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2018-01-28 21:4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被动式构式句法

喻 迪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被动式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针对被动句的研究成果较多,各家说法见仁见智。此前,被动句研究大都集中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演变的研究还比较少。随着电子语料的发展和西方理论的影响,语义平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被动句中的典型,出现于战国时期,活跃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在唐代渐趋衰落,逐渐被“被”字式所取代。

之前已有学者写过研究“为”字被动式的综述类文章,王虎和黄蓉主要是从句法层面罗列“为”字被动式的研究成果[1],从“为(N)V”被动式的界定、“为”字拓展式的界定及形成机制和表达功能入手,资料收集丰富,研究全面细致,但对“为”字式的形成机制谈得较少。语义平面的综述类文章以安俊丽为代表,她对之前语义平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罗列了“见”“被”“教”“给”四个被动标志词语义演变的研究[2],条分缕析,各家的观点一目了然,但缺少对“为”字被动式语义演变的研究。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总结近 20年“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句法和语义平面入手,梳理学界对“为”字被动式产生原因的不同看法。

一、句法平面的“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研究

句法平面所探讨的大多是“为”字被动式的形成机制,如何由“为(N)V”式或“为N所V”式演化而表被动。关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认为由主动句而来,另一种认为由判断句而来。

1. 由主动句而来的“为”字被动形成机制研究

陈经卫和方有国认为“为”字被动句最初是以述宾结构(或主动形式)表被动义,“为”是动词述语,其后宾语“V”的动词性是表面的,实际上它用作名词[3,p17]。在被动句的发展过程中,受“见”“被”句式的类化,“为”字句由述宾结构变为助动结构或介动结构,“为”字带上被动义,变为助词或介词,“为…所…”式即为该种类化作用的结果。

蒋冀骋也持有相似看法,他引入了新的理论,认为是体用同辞在起作用[4,p41-48]。“为戮”是“为+N”的结构,“为”是“成为”义。因为汉语体用同辞的特点,“为戮”的“戮”既可看作名词也可看作动词,他把“为戮”的“戮”看作名词,是因为之后产生的“为+所V”“为+N+戮”和“为+N+之+戮”等一系列变式,足以证明“为戮”是“为+N”结构。体用同辞现象在战国以后逐渐消失,体用同辞的字大多变成了动词,“为+N+所+V”的语义焦点落在V上,是“为”成为被动标志的首要条件,“为+N+N”结构表达的意义与“被动结构”表达的意义相同,是“为”字被动句产生的句法条件。

2. 由判断句而来的“为”字被动形成机制研究

卞仁海认为最初的判断句式“为…(之)所…”正是被动式“为…(之)所…”的源头,这种演变受到“为”字被动句类化的影响而变成被动句式,类化的原因是“为”字被动式的强势地位和“所”字后接外动词的语法基础[5,p60-62]。其后,朱冠明也坚持系词“为”是“为N所V”被动式产生的基础,“为”是帮助构成被动式的系词,并论证了如果将句式中的“为”分析成介词或助动词,整个句子没有谓语动词,并有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6,p2-7]。

另外,部分学者利用重新分析理论分析了“为”字被动式,认为是由判断句重新分析而来。“重新分析是指没有改变表层结构形式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可以分析为(a,b)c的结构,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被分析成了 a(b,c)。”[7]重新分析理论源自西方,现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理论可以用来指明某种语言现象产生、演变的结果。

董秀芳较早使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为”字被动句,她认为重新分析是从表判断到表被动转变的原因[8],学者大都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发展。

龙国富引入构式语法化的概念来分析“为”字被动式的形成。他认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演变,发生在基于表“被动”句法环境的构式语法化中,“为”字被动式的语义框架来源于表指称的“为”字句[9]。因为重新分析的结果,指称构式重新分析成陈述构式,产生被动意义。其次,“为”字被动式的形成也受到构式压制的影响,“为……所”构式可以强制“为”从表主动动作行为的意义接受一个表被动的意义,产生机制为结构义与词汇义的矛盾。

王兴才的看法与龙国富类似,他赞同可以通过重新分析,使得“为”在“R为A所V”句式中实现由表判断到表被动的转变[10]。引起重新分析的原因是:“R为A所V”中“为”的功能悬空和“为A所V”与“为NV”语义结构的类同及相似。并且认为被动关系中的代表句式“R为A所V”并非由“为”字被动式演变而来,而是在“A所VR”句式中通过左位移受事和添加系词“为”形成。“‘左位移’是一种使某个概念变得更加突显的手段。”[10]受事成分“R”左位移成为话题主语,得到突显和强调,这一转变为重新分析打下基础。

袁庆德认为“为”字被动式包括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两个系列演变为被动句的机制是不同的[11]。“S为 V”系列被动句中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中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3. 其他观点

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杨剑桥[12]和袁庆德[11]否定了“为”字被动式由主动句而来的观点。杨剑桥广泛考察古籍用例,对蒋冀骋的说法进行了一一反驳,证实上古“为”字句已经成为了被动式,而不是动宾结构。袁庆德认为在“为戮”这样的结构中,“戮”是动词,是“为V”式结构,这种句式是“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为”已经正式演变为被动助词。

张延俊不认为“为”字被动式是重新分析的结果,他认为同化才是“为”发展成为被动式的关键因素[13]。“为”字被动式与基本被动式(又称“无标记被动式”)在结构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基本被动式的基本构成是“受事主语+及物动词谓语”,而“为”字式的基本构成是“受事主语+状语+及物动词谓语”,二者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这也是基本被动式对“为”字被动式形成同化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后,“为”字本身的发展演变也为基本被动式的同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如将通常用作动词的动名词作为自己的宾语,句中主语可以理解为宾语中那个动词的受事成分,及“为”本身是个词义宽泛、词性虚脱的动词,容易转化为被动标记的特点。

岳中奇不认为“为N所V”式是先用作判断结构,尔后重新分析为被动结构。他认为这两种结构源自不同的句法结构,属于“同形异构”[14]。岳中奇认为,判断动词的“为”与被动标记介词“为”虽都源于一般动词“为”,但二者的演化路径是不同的。判断动词的“为”支配的后一成分是对前一成分情状、类属等内容的断言,由此虚化演变为判断动词;被动标记介词的“为”在连谓结构中虚化为介词,且又引进施事成分,由此成为被动标记。

二、语义平面的“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研究

相较于句法平面的研究,语义平面的研究比较少,学者们分析时也较多与句法动因相结合,体现出语法演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为”的语义演变路径仍以“成为”义为主流观点,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1. 认为被动标记“为”由“成为”义演变而来

康国章对“为”的语义演变路径作了丰富的考察研究,认为被动句中的介词“为”是动词“为”在“作为”“成为”义位上虚化的结果。“为禽”“为戮”这样的述宾结构为其提供了环境基础[15]。张延俊[13]、魏兆惠[16]、朱冠明[6]、袁庆德[11]等众多学者与康国章的观点类似。

龙国富继承并且发展了康国章的观点,认为“为”字被动式存在有两条语义演变路径,其一是从表“成为”义的主动性动词而来,其二是从表判断的系词“为”而来,并列举了汉译佛经中“是N所V”结构表判断的用例予以佐证[17]。“成为”义和表判断的“为”如何发展成为被动式,他认为是受到了句法环境的影响,当“为”用于表指称的“为NV”构式中时,它相当于“成为/是”,当“为”用于表陈述的“为N所V”构式中时,它相当于“被动标记”。

2. 认为被动标记“为”由“引入原因”义演变而来

石毓智和李讷认为引进施事介词“为”是从“致使”义来的,这个义项适合引入第二个动词的施事,所以“为”用作次要动词的频率就高[18]。在时间一维性的作用下,“为”逐渐退化掉动词的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而演化成纯粹的介词,引出施事,发展成为被动标志。

石毓智认为“为”的被动标记不是来自于“成为”的用法,而是来自于“引入原因”的用法[19]。一是因为有些句子的“为”既可以理解成原因,又可以理解成被动,如“不为酒困(《论语·子罕》)”中的“为”既可以理解为“被”,又可以理解为“因为”;二是近代汉语的几个被动标记“被”“吃”“着”都兼有引入原因的功能。以此推知,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倾向于从原因的角度来看待施事在一个被动式事件的作用。随后,杨剑桥[12]在其论文中支持和引用了石毓智的观点。

3. 认为被动标记“为”由“帮助”义演变而来

岳中奇对被动标志介词“为”的语义演化路径做了一个完整的描述,他认为从“劳作”义派生出来的“帮助、佐助”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础,当这种意义的“为”后接动词时,动词作为句子的焦点和“为”后介引动作行为的施事这一双重作用,使得“为”向被动句的标记成分靠拢[20]。

三、结语

“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的研究只是“为”字式研究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对“为”字词性的界定、“为(N)V”被动式的界定以及复合形式的探讨,也应成为学界争论的重点,仍有诸多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从近20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句法平面的“为”字式研究引入了国外的理论方法,重新分析、构式语法化、同化和类化理论等诸多研究方法的加入,使得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层次也更为深入。“为”字语义平面的研究相较于“见”字式和“被”字式仍旧比较薄弱,语法理论使用较少,还有待做进一步考察。

猜你喜欢
被动式构式句法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基于被动式节能抵御灾难的建筑设计——以SDC 2015年参赛作品SU +RE HOUSE为例
威胁构式“你敢VP”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被动式节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