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等事

2018-01-26 15:43赵林涛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习录发动阳明

○赵林涛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后世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初无子(晚年生子正亿),收堂弟守信之子正宪为后。以下一篇《示宪儿》是他对年少的正宪启蒙的教育: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自古都在讲“读书”,过去讲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多是说“知识改变命运”。王阳明对“读书”却另有一番见地。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幼时曾问塾师“何为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王阳明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篇训蒙文字,讲的全是“做人”。

文中用了一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把人的“心”比作果之“蒂”,强调“做人”的根本在于“心地”:如心地“好”,“勤读书”至“是大器”所列那些行为规范自然不在话下;同理,不解决“心”的问题,行为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约束。这便涉及“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王阳明之前,人们把“知”和“行”分开来看,由此导致的后果,或“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或“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传习录》卷上《徐爱录》)因为把“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鉴于此,王阳明提出:“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卷下《黄直录》)他要从根本上克服“不善”之“念”而达于至善,实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徐爱录》)。读书再多,若做不成好人,纵然学富五车,亦不过如朱批奏折“知道了”而已,无异于“抱着金碗要饭吃”,兀的不饿杀冤杀人也么哥。

猜你喜欢
传习录发动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战鹰听令!发动对地攻击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阐释学视角下《传习录》亨克英译本中的误译研究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传习录》“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鉴赏
新思路:牵一发动全局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