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

2018-01-29 06:20李铜英
中国名城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家名镇名城

李铜英

1 引言

从2003年起,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分期分批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表1),2014年2月随着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的公布,名镇名村共达到528个(其中名镇252个,名村276个),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1]。目前已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村镇有“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保护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规划作为保护工作的首要之举,被赋予了重要的职责。然而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研究滞后,大部分套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技术路线,针对性与指导性不强,加强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研究迫在眉睫。

本文以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质的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历史文化名镇为例,从历史文化名镇(以下简称名镇)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保护规划之间的区别入手,从保护模式、保护范围,保护体系、保护措施等方面探讨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质的空间形态完整型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希望能为空间形态完整型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经验借鉴。

2 名镇保护规划与名城保护规划

名镇与名城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一方面两者均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又分属不同的聚落类型,具有鲜明的特色差异[2],因此两者的保护规划具有不少异同点。

表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数量表

2.1 相同之处

2.1.1 行政法规的要求相同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均应包括以下内容:“1)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2)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4)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5)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2.1.2 技术规范的要求相同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精神,“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2.2 差异之处

2.2.1 保护研究的差异

从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名城保护工作进入法制轨道[3]。时隔二十年,随着2003年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公布,名镇保护工作进入法制轨道。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名城保护规划的体系、内容和方法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名镇保护规划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

2.2.2 保护对象的差异

从保护对象自身来看,名城作为中央和地方政权所在地,从城池取形、规划方位、规模大小,到城门设置、城外安全防御及城内建筑布局等,都有严格的礼制规范要求。然而名镇与名城相比,无论形态、职能、或文化特质,均有天壤之别,名镇介于城和乡之间,因地而建,受风水理念影响颇深,较少受到礼制规范的禁锢。其街道尺度与建筑体量适宜、风格凸现淳朴古韵,不事张扬浮华,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尽显山水之灵气,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3]。2.2.3 保存完整度的差异

从保存完整度上看,截止2015年底,在我国127个名城中,仅有平遥、丽江两座名城保存比较完好,其他名城无论整体格局,还是传统风貌,大都支离破碎[4]。而名镇由于发展相对缓慢,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在少数,例如高家堡、周庄、黄姚、西塘、乌镇、同里、和顺等。2.2.4 保护体系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现存格局完整的城市很少,于是保护工作不得不退而守之,把保护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护名城的底线,为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目前,名镇保护规划受名城保护规划技术路线的影响比较大[5],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符合历史文化名镇自身特点的保护规划体系,特别是空间形态完整型名镇,应当建立怎样的保护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5 保护模式的差异

在名城保护中,开辟新区,保护古城,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加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阶段采用的有效办法。我国经过几十年实践的探索,发现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同样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在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效[3]。而我国名镇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都面临着人口减少,活力衰退的问题,名镇保护规划中该如何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体现当地城镇的特色,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模式,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2.3 名城保护规划对名镇保护规划的借鉴

名城保护规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对名镇的保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等,但名镇保护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名城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的做法,尤其是空间形态完整型名镇,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建立保护规划。

3 高家堡名镇保护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3.1 高家堡概况

高家堡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南50公里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迄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隶属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在延绥镇的三十六个军事营堡中,高家堡素有“第一堡”的美称。“号角连营狼烟起、九边万里若金汤;两山对峙形如钵、二水绕城聚宝盆;南北通达商贾聚、物阜民丰边贸兴”[6],是古人对高家堡的真实写照。

高家堡名镇至今保存着完整的空间形态(图1),大量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动的记录了长城沿线军事寨堡的发展史和文化史。

图1 高家堡古镇全貌

3.2 价值判断

对名镇特色与价值的判断,是开展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名镇的价值和特色,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规划方案[7]。因此,规划以时空轴贯穿,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规划维度对高家堡进行了全方位系统了解,在此基础上,判断高家堡的特色与价值。

3.2.1 名镇特色

3.2.1.1 资源荟萃,石破天惊

高家堡镇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荟萃,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图2)。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毗邻高家堡古城东部,震惊中外的石峁遗址(图3),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图2 镇域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

图3 石峁遗址

3.2.1.2 选址巧妙,独具匠心

高家堡古城选址,首先十分注重发挥和利用周边自然山水的作用,因地形用险制塞,达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其次高家堡古城位于交通要道上,占据敌我双方必经之处,区位优势独特;再次,古城依山傍水,自然风景优美,唐时便形成知名的古镇“八景”,即:东有兴武晨钟、幽陵积雪;南有叠翠飞霞、石洞风清;西有尾水关渡、龙泉卧月;北有平沙落雁,长城古吊,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图4)。

图4 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城镇格局

3.2.1.3 风貌完整,沧桑雄浑

历史上高家堡古城以城墙环绕,以中兴楼为核心,以十字街与16条棋盘巷为骨架。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时人雅称“小北京”。现存“高家堡古城”,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城镇布局、空间结构和风貌特征,总面积约15.6公顷,是目前西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军事古寨堡。

3.2.1.4 平面灵活,随形生变

高家堡古城平面并非传统的正南正北,而是与正南正北有一定的夹角,这样做,古城东西向轴线与两侧山体制高点相呼应,而南北向轴线与山南水北的自然环境也相融合,突显了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5)。

高家堡古城中的十字街和巷道除了起到城市骨架,满足交通基本功能外,还有着特殊防御性职能,因所处城中的方位不同,安全性不一,而空间各异(图6);四合院中的建筑也融入地方特色,是窑洞与房舍的巧妙结合,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随形生变的智慧。

3.2.1.5 文化多元、蒙汉交融

图5 古镇与周边环境空间关系图

图6 街巷现状肌理图

高家堡名镇地处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地,民俗文化也体现出多元性和丰富性。目前高家堡手工地毯制作技艺、酒曲、二人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社火、秧歌舞、抬灯官、霸王鞭等民俗活动,每逢节事,异常热闹;高家堡古城集市始于明代,五百年来延续不殆,至今逢三逢七起市。近年来,民俗节事与商业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

3.2.2 名镇价值

规划突破常规名城保护思想束缚,多角度对高家堡进行了价值研判。首先从高家堡名镇与明长城的关系看,高家堡名镇作为军事寨堡,与其周边的明长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明长城遗址的重要节点城镇。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长城保护条例》开始明确规定将长城作为整体进行保护。该条例所称长城,包括长城的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因此将明长城与沿线的军事堡寨进行整体保护是毋庸置疑的[8]。明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高家堡名镇作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得到相应尊重。其次,从高家堡名镇与石峁遗址的关系看,石峁遗址位于高家堡名镇范围内,石峁遗址石破天惊,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见证了高家堡名镇的历史价值;最后,从高家堡古城自身条件看,高家堡古城风貌完整,这种风貌完整型军事寨堡在全国已不多见,值得好好保护与珍惜。

综上所述,高家堡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沧海遗珠,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规划要量体裁衣,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对高家堡的遗产保护形成定位。

3.3 保护规划

3.3.1 保护模式的选择

对高家堡名镇进行整体保护是必需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模式,类似平遥、丽江这种紧邻古城开辟新区,形成新老城区共存的格局吗?通过对高家堡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高家堡,原因如下:

(1)发展动力不同:平遥、丽江古城保护之初,面临着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原有的城市规模不能再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内部发展动力强劲的问题;而高家堡名镇恰恰相反,2013年规划编制之初,高家堡名镇是一座被“遗忘”的尘封的没落的边塞古镇,镇区常住人口只有约1000人,名镇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衰减,发展动力缺失。那么,还有必要开发新区吗?

(2)保护范围不同:平遥、丽江古城的保护,由于发展诉求复杂,保护范围的划定重在对城镇空间环境的保护和管控;而高家堡古城在选址建设之初,其城镇空间环境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无法人为分割开来,因此对高家堡名镇保护范围的划定,必然要将它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水系、植被、耕地农田等一并划入。

(3)经济基础不同:平遥、丽江古城保护之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无论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捉襟见肘,保护与资金之间的矛盾突出;而高家堡名镇面临的经济基础则不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高家堡名镇所在地的神木县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为高家堡名镇的保护积蓄了雄厚的财力,保护资金已不再是限定高家堡名镇保护模式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能让名镇永续发展的持久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高家堡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规划认为紧邻古城开辟新区,新老城区共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不适用于高家堡名镇,而应对高家堡古城周边环境在内的区域进行整体“绝对”保护。

3.3.2 保护范围的划定

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的划定不同,规划针对高家堡名镇的实际情况,将保护范围分三个层次,镇域、大遗址保护区、历史镇区。镇域保护范围以高家堡镇域为基本范围,面积约444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区范围主要包括石峁遗址、长城、高家堡历史镇区等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较集中的区域,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历史镇区主要包括高家堡古城以及高家堡古城赖以存在的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总面积约384公顷。

3.3.3 保护体系的构建

结合高家堡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价值,规划提出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视角构建保护体系。

3.3.3.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镇域、大遗址保护区、历史镇区、院落及建筑”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1)镇域层面

镇域层面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对镇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明确保护要素,并对各类保护要素提出保护措施。

(2)大遗址保护区层面

该层面主要工作是对石峁遗址、长城、高家堡历史镇区等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集中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石峁遗址、长城、高家堡历史镇区三者交相辉映,相互映衬,为使其能独步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规划充分整合这三者及其周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两河、两城、一环、多点”的山水城空间保护格局(图7)。

图7 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图

(3)历史镇区层面

历史镇区是高家堡名镇最为重要的环境及空间载体,也是高家堡古城的所在地。历史镇区划定原则是以不破坏“高家堡古城”的生存环境与景观效果为依据,在“高家堡古城”视野所及范围内将周边历史人文资源、自然山体、河流,农田、河滩等划入保护范围,保障“高家堡古城”的未来发展空间与整体景观质量。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高家堡历史镇区保存完整,因此,历史镇区即为高家堡古镇区的保护范围,也即是高家堡古镇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图8)。对历史镇区内提出的保护要求是,严格保护此范围内的历史风貌,整治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对该区域的山水格局、古城、街巷空间、高度控制等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和措施。

4)院落及建筑

院落及建筑层面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参照名城保护规划,对历史镇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院落建立档案,并针对每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院落以及其他建筑、院落提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等具体的分级保护措施。

3.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规划对高家堡镇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确定将“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商贸、民俗节庆、宗教文化”五个方面组成高家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结合起来,使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逐步将高家堡名镇整合为长城沿线民俗文化的展示中心。

图8 历史镇区(保护范围)规划图

3.3.4 保护措施的提出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规划提出对高家堡古城的可持续更新:提出实现古城功能的多样化,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旅游开发,鼓励家庭式旅馆、酒吧等在夜晚发挥留住游客的功能,活化古城空间(如图9);在不改变古城历史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更新基础设施,满足古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3.5 保护规划的实施

在《保护规划》的帮助下,2014年2月高家堡古镇已成功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顿时声名显赫,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平凡的世界》在这里拍摄;2015年第一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这里召开。截止发稿前,高家堡镇政府已根据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进行了测绘、正着手对古镇区内影响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建筑进行搬迁,包括正在使用的镇政府及周边建筑。

4 结语

通过高家堡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的实践,本文尝试从保护模式、保护范围、保护体系、保护措施等方面构建空间形态完整型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虽然高家堡名镇在历史价值,资源分布、以及空间格局方面有其特殊性,但分析总结其保护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也能为其它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经验借鉴。但仍要注意,每个名镇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格局和发展情况,因此,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不能简单套用别人的技术方法,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多元化的保护模式和方法。

(注:《高家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获2015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2011年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赵勇,高朝暄,李国庆,王广河.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研究—以河北省蔚县代王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南方建筑,2009(04):76-79.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2011年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03):20-30.

[5]黄家平,肖大威,魏成,张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路线研究[J].城市规划,2012(11):14-19.

[6]刘临安,吴晶晶.边关狼烟今何在 长城旁边有人家 陕北四大名堡之一—高家堡古城建筑遗产览胜[J].建筑与文化,2007(06):33-35.

[7]吴瑕.山西省润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6.

[8]曹象明.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6.

猜你喜欢
高家名镇名城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北威州名城名展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锦旗献给国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