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教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2018-01-25 05:29张红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课文文章

张红莲 潘 慧

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学过的词汇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很多,但最后写出的习作常常平淡无奇,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若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本质,确立语文教学的目标,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式。教学《颐和园》一课,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学习作者是按何种游览顺序、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介绍颐和园的。我们走进课堂前目标应该有定位,到底这节课有什么任务?学习它的语言好还是结构好?还是介绍的方法好?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平常多半关注的是课文分析,但笔者以为,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我们重视言语实践,应是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挖掘的相互渗透,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所以势必要引领学生基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去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一、引领学生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文章围绕中心如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依循的一个中心线索。教学时要沿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提纲挈领,实际上,文章的写作顺序因人因篇而异。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的《詹天佑》一文,写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前半部分写爱国,后半部分写杰出,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人和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写当时的历史情况,更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显示詹天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以事件为线索的如《老人与海鸥》,作者先通过描写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讲述了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再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后笔锋一转,通过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描绘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面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等悲壮场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谊。

3.以情感发展为线索的《母鸡》,作者通过叫声贯串全文,“讨厌母鸡—被母鸡感动—感悟母爱”欲扬先抑。但只了解母鸡的英雄伟大是不够的,老舍是怎样以鸡的叫声作为文章的线索,教学一定要关注写作的方法。

4.以时间为线索的如《第一场雪》,是一篇时间线索明显的课文。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时间线索展开教学,便容易理清文章脉络,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本文的时间线索是:前天(发布强冷空气消息)—昨天(寒流入侵)—清早(天气变冷)—中午(刮起寒风)—黄昏(下起大雪来)。接着写下雪时的情景:开始(纷纷扬扬、伴着小雨)—不久(大片大片雪花飘落)—夜里(积雪压断树枝)。最后描写了下雪后的美景。文章先总写这场雪的“大”“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然后分别描写雪景。

二、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指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就相当于人的筋骨,有了筋骨支撑,文章就立体起来。有的根据文章的主题谋篇,有的根据文章的体裁布局,还有根据文章的选材谋篇。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整体把握课文,拿到一篇课文要看结构怎么样,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写,有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有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写,有的文章按逻辑顺序……我们来看著名散文家丰子恺的《白鹅》,在开篇就用寥寥数语道出白鹅的特点:“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表现它的高傲,三段并列展开。这就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模式。“分总”“总分总”与“总分”结构互通,在阅读中教师稍加点拨提示,学生便可以模仿。

三、学习作者的表情达意

胡适先生说过:“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阅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写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文字才是宗旨。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的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洞”等内容,其中重点写了从外洞进内洞和游内洞两部分。作者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层次非常分明,读着文章,就像跟着作者去游览了一番。对于写景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以此文为范,移步换景,但又不能走马观花,要在精彩之处稍加停留。在顺畅易懂的基础上,让文章有感染力,能打动人心才是“表情”。再如《林海》一文中:“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寥寥数语,不仅写出了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阅读教学中,可告知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精妙之处,课文中这些表情达意的关键点很有必要细细品读学习,然后在写作中根据相应的语境发挥出各自的创造性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起来。

四、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不应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语言运用,就是要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的言语范式,学习作者的言语特色。如运用联想的手法很著名的是《月光曲》,写得好的是对月光的联想,有了联想文章就熠熠生辉。再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有一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段话中,有四个描写花的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表达的意图:用“花团锦簇”写花形,用“姹紫嫣红”写花色,用“花的海洋”从正面形容花多,用“应接不暇”从侧面写花多。在组织学生学习《落花生》一课后,可以设计让学生描写一件物品,或描写一个人,或叙述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以物喻人,以事论理,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从而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

五、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利用小学最佳年龄段,让学生多诵读一些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优秀作品、诗词歌赋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那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记诵可以以理解感悟为前提,“悟”的内容越多,记诵得越快,“悟”得越深,记诵得也越牢。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景美文更美,这样的文章不应放过熟读成诵。课堂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课后摘抄好词好句。课后,学生会将所学大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呼之欲出,信手拈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语文必须关注语言表达,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言语表达与运用融为一体,再汲取一些生活资源为素材,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来。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课文文章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