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内涵

2018-01-29 05:0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匠价值职业

任 怡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建设者以职业为载体的社会生活追求必然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解读立德求富的职业追求,发扬精益求精的器物精神,借鉴先进经验,树立文化自信,是大工业时代职业价值培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工匠以善美导向的价值追求,德行兼修的艺业践行,陶铸了“强力而为”的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敬业态度和“兴利除害”的高贵品德。《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化 。“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从遵从德治需要、创造物质财富、服务治国惠民三个层面,诠释了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追求。

一、工在籍谓之匠

汉语演进的历史中,“工”、“匠”与“工匠”的含义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说文》)“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剩,便备用,使雕琢文来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这是工匠一词的历史由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有了单独的针对工匠开始的户籍制度,称作“匠籍”,于是有了“工在籍谓之匠”的说法。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词源自ars,意指“捏合,塑形”,后演绎为“技能、技艺”。12世纪后期,手工业行会制度建立,其宗旨是确定技术标准,保护手工艺人,保障技术传承。词源的分析是为了表明工匠与劳动的渊源,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下,作为“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的“兴事造业”之人的手工业劳动者,“工匠”应该具有以下的基本要素。

第一,分工要素。“审曲面势,以饰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考工记》)“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手工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官府通过匠藉对手工业进行详细发达的分工,民间工匠的生产活动更是各专其业分工协作。在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经多次产业革命洗礼的当代工业化发展方向,势必是生产过程的分工更加精细,工匠的专业化程度更加提升。

第二,技术要素。“工,巧饰也。”(《说文解字》)。“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孟子·腾文公下》)“器械之巧”是工匠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匠”有“治”、“造”、“设计”等含义,“匠人”须以其掌握的专门的技术去制造产品。“匠”还有“教育”的含义——“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知识经济迅速成长使现代工业不断刷新技术格局,只有技术精湛善于学习的工人,才能适应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发展。

第三,艺术要素。“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富郑公园》)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韩愈《进学解》)。工匠在经久的专业生产劳动中积累着他们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使技术达成文化艺术境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艺术”与“技术”的价值取舍中,中国工艺表达出对艺术更执着的热爱。对“匠心匠意”的诉求既符合中国文化中“重道轻器”道德价值追求,也才“不尚技巧”的“圣贤”要求。“品质”与“创新”是当代工业的核心价值,有人形容,当今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工人是以近乎偏执的品质苛求创造了至臻工业传奇,发扬“工匠精神”需要视技术为艺术,追求造物完美的态度。

二、“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特质

第一,“尚巧”。巧,技也。利于人,谓之巧。“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荀子·荣辱》)为工须尚巧,巧是工匠是基本的职业素质,是造就优良器物的必要条件。“尚巧”的精神追求是工匠独具一格的职业特质。

其二,“求精”。《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彩地呈现了工匠在从事劳作时一丝不苟、反复琢磨的态度,这种态度后被儒学赞赏与运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中国工匠可以把衣织成“薄如蝉翼,轻若水烟”;把殿建成做“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把园林造成“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求精”的态度使器物流芳百世,巧夺天工。

其三,“道技合一”。著名的《庄子·养生主》描述了技艺的高超境界: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岩然响然,奏道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工匠精神追求“心合于道”“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技艺境界,秉承“体知躬行”“德艺兼求”的态度,丰富了技艺的思想和价值含义。

三、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结构

(一)职掌一业乃天赐良缘的敬业态度

在西方,职业有“天职”的含义,马丁路德金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神,让世界充满欢愉的景象。《考工记》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在这个缤纷世界里,能得“圣人”以真传,职掌一业,安身立命且造福世人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情。敬业须先乐业,发自内心的职业自豪感是成就事业的最根本前提,有感情的因素才能契合业缘,将职业作看作是自己的“良缘”会使工作者认识明确,感情真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才有美、工有巧”的品质境界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开启“制造”的历史:古罗马将军的精美铠甲、埃及艳后的华美王冠、日本武士的锐利战刀,印第安人神奇的面具;湖笔徽墨宣纸歙砚、湘绣蜀锦青瓷彩陶;时至当下,路易威登彰显着典雅的巴黎气质,劳斯莱斯诉说着高贵的文化精神,博世呈现着一丝不苟的永恒追求,华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技术的传奇……工匠通过严苛的技术标准和挑剔的审美要求,用产品的至善至美书写着人类的技术史,告诉我们品质是器物的终极追求和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三)齿草化锯,仿鞋作舟的创造灵性

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造出轮子,真正意义上“推动”了技术的革命;3000年前,亚述人用无色水晶用来作放大镜,还能通过聚集阳光而取火的取火镜;鲁班被齿草划伤了手于之后木工有了锯子,天然磁石总向一方,于是“蚩尤作大雾,军士昏迷。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爱迪生用一段钨丝点亮了黑暗的夜晚,莱特兄弟让人类象鸟一样飞翔,贝尔用声音连结起信息的纽带。从“匠人”而成为有“匠心”的圣者,需要“顿悟”的灵感,更需要累积式的渐进和改良,一代一代的工匠们,在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引领下,革故鼎新,强力而为。

四、“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境界

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机器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化工业,不应抹杀人的价值,相反更应该彰显人在生产实践中的信仰力量。技术是工具,而使用技术的人因其职业价值信仰而演绎成生产力与创造力。而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境界是成长而来的,它应该包含从低到高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行为水平。是一个人被动或主动地从事行业的能力。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首先表达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心理学认为:“需求”是价值观的基础,个体的需求决定了人对客体结构和属性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职业价值观最低级的诉求是满足人自身生存的需要,劳动者职业价值观的第一个水平表达为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权利。在这个水平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尚处于他律价值阶段。其二,态度水平。劳动者对自身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和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是职业劳动者对社会、对其他生产参加者履行各种劳动义务的基础。每一种职业都包含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承载着的既定的社会任务,最终指向“奉献社会”的宗旨。当“不满足现状、富有创造精神、强力而为、精益求精”变成从业者对自己的内心要求时,才能自觉履行。在这个态度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已经开始由他律价值转向自律阶段。其三,信仰水平。从业者基于职业理想的憧憬,形成的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在行动中自觉地将自己从事的行业做到极致的信念。现实中它会演绎成从业者对遵守职业纪律、承担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是从业者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呈现的强烈责任感、向善的意念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情感、意志与信念的统一。在职业道德层面表现为高度的职业自律精神。

五、科技浪潮中“工匠”的现代的转型

就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分析,人类最先创造的是技术不是科学。科学更多依附于思辨的基础上,技术经久地依附在工匠的实践中。17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互动融合,工业化早期,工匠“技艺”经去粗取精、凝练提升而上升为理论科学,谓之“技术科学化”。而后,经思辨与整合的科学理论转而指导专业技术,推动了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成产业革命的爆发,则谓之“科学技术化”。而技术无论作为实物(产品)、观念(理论)还是过程(设计)最终都是社会生产者长久智慧的终端产品——人类用技术以为自身求得福祉,所以社会性是技术的最高目标。科技化信息化浪潮中,“传统工匠”的身份转型为技术专家及工程师,这个过程既表达了从业者个体角色的发展,群体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也会随之渐变。

首先,文化修养是劳动者不可或缺的素质。科技浪潮中,理论的价值得到公认,生产、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人才培养模式上,早已从言传手授的技艺层面变成释义事物本源的科学理性为内涵的技术层面,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工程师是最符合当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阶层,技术性职业成为各行业的主体,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懂得管理手段的从业者,将在竞争中尽显英雄本色,文化修养和终生学习能力将成为现代工匠的重要素质。

二是,技术素质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结合。现代工业模式强调从业者作为自然属性的劳动能力结合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才素质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先导作用非常明显 。对作为技术主体的生产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工匠”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演进为生产实践中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践行者。当代工匠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可以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又可以发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职业适应,以相应的劳动能力随职业要求实现角色转换。

三是,能力素质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工业文明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个领域,并引起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科技时代强调人才与职业的适配性,创造力、合作力、洞察力、对新兴科技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促使人们要不断发掘潜力、自我更新。从业者的任务除了创造社会财富,还包含了谋求人生快乐、体现自我价值、促成个体发展和完善的幸福诉求,建立在思想修养和个人品质基础上的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综合与系统分析、处理人际关系等全面能力成为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当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表征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在职业上就是从业者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集中表现为在职业价值取向。它是职业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职业心理的最高层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在人类历史传承中,劳动与劳动者的观念发生着巨大变革。中国工匠的地位经历了“六工、七匠”到当下在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西方社会从对奴隶工匠的蔑视发展为视手工劳动是净化灵魂和精神的修行,彰显了社会进步中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劳动者对自身的塑造过程,从业者对经济发展态势的认识,使他们相信个体的价值诉求与社会的规范尺度越匹配,越能实现自我生存发展愿望,越能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

其次,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并重。工匠从来不是以单纯的手工重复操作为劳动特质的现象存在的。在中国古代,因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才达以“可久之业益彰,可大之功尤著”的器物精神,而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在那时像现在一样,最出色的专家既不是博学之士也不是语言大师, 而是手艺人——铁匠、制陶工、木匠和皮革工等……”大机器生产的新工业时代使得产品批量化生产成为常态,人的价值体现在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中,将精神享受熔铸于产品中,才能体现出工作除安身立命之外还包含着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

再次,存在与发展的观念并存。古代工匠们生产模式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他们按照传统对手艺严格保密,企图用这样的方法垄断自己的诀窍。那时的职业价值仅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负载了高度的知识化、信息化的内涵,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从业者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所以,职业平台能否为从业者培育创新意识,提供知识水平、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成为构成当代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诉求。

猜你喜欢
工匠价值职业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工匠赞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