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路径新探:人文资源价值再造*

2018-01-26 19:46张春春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图书馆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价值

张春春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内容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标志着我国政府实现了从对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和文化需求的行政性的“维护”到法律上的“保障”的巨大历史突破。《公共文化保障法》明确地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阅读服务列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于2017年6月发布并开始实施,这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实,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国力的增强,人们信仰的缺失与人文精神的失落所造成的主观上的公民阅读权利缺失,仅靠政府出台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因此文化建设被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当今时代的现代化、全球化、技术化及人文生态的功利化、庸俗化,使公民阅读权利保障在摆脱了政策困境之后,又面临着新的难题。

1 公民阅读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

公民阅读权利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基本人权,属于精神自由的范畴,本质是公民自主自律的阅读,核心是阅读自由。其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前信息获取的自由、阅读中信息理解的自由和阅读后信息表达的自由[1]。基于此理解,本文主要从主观角度探讨导致公民阅读权利缺失的现实困境。

1.1 阅读前获取困境:人文精神严重失落

如何考量公民的阅读行为呢?笔者认为,必须将其置于当今的文化生态中。文化生态实际上就是文化时代属性的社会化表现,其本质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2]。而当今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为“全球化”,即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界限逐渐模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驱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在理性思维模式下,科学精神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科学精神实际上是对工具理性的放大,必然导致对人文道德的忽视,进而形成物质生活越富足、人文精神越失落的死循环。

在人文精神严重失落的文化生态下,文化生活的物质化、功利化、庸俗化凸显,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受到了主观压抑,主要表现在对人文资源的摒弃,这也引发了国家与社会的文化焦虑。人类的文明发展与精神建设主要体现在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阅读行为的发展史,在这种情形下,专家、学者极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经典。

1.2 阅读中理解困境:阅读“浅层化”与“稀释化”

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各种类型的组织者基于自身的利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导致在推进经典阅读的进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困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凝聚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而在当今社会,对经典文献的“深阅读”往往被视频、网络、看图、听书等视听模式所取代,逐渐形成阅读的“浅层化”与“稀释化”,进而导致阅读理解困难(这里不包括先天阅读困难)。

阅读的“浅层化”主要体现在浏览网页式的电子阅读上,其特点为扫描、跳跃、猎奇等,主要表现为对阅读内容选择的随意性。随着阅读行为的日益功利化,视频、图片、网络流行语等给公众带来了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感官刺激,快餐式、简单粗暴的阅读内容带给读者理解上的轻松感,使许多人无法再深入思考,亦不能沉浸到深度阅读之中,久而久之,丧失的将不仅是深阅读的心境,还包括深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稀释化”则出现在各类“解读”“讲经典”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讲解本是为了使公众走进经典、了解传统文化,然而在无形中却滋生了一种以看解读、听讲解代替亲自读经典的“代读”。专家、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为公众阅读经典提供指导本无可厚非,但任何解读也仅是个体性理解,如果公众仅通过讲解来“读经典”,则失去了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失去了自身理解、感悟、体会传统文化的机会,将阅读“稀释化”,在无形中善意的“导读”误入“代读”的行列,日积月累便形成阅读能力的主观衰退。

阅读行为的“浅层化”与“稀释化”导致了如下阅读理解困境:公众表现出对文化的饥渴与阅读行为缺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策划各类阅读活动却存在服务越位,专家学者履行自身文化使命的同时产生了角色错位。

1.3 阅读后表达困境:阅读推广模式片段化

面对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危机、思维模式惰性化等主观阅读障碍,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图书馆在保障公民阅读权利上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如举办读者沙龙、名家讲坛,打造阅读服务品牌、开展系列活动,组建经典阅览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等。但是,在全国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搞得如火如荼的表象下,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实质问题,那就是阅读推广模式的片段化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阅读表达。

问题一,活动策划前缺少对读者需求的前期调研,活动开展后少有总结。大多数图书馆在组织阅读活动前并未真正了解读者的需求与兴趣,往往是依照组织者的意愿和想法策划,虽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空间、资金成本做各种前期宣传、推介,但参与读者较少,未形成大范围的倡导与引领,收效甚微。问题二,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缺少长效机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工作,需要连贯性与长效性。然而,很多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具有应景性,如世界读书日、读书月期间组织策划的阅读活动丰富多彩,而之后就少有与之相呼应的活动,并没有从读者的长期发展角度考虑,这种做法自然达不到引导经典阅读的效果。问题三,图书馆员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能力有待加强。大多数馆员在组织阅读推广活动时,仅局限于讲座、展览等图书馆常规读者活动,具备的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读者的主观意识也不强,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知识并未全面掌握,以至于形成以管窥豹的错误认识,影响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公民阅读权利的缺失问题并非出台几部政策、多建几间经典阅览室所能解决的。面对这个时代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失落与文化焦虑,人文精神重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2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精神力量

人文资源是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是思想信念、价值体系的积累与维系,是人类历史不可剥离的介质。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决定了社会的价值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人文资源建设的基础,而人文资源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需要寻求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4]。因此,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即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的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通过各种阅读行为与推广活动,传承、弘扬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揭示历史、展示现在、昭示未来的功能,实现对其价值的超越及永续利用。

2.1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关乎我国对外话语权体系构建

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依托自身经济地位,大肆宣扬西方文化,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努力营造“西方全球化”的文化即视感,因此,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本土文化被西方化的危险。尽管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脱离本土化的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民族价值体系的沦陷,必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充分呈现我国特色的文化积淀,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再造,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武术等人文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无不在重新创造着中华文化资源的价值,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人文资源价值再造促使受众通过语言和情景走进中国文化,跨越国际文化界限,通过适当的阅读行为及专业化的传播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我国构建文化战略优势,有助于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立。

2.2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现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种影响力与吸引力与暴力侵略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他将软实力归为在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4个方面[5]。其中,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无一不是历史遗留在人文资源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实物性的传播载体,以拓片、古籍、经典著作甚至手抄散页的形式汇聚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人文资源的挖掘、开发、宣扬、传播有助于其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本。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有助于我国突破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困境,超越经济至上的简单发展理念;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展示的既有悠远历史和文化积淀,也有积极创新和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2.3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即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挖掘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深远的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发源地”,对人文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再造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从人文教育角度来讲,我们对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深入挖掘的目的即为了找回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而重构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将进一步地指导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扬弃与超越的实践,进而构建精神与现实的文化堡垒。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在某种程度上即为精神文化的归旨,也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推进了我们对人文资源从经验化价值再造向人文价值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3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与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介质,是人文资源中精神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是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储平台,这也使图书馆进行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存在某种必然性。

3.1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蒋永福先生认为,“人类为了实现人文进化过程,需要创造一种能够传递文化传统的体外物质载体,这种体外物质载体就是我们所称的广义的文献”[6],可见,人文进化推进了文献的形成,而文献的产生、累积也促使了图书馆的建立。从社会本质来看,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自产生起,始终发挥着满足人类对文献的采集、加工、管理与利用需要的作用。从使命来看,图书馆是为了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而产生的。同时,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其实现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其设立的阅读空间、营造的阅读氛围、呈现的人文关怀、建立的制度保障,为价值再造提供了环境基础;在不断创新的全民阅读活动、经典传统文化活动等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又使图书馆进行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拥有了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对于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图书馆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这也与其社会本质不谋而合。

3.2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推动图书馆自身发展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是图书馆发挥自身价值、获得公众人文精神认同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从深入挖掘馆藏典籍、精品地方文献等人文资源开发工作出发,在文献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开展经典阅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地域文献宣传等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营造图书馆人文环境,多策并举,吸引公众走近进而走进图书馆,带领读者进行人文资源探查,增强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7年4月18日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图书阅读率为58.8%,与2015年相比,均有所提升[7]。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图书阅读量为3.21本[7]。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7],该数据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已经出现回归纸质图书阅读的趋势,这些国家放缓电子图书的销售,同时稳步增加纸质图书的销售,而传统纸质图书所带来的系统、深入的阅读方式,必将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阅读需求,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人文资源再造的必要性。因此,图书馆在大力开发数字资源的同时,需要顺应民众阅读趋势适时做出调整,这样既可以扩大读者队伍、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也可以实现图书馆人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图书馆再造人文资源价值,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推动服务理念的创新,进而实现图书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 图书馆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新路径

图书馆是人文资源重要的集散媒介,对于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人力优势以及必然性 ;同时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又是人类思维建设和人文精神重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通过再造人文资源价值,使读者拥有阅读自由,进而从精神层面实现了公民阅读权利的保障。那么图书馆要如何实现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8]。“讲好中国故事”事关中国自身的发展及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手段,是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具体抓手。

4.1 依托“人文图书馆”理论知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从理论形态来看,图书馆学可分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为目标[6]。图书馆要实现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就需要依托人文图书馆学的理论,在肯定数字技术带来的图书馆巨大发展的前提下,认清并克服其“附加品”——技术局限,完善图书馆服务理念,在实践中体会并把握人文资源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图书馆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顺利实现。

具体到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要立足于基层实际,深入基层人民群众,寻找人文精神的本源。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具体体现,而长期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多停留于上层精英社会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描述,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基层生活巨大变化并未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因此,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展现传统文化精神,已成为当前社会环境下民众急切的文化需求。所以,图书馆把人文资源开发的视角下移,广泛开展讲述基层老百姓故事的阅读推广活动,这是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基层力量,也是读者实现阅读自由、图书馆从人文精神层面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切入点。

4.2 多策并举,充分体现人文资源的精神内涵。

图书馆具有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资源优势,如何深入、全面地挖掘、开发进而再造人文资源是图书馆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首要着力点。为此,笔者总结了“三个融合”:一是馆藏与服务融合, 图书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文资源馆藏结构,基于馆藏人文资源开展容易吸引、带动、激励读者的阅读服务,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制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政策,并选取极具哈尔滨情怀的史诗性作品《六角街灯》(李文方著)为切入点,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活动,如读者恳谈会、“阅读占领城市”共读时光活动、真人图书等,受到读者极大地关注和认可,场场活动爆满,社会反响热烈。二是在人文资源价值再造中普及与提高的融合,图书馆应基于人文精神培养对读者知识架构、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具有优化、提升作用的特点,在完善人文资源馆藏结构的前提下,对其挖掘与呈现充分考虑到普适性与专深性,如作为黑龙江省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龙江书院,每年都向公众推出一份“家庭经典藏书书目”,同时还针对不同人群的兴趣点开设古诗词吟唱、禅茶、古琴等传统文化课程,以及赫哲族鱼皮画、海伦剪纸等地方技艺课程,既考虑到了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普及,也兼顾了某一方面技艺或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实践中把阅读推广活动与素质培养融合,图书馆在策划、组织、开展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类阅读推广活动时应关注其活动效果的多元性,既要保证活动的活力与吸引力,也必须考虑到活动所延伸及衍生出来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潜在影响。

具体到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实践,在组织讲故事类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中,在挖掘人文资源的精神内涵时,应积极寻求故事中的情感认同。选择、创作、表达故事的关键在于公众对其的认可,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内容表述多道德说教,少情感共鸣,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效果不好。图书馆开展“讲好中国故事”阅读推广活动时,要充分理解并做好“三个融合”,同时多寻求人文精神层面的心理共鸣,使中国故事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讲故事的人》时,以回忆去世的母亲为切入点,回顾了自己从聆听故事到讲述故事,再到用笔讲述故事的历程,最后以3个小故事收尾,全文朴实无华,却饱含人生智慧,唤起了听者的情感共鸣,成功地走进了世界读者的心中[9]。

4.3 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合力。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是图书馆满足公众经典文化需要、全面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重点方式之一,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支持,包括政府的政策鼓励,以及各类媒体、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通力协作。因此,图书馆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同时,也要重点探查、积极寻求与各型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合作。合作内容可从如下方面找寻:鼓励社会组织或基层群众捐赠优质人文资源,鼓励文化类企业投资或合作开展公益性质的传统文化活动,召集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开发以馆藏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相关项目或活动,承接政府部门转移的部分文化职能或受政府委托的人文资源价值再造项目,联合各类媒体参与并合作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组织与宣传,等等。

具体到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中,图书馆要加强与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的政府部门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多元化的沟通、传承、宣传等功能,并有意识地培养拥有活动能力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合作对象。

4.4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文资源价值再造专业化项目团队。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对综合性能力与专业性技术要求都很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既要具备再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能力,也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同时最好拥有传统文化情怀。这些技艺的习得和素养的培养都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任何图书馆岗位对人才的塑造都非全才型培养,而当下又处在人文资源价值再造的必然时刻和关键阶段,对于人文资源价值再造这项工作而言,组建项目型工作组再适合不过。因此,图书馆应积极采用项目型工作组的方式,以人文资源价值再造工作特有的人文情怀及经典文化传承给人带来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吸引、凝聚一批具有某一项或几项业务能力,或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馆员组成项目组,在特定时间段(考虑到馆员的本职工作量,建议为某段时间,而非长期)开展某一项人文资源价值再造项目。同时,还要大力加强馆员相关业务能力的培养,尽力培养集聚业务能力与人文素质于一身的学者型人才。

具体到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中,笔者建议图书馆主动探寻并积极采用项目组的方式来完成“讲好中国故事”阅读推广工作。虽然图书馆不乏各类业务高手和饱含人文情怀的人才,但是传统业务与新型服务依然是有关图书馆安身立命的关键,项目团队这种工作方式与人才建设手段,能够使图书馆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人文资源价值再造是解决公民阅读权利主观缺失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图书馆需要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在对馆藏人文资源乃至本区域范围内人文资源的现有情况、结构特点、潜力优势及开发推广前景进行充分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再造的长远规划。

[1]黄晓新.保障国民阅读权利 深入走进“阅读社会”[J].出版发行研究,2017(4):1.

[2]许 总.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J].江淮论坛,2011(4):159-167.

[3]王 湘,刘平清.杨叔子: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N].广州日报,2004-10-17.

[4]王 倩.图书馆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基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J].图书馆建设,2012(12):10-12.

[5]姜玉梅.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借鉴——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J].前沿,2015(377):31.

[6]蒋永福.人文图书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8-12,57.

[7]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人均读书近8本[EB/OL].[2016-01-07].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4/20/c_136219883.htm.

[8]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2016-01-07].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07/c_1117702488.htm.

[9]瞿学惠.图书馆与人文资源开发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2):45-47.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价值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人文绍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