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报纸的创新发展

2018-01-28 21:47王页涵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报纸媒介微信

王页涵

(纽卡斯尔大学 艺术和文化学院,英国 纽卡斯尔 NE17RU)

一、传统报纸生存危机的现实

报纸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提高的表征,报纸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生产成本低、种类齐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

报纸一般以一天或一周为出版周期,有自己固定的出版编号,每期报纸一般有四个版面。报纸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报纸是德国出版的新闻小册子,被认为是报纸的开端。在很长一段时间,报纸都处于权威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出现,其更有趣的展示方式、多方位的即时报道,都使得报纸在接收方式上显得落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读报方式,门户网站、微博头条、微信公众号,都使得报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发行量、版面的影响,纸媒的经济命脉被切断。

尽管传统报业积极自救,但整体情况并没有很大改观。2012年是我国纸媒的转型期,也是发展举步维艰的一年。从 2013年开始,报纸销售量进入持续下降态势,2015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广告份额的减少使得报纸无法支撑自身的发展,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部分报纸甚至处于停刊的境地,报社也面临着改制或倒闭的尴尬局面。

二、报纸转型的历程

从 1990年开始,国内报业就孕育着转型的萌芽,纸媒逐渐衰落,电子报登上舞台,网报互动迅猛发展。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电子版创刊,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子版报纸,也是我国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发端[1]。进入 21世纪,传统纸媒开始向互联网进军,电子报纸被普遍接受。网报互动是电子报出现以后又一次报业转型,报纸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或者与新媒体合办新闻平台,实现立体化运作。专题多样,信息广泛的人民网的创办是报纸成功转型的代表。1997年创刊的南方都市报开辟了官方网站“奥一网”,正式将纸媒与网络融合,拓展了新闻与资讯平台。

2004年,手机报出现。随着手机用户数量明显增长,庞大的受众群吸引各大报纸关注、搭建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到 2007年,各大报纸都开启了手机报模式,以彩信方式向订阅客户发送信息[2],一条彩信的价格一般不低于2元,手机报直接提高了报社的经济效益。然而,手机报只有接收功能,没有信息反馈环节,短信发到手机后,读者的改进意见和读后感无法形成互动;手机报技术上缺乏创新,仅限于简单的客户端,其他的平台并没有被开发。

从 2008年起,传媒业进入全媒体时代,报纸也开始向全媒体转型。2010年,财新传媒瞄准财经新闻和咨询服务的平台开始打造全媒体模式。财经会议在网上进行互动,视频电视以独立观察者和资深评论员的角度解读政策,“思享家”开辟网络社交平台,专栏“财新+”提供iPhone、Android、kindle以及 iPad客户端,这种全媒体整合形式多样,充满趣味,吸引观众。

2010年以后,传统报业向“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的立体传播模式转变,报社陆续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新媒介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传播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多。另外,以澎湃、百度、网易、腾讯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网站,阅读量、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都远远超过纸质媒介。到 2016年,报纸新闻客户端完全普及,微信和微博成为了解世界最快速的端口,报纸媒体初步形成纸质发行、网络转载的立体传播模式。

三、新媒体背景下报纸面临的挑战

1. 纸质媒介传播时效性差

报纸的生产是需要流程的,包括以下环节:记者采集新闻热点、发布稿件、编辑审核、页面排版、印刷、见报。这个流程环节多,导致报纸的时效性大大降低。早晨发生的热点新闻,第二天才能见报,新闻热点报道明显滞后,这个劣势使报纸的销量大大降低。

2. 新闻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差

网络新闻每小时都在更新,更新频率非常高。现场记者随时采集信息交给编辑进行文字处理。除了海量信息,“网络推手”还对新闻进行分类,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检索、阅读。人民网分设政务大厅、IT、传媒、创投等数十个专题,种类众多,服务广泛,针对性强。

3. 展示方式不生动,吸引力小

报纸作为一种纸质媒介,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信息,一期报纸能受到关注的只有头版头条,其他版面往往被读者忽略。传统报纸缺乏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音,而电子报纸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信息,更吸引读者,也更满足读者。

4. 携带不方便,容易破损

报纸容易破损且不易保存,纸张浪费问题由来已久,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报纸要上千万吨,即使浏览过一次,积累起来也是一种浪费,看过的报纸很少重复看第二遍[3]。随身携带报纸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报纸即使很轻,也不如手机握在手里更方便,了解信息更快捷。

四、新媒体背景下报纸发展中的困境

1. 人们不再具有阅读报纸的习惯

如今,及时发布新闻的 App充斥了智能手机,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百度等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新渠道,QQ、微信因为附带了新闻功能,了解第一手资讯变得更加便捷。2012年,国内读者使用手机、kindle、iPad进行阅读的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0%多[4]。人们更喜欢用碎片化的方式消化新闻信息。

2. 报纸的广告额减少

报纸在过去是最主要的广告发布媒介。因为报纸自身的缺陷,容纳信息少、时效性差、信息更新慢、报纸发行量的降低,广告商不再在报纸上投放广告。随着新闻App、免费电子阅读等新方式介入,自媒体背景下的很多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商家新宠。2015年,传统广告市场收益降幅为7%,其中报纸降幅达到了35%[5]。自媒体开始被商家“青睐”,微信公众号、网络红人、微博名人开始打入广告领域并为广告做代言。

3. 报纸读者群趋于老龄化

在新媒体冲击下,读者的数量逐渐减少,报纸正在成为以老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媒介,如《老人报》《中国老人报》订阅价格和看报方式基本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减少或者改变,而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媒介认识世界,更趋向于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

五、创新发展是报纸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报纸的网络化拓展

“报纸+互联网技术”剔除了报纸单向传播的缺点,时效性逐步提高。2017年以来,新闻App的市场渗透力上涨幅度达到了21%[6]。滚动的播出方式、广泛的阅读内容、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报纸+互联网技术”这种经营模式越来越好。

2. 实现纸媒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报纸和新媒体有不同优势,在融合发展时应注意利用各自优势。浙江日报的“中央厨房”将平面媒体报道开发成新媒体中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呈现模式。通过报纸和互联网的融合,视频、声音、现场报道以更加鲜明的方式贴近受众;有效利用在线评论和弹幕(评论性字幕)与受众互动,吸引受众,克服报纸版面有限和制作方式的不足。这些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报纸的弊端,使信息更加鲜活有趣。

3. 借力新媒体提高报纸影响力

互联网为传统纸媒提供了拓展空间,报纸的独家新闻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推送,刺激阅读的欲望,深度阅读可以通过购买报纸实现。2011年光明日报推出的“云端读报”计划让读者更便利,以全新的方式让大家有不同的体验[7]。

4. 联姻综合性门户网站

新浪、百度等门户网站的兴起是传统媒介最大的挑战,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使它们在新闻编辑和发布方面更有“发言权”。报纸的优势在于优秀的采编人员,他们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现场应变能力更强、更专业。2009年,新浪试水微博,在短时间内将微博发展成为最强大的社交和网络平台,从此开启了自媒体时代[8]。2012年,微信投入使用。报纸随即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拓展服务空间。

猜你喜欢
报纸媒介微信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