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观察

2018-01-29 13:25张学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瘘术瘘管经皮

张学良

晚期食管癌患者常常伴随严重的食管狭窄,以及影响经口进食的各类疾病,导致患者无法进食,进而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容易继发贫血及电解质紊乱,对后续化疗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经验显示,对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肠内营养可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营养支持[1]。过去临床肠内营养支持主要采取的手段为鼻胃营养管置入,近年来,胃造瘘术不断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对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的效果差异,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科室行胃造瘘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平均每组2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1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50.9±1.3)岁,对照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0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0.6±1.4)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对。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胃造瘘术治疗,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8小时禁水,术前进行常规检查,麻醉方式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处理,常规消毒铺巾,于上腹正中处作切口,行荷包式胃造口术[2]。

观察组给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治疗,术前行常规检查,术前12小时禁食禁水,术前半小时肌注654—2,以抑制胃肠道蠕动[3]。患者取仰卧位,行上腹部CT扫描,根据扫描图像确定穿刺点并进行标记,再次行CT扫描以确定细针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麻醉后,使用穿刺针行胃体穿刺,CT扫描显示穿刺针位于胃体内后注入少量空气,CT扫描显示胃体内充气后,持续经细针向胃体内注入空气直至患者有上腹部饱胀感;CT扫描预定胃造瘘管置入穿刺点,用穿刺针在预定造瘘口位置两侧行胃壁和腹壁固定,固定针穿刺胃壁后有突破感并且可见气体自穿刺针溢出,注入造影剂并行CT扫描,证实其在胃腔内,然后用丝线将胃壁与腹壁固定[4]。利多卡因麻醉造瘘口处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腹膜,于造瘘口中间作切口,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持续向胃内充气,同时用穿刺针穿刺腹壁和胃前壁,注入造影剂,随后将胃造瘘管送入胃腔内至胃底部,CT确认造瘘管头端位于胃腔内,经造瘘管体外侧注入蒸馏水以充盈造瘘管头端球囊,外拉造瘘管,并用丝线固定在皮肤上,手术完毕[5]。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成功率;(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3)并发症出现概率,并发症指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切口感染、合并感染等;(4)术后疼痛指数,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进行评定[6]。

1.4 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2.0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概率及术后疼痛指数行统计学检验,其中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出现概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取χ2检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指数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5.6±5.1)min,住院时间为(13.6±3.3)天,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1.0±5.4)min,住院时间为(15.7±3.6)天,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为3.57%,1例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为21.43%,2例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合并感染,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疼痛指数对比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4.31±0.65)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5.46±0.22)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临床上常常需要给予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有多种途径,比如静脉滴入、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等,静脉滴入由于受到滴入速度等影响,使输入容量受限,并且可能引起静脉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花费费用较高,并且给予的营养支持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机体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还可能使患者消化道失去刺激,最终引起肠黏膜萎缩,发生代谢紊乱,肠内营养支持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临床过去常常采用鼻胃管的形式进行喂食,但极有可能引起鼻黏膜糜烂而发生感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7]。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是一种新型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该治疗方法具有多种优势,通过CT扫描,可确定穿刺安全区、确定穿刺路径、计算进针角度、评估胃腔充气程度,还可有效避免对其他脏器造成损伤,更加高效、精确、安全,可帮助不能经口插管完成手术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本文将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形成对比,以我科室收治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后分别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均可达100%,但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短,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并发症出现概率为3.57%,仅1例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而传统(手术)胃造瘘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为21.43%,且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术后疼痛指数较低,由此可见,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相对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显著更优,值得借鉴。

[1] 黄鹤,梁晓燕,伦伟健,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长期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6):381-383.

[2] 崔勇,邹鑫森,崔吉文,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合并吞咽困难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5(20):3077-3079.

[3] 周逸婵,吴爱娟,罗振国,等.鼻空肠置管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8):867-870.

[4] 许超贵,谭小燕,吴平,等.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16例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22):43-44.

[5] 黎永华,李光宇,彭锡其,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7-8.

[6] 韩磊,李曙光.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4):350-353.

[7] 秦淑琴.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6):25-27.

[8] 黄华彬.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9):1171-1172.

猜你喜欢
瘘术瘘管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多点定位微创膀胱造瘘术
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