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草原音乐的传承创新与交流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1-24 12:28阿斯雅候燕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安达蒙古族民族音乐

阿斯雅 候燕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018年4月27日至29日,由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饭店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中心北方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内蒙古曲歌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全球视野下草原音乐的传承创新与交流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学界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人员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录论文46篇。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黄海、副院长蔡广志、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达赖、蒙古族著名诗人阿古拉泰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樊祖荫、西安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乔建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杜亚雄、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萧梅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内蒙古艺术学院黄海院长的开幕式致辞中,突出了草原音乐在新型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创造性转换、创新型发展所做出的显著成果,强调在既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对民族音乐创新教学做出新探索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在民族音乐传承班模式的基础上成立的安达班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出:“草原音乐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共同构成了最鲜活,最生动的草原文化,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草原音乐形成了游牧音乐文化,农耕音乐文化,狩猎与渔猎等多种音乐文化类型,如今这些音乐文化类型也步入了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全球视野下草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多元分层格局,如何协调草原音乐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成为当前研究的关注点。内蒙古艺术学院自创建以来一直把草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草原音乐人才培养视为己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及不断探索,草原音乐文化的研究及交流传播已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这两个特性,为我们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如何更好的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协调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文化艺术的建设明确了思路。内蒙古艺术学院在原有的民族音乐传承班模式的基础上设立了安达班。进行民族音乐创新教学上的新探索。以安达组合为师资力量,为其提供实践,教学,创作,创新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专业过硬的民族音乐表演创新型人才团队。安达班的建立在教学类型上实现了单一到多元化的创新,探索内容实现了从常规到创新,实践范围实现了从国内到国外,这对于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来说具有开拓性意义,必将对新世纪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产生导向及引领作用。

研讨会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了主题发言阶段,整个会议围绕“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传播的世界经验”、“内蒙古音乐‘走出去’”,以及 “安达组合”研究”四个会议议题进行深度发言并进行研讨。

一、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是现阶段的“热点”话题,专家学者就此话题从地缘背景、高校传承为切入点进行了主题发言。

以地缘背景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很多,其中西安音乐学院乔建中教授的论文《从两首当代民歌的产生流传看草原音乐传承交流新趋向》,以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及陕北神木为地缘背景并提出随着交汇区更大程度的开放和相互间的频繁交流,出现了交流传播中的一些新曲目,如准格尔旗地区所传唱的《黄河船夫曲》及陕北神木地区所传唱的”联四曲”《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这两首歌曲,通过词曲的运用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曲目,也扩展了多元文化内涵,丰富了各自的韵制,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文化现象。可见这种交流所带来的,是不同地区不同音乐间的相互传承与传播的新趋向。中央民族大学崔玲玲博士在论文《现代文化交流中同族群传统音乐传承趋同化现象——以德都蒙古传统音乐传承为例》中指出,现阶段德都蒙古传统音乐独特风格向“强势文化”靠拢。这说明在传承的道路上必须要与时代接轨,在不同地区对不同传统音乐进行恰当保护,传承的意义在于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创新。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教授在《全国视野下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与传承》一文中,强调对各民族音乐中的即兴表演进行传承,并指出即兴是一种民族的能力,是表演者对所处文化了然于心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创作者不仅要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也要有对真实生活的感悟。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的论文《民族音乐的当代高校传承与创新》,以高校传承创新为切入点进行深度研究。在此论文中她提出,从教育的视角来看,高校在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认为高校传承已成为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最主要渠之一。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吴凡教授,她在《数字时代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实践》的发言中,认为在赞同高校传承的同时,希望在互联网及数字时代的当代语境下,高校传承应建构数字化体系,运用科技达到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西北民族大学教师巴依勒格在题为《蒙古族音乐组合的传承与创新—以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为例》的发言中提出,高校应以培养优秀蒙古族艺术人才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音乐进行传承与创新。

武汉音乐学院孙凡教授围绕《非遗在专业音乐院校的传承与传播实践:”楚曲·汉调·皮黄——汉剧艺术展”》这一问题,指出民间艺人对高校音乐传承中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在题为《民歌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由”原生态民歌”与”安达组合”音乐所引发的思考》发言中,显现出与上述几位学者所不同的关注点,他从民歌入手,指出民歌的正名、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民歌的发展等问题,并结合”原生态民歌”与”安达组合”音乐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上述学者发言外,从个案研究展开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问题进行研讨的,有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刘桂腾研究员发言《博弈下的传承:科尔沁蒙古莱青响器配置的制度性变化》。刘桂腾对科尔沁佛博混合的萨满祭祀形式——莱青,自21世纪“非遗运动”以来,所使用响器的制度性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背后制度性变化与佛、博宗教信仰冲突,以及非遗框架下相关利益关系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而探讨在三方博弈中宗教仪式音乐的传承规律问题。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薛艺兵教授的《论集体记忆与音乐传承——兼谈音乐口述史问题》一文,是从口述史及音乐口述史的关系中探讨“口传史”的共时性、横向传播方式和历时性纵向传承,由此得以稳定记忆的集体记忆方式,强调“记忆的历史”在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此外,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及其它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们也围绕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提出的自己的观点。

二、民族音乐传播的世界经验

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在《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音乐文化的传播》一文中提出,从考古学的考证来看,我们的祖先早已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并认为草原丝绸之路是草原音乐文化最早的传播方式,草原音乐文化对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强调,我们应该结合”丝绸之路”传播民族音乐的成功经验,对民族音乐当今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朱智忠高级编辑在《蒙古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国际表达》一文中,首先对原生态是什么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蒙古族音乐属于原生态音乐,并结合蒙古国原生态音乐组合,参加美国音乐节的成功案例,阐释蒙古族原生态音乐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之一,即必须要有特色性“产品”,要以“产品”的形式走向世界。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李巴达拉胡在《音乐·身份与文化传播——布里亚特”阿拉塔日嘎那”那达慕的田野考察》中主要谈到,布里亚特文化传播现状,以俄罗斯布里亚特人及蒙古国布里亚特人进行比较研究跨界文化传播问题,“局内人”所举行的那达慕,其目的就是恢复传统文化,而这种恢复逐渐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布里亚特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跨界传播民族音乐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中国音乐学院刘嵘教授在论文《全球视野下民族音乐学家与民族音乐的传播》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音乐的传播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在此传播过程中民族音乐学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代背景下民族音乐学家应继续发挥学科特长,在民族音乐交流中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应起到积极的传播并平衡学术和非学术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佟占文博士题为《创新型学术思维在草原音乐传承与传播中的引领作用》发言中指出,创新型学术思维在草原音乐传承与传播中具有引领作用,并以安达组合、天堂草原、文化传媒和曲歌传媒、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等文化和教育实体为例,在此强调学术思维对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

以上各位学者的研讨,呈现出从历史到现代、个案到个人、个人到学术思维等不同研究视角下,对民族音乐传播的世界经验所作的相关探讨。

三、内蒙古音乐“走出去”研究

围绕内蒙古音乐‘走出去’研究的论文有,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的论文《“全球地方化”:敖特尔的精神》。她提出,近几年一直关注蒙古族音乐的传播,尤其是以安达组合为核心的传播更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安达组合的音乐文化或者说蒙古族音乐文化有一种内涵精神,而这种内涵精神就是他们常年迁徙时所居住的“敖特尔”精神。敖特尔是扎下来的蒙古包,也是可以带着走的蒙古包,由此说明之所以强调此内涵,是因为游动着的蒙古包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蒙古意向的异托帮,即它可以创造出一个幻想的空间。当歌曲的地方性风格被重新编创,乐队的演出便融入了地方性风格。而这种重新构建对于乐队本身来说正是身份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在所有的蒙古族乐队当中是共性的,而依据音乐风格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又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依据他的组合排列、创作、表演方式和聆听者的诉求产生共鸣,每一场演出从音乐文化空间带给观众不同的地方感,所以安达组合的音乐会被更多人所青睐,可以走出草原走向世界。内蒙古艺术学院杨玉成教授在《民族音乐如何”走出去”?——以安达组合为例》一文中提出,安达组合代表的音乐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现代都市人对远离都市喧嚣生活的一种精神世界的向往。蒙古族草原音乐本身具有这样的品质。它是安静、自然、纯净的。而这种向往安静的本性,不仅仅只有蒙古族所具备,是全人类的共性,恰恰安达组合的表演是一种安静而自然的音乐,因此这一基于传统的音乐表现吸引了现代高节奏生活语境下的现代人。南京艺术学院施咏教授在《安达组合草原音乐海外传播》中提到,作为当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蒙古音乐传播者,“安达组合”在其草原音乐的海外传播中坚持立足传统音乐、结合现代审美;立足草原文化,融合世界多元的传播理念;遵循立足大众普及、重视现场巡演、专业策划营销、借力现代传媒、拓展多元跨界的传播方式。这也是内蒙古音乐为何能’走出去’的原因所在。结合安达组合成功经验来探讨内蒙古音乐走出去问题的,还有内蒙古艺术学院魏琳琳博士的发言《全球背景下蒙古族音乐的西方”遭遇”(encounter)——以”安达组合”及其音乐为例》,她认为”安达组合”是近年来中国蒙古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代表。他们的音乐及表现形式,保留自身蒙古族音乐原生品质的同时,将当代理念富有创造性地融入自身,形成了以“传统为本、自我为体”的民族音乐创新模式,而这种新模式对”安达组合”及与他们一样的内蒙古组合走出内蒙奠定了基础。

四、“安达组合”研究

“安达组合研究”也是此次会议的焦点话题。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在论文《有关安达组合演奏的音乐的一点认识》一文中,指出学术分析的最终本质是个人的努力。当我们仔细玩味一个作品,探究该作品演奏者的意念并评价意念的展现情况和其艺术魅力,应通过自己的理解丰富对作品的鉴赏,并把对作品的反应深化为一种完满的理智。由安达组合所演奏的音乐曲目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论文,还有内蒙古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萨出拉的论文《多元·融合·跨越——安达组合音乐专辑曲目一析》,该文从曲目选取原则及途径、曲目的体裁类型、创作手法、题材内容到表演形式等方面,对安达组合两张音乐专辑的26首曲目进行分类及统计学的解读,同时结合观察曲目生成背景过程中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和行为实践中的故事,梳理安达组合多元融合的一种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的开放思维和艺术视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研究生乌日茜娅在论文《蒙古族原生态音乐的”舞台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安达组合”音乐表演为例》中,突出舞台化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她指出蒙古族原生态音乐组合借助民间音乐形态进行”舞台化”实践是其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亚楠在论文《蒙古族传统音乐当代教学的创新型传承——以安达班传承模式为例》中,介绍安达组合被引进内蒙古艺术学院并创立安达班,是社会性传承与高校传承的创新教学模式,即“团队带团队”的培养模式,这有利于安达组合将已经实践出成功经验——团队合作模式——传授给安达班学生。

结语

在此次研讨会中,区内外专家学者们就各自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相关实践经验,结合内蒙古地方性音乐文化特色进行了一次深度研讨。研讨会发言中,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切入点呈现出多样化和交叉融合的特点。学者们基于自身专业研究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经验,不断对该问题进行广度和深度上的开掘,呈现出许多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启发性思路。

本次学术研讨会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思路,针对研讨会的核心主题,2018年4月28日晚“安达组合专场音乐会”将传统音乐传承、创新和传播的突出成果,以视听盛宴的方式呈现给各位专家学者。“草原音乐与世界在这里碰撞绽放光芒,让民族音乐分享世界音乐的经验和智慧,让世界见证草原音乐的发展与繁荣,我们期待草原音乐文化在众多有识之士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下,终将成为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为一体的精品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标示性符号”。

猜你喜欢
安达蒙古族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永远的钢铁『安达』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安达的圣山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