acquaintancematter?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外国人理解,诗歌本身的韵味就欠缺了。3.思维方式迥异。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螺旋式的”。所以其在叙述时往往是按照基本背景一事实论据一结论观点这样的模式表述自己的观点。先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说出中心思想。因此,重心在后,头大尾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线性的”,这种“线形的”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在语言习惯上,喜欢按照结论观点一背景一事实论据模式来交流。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其他信息添加上去,重心在前。

思维方式的迥异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例:It was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pay to China 1n January.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endprint

介于此,导游词翻译需要始终围绕游客的认知语境,根据游客己知信息,提供适量新信息,找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共同点,最大限度的将景点景色及其文化内涵向游客讲解清楚。在这个过程之中,不能满足于其字面意思,要挖掘其深层的语用心理和意识形态,找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联,并选择相应的策略,动态顺应于双方的认知环境,及时调整所用翻译策略,才能达到理想的导游效果。这种要求与关联一顺应理论不磨而合,导游词英译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顺应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导游词的翻译过程中,将导游实践与关联一顺应理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推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基于关联一顺应理论框架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策略

尽管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和文化差异较大,但其提供信息与呼唤行动的功能却是一致的。因此在导游词翻译时,要根据游客群体和认知语境,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使游客对景区的了解达到预期的导游目的。Verschueren认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笔者认为,在导游词的翻译选择上,可以借鉴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针对不同语境做出最佳的选择,同时在策略的使用上进行动态的顺应,从而达到最佳导游效果。下面以扬州景区为例,从译者针对目标语境所做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的角度,对涉外导游词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进行阐述。

针对语言语境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结构,因此在涉外导游翻译中,导游词的语言结构选择必须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尤其在句法、词汇的选择上,导游词应以最佳关联为原则,不断地选择、顺应英语语言语境。

句法的关联顺应。例1:在中南海紫光阁,在人民大会堂,在外交部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公署等重要国事外交场所,随处可见扬州工艺美术的倩影。

The beautiful Yangchow industrialarts can be seen in the lmportantnational affairs diplomacy places suchas Zhongnanhai Ziguang cabinet.theGreat Hall of the People.Ministry ofForeign Affairs and Hong Kong and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Government office.

中文句式句型结构与英文句型结构差异较大,中文句式重意合,将核心意思放置在句末,而修饰语则层层推进,放在前面,而英语重形合,故其句式倾向于开门见山,层层分解。以上面导游词为例,翻译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差异,使导游词更加适合英语语言习惯,使游客能更加快捷的掌握所介绍的内容为扬州的工艺美术。

词法的关联顺应。例2:烟花三月一the mist and flowers in spring

石壁流淙一the water splashes alongthe stone wall

镜花水月一flower in the mirror,moon on the water

汉语喜欢使用四字格。因为其内涵深刻,结构简洁,表现力強。但是英文中运用相对较少,“四字格”在译文中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使译文大为增色,而且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游客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国文化隽永的涵义和风景之美。然而由于中英表达手法差异性较大,直译常违反汉语表达的涵义,难以使听者产生共鸣和顺联。因此,导游词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关联,由表及里结合英文相应的词汇进行意译,才能让游客克服认知的障碍,进行最佳的动态顺应。

针对文化语境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

导游讲解不仅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交际过程中文化语境的差异不可避免,故翻译时要动态选择翻译方法,顺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使其在最佳语境效果的帮助下,获得对译文的接受与理解。而作为文化的载体的文化负载词,在导游翻译中是最大难题,因为他们内涵丰富,包含了特定文化相关的多方面涵义。所以,在导游词翻译时,往往需要使用增补法、铺垫法、类比法进行说明。

增补法。例2: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均用鹿的图案,寓意为禄。

All of its cornices,tiles,eavesdoors,windows and wood panel gatesare decorated with deer designs,forthe Chinese character鹿and禄are bothpronounced lu.(禄in Chinese culturemeans prosperity)

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游客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很难把鹿和富裕联系起来。因此,导游词翻译时可以通过补充说明,消除游客的认知障碍,为游客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帮助游客找到最佳关联。

例3:在翻译建筑物名字时,使用增补法能让游客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得到最佳的语境效果。比如:“玉绣楼”翻译为“Yuxiu Building”后可以进一步将玉绣楼的“玉”(magnolia)和“绣”(hvdrangea)所代表的寓意解释清楚。“骑马楼”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可以用“guest house”来进一步讲解中国文化中骑马远行的概念。

铺垫法。中国园林的命名极富文化内涵,因此在在讲解时可以用铺垫法,让游客自己自然产生关联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文化寓意。比如在讲解个园名字由来时,需使用铺垫法把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讲解出来。“Bamboo is knownfor its firm roots,inside hollowness,which represents the noble character offirm and humility in Chinese culture”然后再引用袁枚的诗句“月印竹成千个字”,说明为什么叫做个园。并将西方文化中的oak与竹子两者相联系,这样游客才能理解个园的真正含义,消除文化隔阂,产生关联顺应,形成共鸣。endprint

类比法。虽然由于语言体系和历史文化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对应词较少,但是在导游词翻译时我们可以使用类比的方法让游客共鸣,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产生联系和顺应,从而更好理解导游的翻译。比如“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玉人”一词不能翻译为“jade woman”而是用游客能够理解且常用的“the sweet girl”或者“thebeauty”来解说会更好地促进沟通,符合游客的认知语境。再如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中的丑角,在导游词解说中可以用“clown”解释,游客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关联和顺应,理解这一角色。

在时间、朝代的翻译过程中,类比法的使用能够更好地让游客与自己所处的物理世界进行关联,进而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顺应。比如扬州历史上重要的时间点唐朝、乾隆年间、康熙年间等在翻译时可以使用AD或者BC等外国游客常见的方式进行讲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所处的时代,产生顺联,克服认知障碍。

针对交际语境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

导游讲解因为其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现场效果”。因此,导游词的讲解应根据交际环境特别是现场环境和气氛,选择较为简洁明快的方式进行意译,增减相应词汇以及简化都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意译法。意译法是导游词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符合导游词“以游客为出发点”的原则。比如清溪旧屋可以翻译为“theGreen Greek old house”,

而不是“Qmg x1 old house”。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用“the HlStOrical and culturalBlock of south Canalside”代替“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ofNanhexla。可以更好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和汉文化的审美观,烘托现场气氛,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在讲解瘦西湖名字由来时,引用汪沆的诗句“也是销金一窝子,故因唤做瘦西湖”时,可翻译为“thelake scenery is as beautiful as that ofWest Lake.therefore it can be called‘the Slender west Lake”。可以使游客自然而然地将瘦西湖的美与杭州的西湖连接,帮助游客找到最佳的关联,进行动态的顺应,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诗句的含义。

增删词。为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导游词解说中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增减词汇,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际效果。例如,“三头宴”解释为“Three luxurvbanquets”,而不是“three feast”,增加词汇“luxury”能让游客对这道菜的特点更快的把握。“三把刀”应翻译为“kitchen knife,barber knife andtrlm knife”而不是“three knJves”。通过增加词汇进一步将三把刀的内涵向游客解釋清楚,使游客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正确把握导游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便更快地接受扬州文化的内涵。

简化。对于作为外国游客的目标语众而言,全面地理解汉语语言和文化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景点介绍如果就字面意义全面直译,反而会引起很多理解和顺应上的问题,产生认知困难。因此在解说时,长句、不相关的人名和四字格都可以视现场情况和时间长短进行简化乃至省略。比如扬州人喜爱的生活方式“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法”,在翻译时可简化为“Drink tea in the mornmg andtake a bath in the evenmq”,省略不相关的信息点,这有助于外国游客更快地理解导游的言下之意,产生认知共鸣。

总之,在关联一顺应的理论框架下,涉外导游词的翻译过程是一个静态的关联与动态的顺应选择的过程。笔者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导游可以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交际意图,运用相应的策略找出最佳关联,以确保游客以认知和谐的方式对其作出动态顺应,以便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使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游词导游关联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黄山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