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让课堂『溢出』精彩

2018-01-25 06:12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课文内容想象

倪 瑞

课标强调:“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文插图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文插图,充分挖掘整合,以便真正实现学生与课文、作者、编者的深度对话,让课堂溢出精彩。

一、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观察却不够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巧用插图,则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插图说说内容人物,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说说人物的具体动作、神情,揣摩其心理等。如课文中有几幅插图,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如课本中《三顾茅庐》的插图内容是刘备与童子对话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刘备的动作、神情,揣摩刘备三兄弟当时的内心活动。再如《狼和鹿》一文中有三幅插图:鹿群悠闲生活的场景图、狼四处捕捉鹿的画面、鹿群在躲避灾难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这三幅插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摆放,然后引导其观察插图中分别画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三幅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巧用插图,推促学生强化理解

有些课文的语言有点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有时无法理解。而课文插图,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具体的语言,继而真正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与情感。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巧用插图理解,须在学生充分品析课文语言、充分联想之后,不能一开始就借图导入,那样会“帮助”学生建立“印象”,剥夺他们想象的权利,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两幅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重点对比“我”与母亲。让学生感知,“我”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我”到中年的时候,母亲也老了,“我”抱着母亲睡觉。由此理解课文主题,即母亲对子女的爱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再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在观察“奔马图”,然后理解课文中相应的句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最终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握“励志”的内涵。

三、巧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强调知识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前虽倡导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但缺少相应抓手,而插图则是最好的抓手之一。插图,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而且还可以经过想象挖掘其背后内涵,在推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推促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插图要把握时机,注意时间,不能冲淡主题。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分别说了些什么,具体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发挥联想让学生想象插图中所没有的画面,即百花争春的场景。这样不仅填补了古诗的空白,唤醒了学生的体验,而且还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插图巧用还有很多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使用插图,一定要结合课堂需求,结合学生实际,不能为了用而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插图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让课堂溢出精彩。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课文内容想象
快乐的想象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