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课堂的拓展与深化

2018-01-29 16:16张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课堂教学

张博

摘 要:以美术教育课堂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入手,着眼于美术教育人才培育,探讨如何拓展与深化美术教育课堂,拓宽社会实践和渠道,对资源的开发与创作等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展示设计基础的实验性教学与研究”(项目编号:15QNPY14)阶段性成果。]

现代美术教育课堂的变迁影响着教育人才的发展,无论是清末民初还是到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改革措施都是为了提升美术人才的“技”和“艺”。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美术教育更从思想上进行革新,不再盲目地照搬苏式美术教育,而将欧美的教育系统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愈发系统和完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能力俱得到长足进步。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不甚相同,除去专业性方面,美育可以影响和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是潜移默化发展与变化着的,且推动着人们不断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回过头来思考一下美术教育课堂,从传统师徒手把手传授的模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系统授课,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得到理论和技能学习,甚至再缩小点范围,可能就是在教室里度过几年的学习时光。

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较为繁杂,既有水彩课、国画课等技法性较强的训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对一指导,也有像美术鉴赏、中外美术史等偏理论的课。而大多数情况,教师只能利用课堂环境给学生放一些PPT图片及讲解,或带几本图册传阅,如果上到工艺美术之类的课,则更难向学生解释清楚其背后的悠久历史与传承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授课老师的水平以及个体的天赋和努力。而美术教育的宗旨则是倡导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得到个性发展,所以如何将学校至社会打通成一个大的美育课堂,拓展课堂的深度及广度,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身边社会美育课堂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立审美意识,创建理想生活。

一、对原有美术教育课堂的整合与打通

笔者有幸于17年4月参观考察了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在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分享各自专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参观了其教学环境和实验场所,感受到中国最高等级艺术设计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的软硬件实力与教职员工的严谨治学态度。

无论是中央美院还是清华美院都分享了各类课程的设置方法及教学理念,其体系并没有剑走偏锋,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化和演变出来的,强大的是一种积淀。从硬件配置上,导师工作室、教师办公室、教研室、专业教室、实验室、创作工作间、会议室、阅览室与展厅之间都存在一个紧密连接的关系,学习不再束缚在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些空间之中穿梭,引导出一个良性的学习路径。未来学生不能教育成只会坐在教室里纸上谈兵的人,如何将这些教学环境打通,最大化利用起来为教学所用,让课程与之紧密联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通与开放成为最核心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打通,不仅仅是现实意义的打通,更多来自于观念和意识的束缚,其实大部分院校都有这些空间,打破观念,鼓励老师和学生利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和练,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更需要交流,因为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技法和艺术的学习,交流空间的自然与合理可极大程度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以中央美院为例,走入教学大楼,即可感受其浓郁的艺术氛围,其实空间并没有奢华的装修或艺术品的堆砌,而是干净、整洁的基础上体会到一切以艺术为导向,为教学而服务的理念。其教学楼的中庭打造成一个共享而利用率高的非正式展厅(图1),所有的教室都在中庭的两侧,学生们将自己的各类艺术作品呈现在中庭的展墙上,展墙与展墙之间还有可进入的更深入展区,满足各类立体或平面作品的陈列。步入不同类型的教学空间,除了局部布置成课堂的环境,具备桌椅板凳投影白板等一系列教学必需品,图书馆的概念、圆桌会议的概念,自由讨论的概念融入每一个个体空间中。

二、加强社会美术教育课堂的作用和职责

美术家大多是苛刻且专一的,这里的苛刻是指对自身专业水准的苛刻眼光,专一是指对某个画种甚至画种的某项门类专一投入。而美术教育则是包容且开放的,包容是指对不同个体、不同风格艺术的包容,开放则可理解成欣赏和学习艺术的可拓展性。而帮助我们理解认知不同类型艺术形式的最好去处则是各类博物馆和美术馆。

受限制于资源和能力,学校场所只能满足一部分美育的教学功能,学生们除了课堂学习以外,最期待的应该就是写生与考察,走出课堂,接纳和吸取更多元的美术教育形式。而学校出于对安全和管理方面的考虑,对写生和考察课也进行固定路线和统一管控,虽然从课程完成上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作为美术教育课堂的延展来说显得颇为单调。

“1984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发布报告并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1]作为非正式学习的绝佳场所,其“第二课堂”的地位和角色也为广大社会所认可。以往的大多数人认知美术馆和博物馆是作为“美术鉴赏”的环境存在的,而现代美术馆与博物馆更多地配合主题开展一系列教育拓展服务,例如学术研讨会、专业示范活动、艺术专题讲座等,以群体为主体,重视与参观者的对话沟通,并且鼓励互动与交流,这都是现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职能转变。所以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欣赏者的角色去学习和观展,对于美术教育目的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需分清美术教育实践和美术教学实践的区别,应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拿出去服务社会,放到公众视野中,倾听他人的评论,这才是有益的课堂补充。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越來越多的出现艺术品展示、专题艺术画廊等复合式的空间(图2)。一方面反映出商场负责人希望通过艺术来提升和美化商业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给美术教育课堂拓宽了推广渠道。例如,在很多商业空间中,遇到节假日人流多的时候,会有美院学生现场传授利用废旧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制作工艺品的课堂,或者以某一个主题制作一批艺术品,作为直接艺术陈列为商业环境增色不少。这样的活动完善了美术教育单向的信息传递,通过公众对话、创作互动,学生开始检视社会与自我之间的联系纽带,理解艺术创作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联系。

三、拓展美术教育虚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可以是实体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场所,如今人们可以带上VR眼镜进行艺术创作,最近艺术家 George Peaslee 便用谷歌 Tilt Brush 三维重现梵高的星空名作,在虚拟世界中让星空触手可及,非常激动人心,这样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释放了艺术家对于场地的限制,同样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课堂观念。

虚拟资源有很多便捷优势,其具有方便携带,不受尺寸和规格的限制,随时可查询或研读,可互动分享等优势。以书法为例,很多珍贵的古代真迹来源于碑刻,后人需拓印还原成墨迹,而像兰亭序这样的珍贵文物又有八个版本,比对、放大、缩小、材料还原对于后人的研习带来诸多不便。而现代多媒体设备对广大师生来说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拥有手提电脑与手机,如何利用这些硬件将文本、图像、动画等这样的资源进行辅助学习也成为日后美术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对资料的保存、编辑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前期工作,利用这些珍贵资料进行再创作才是美术教育真正的灵魂。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可以用非常便利、易于接受的手法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可以用动图的形式将其分组表达,也可以设计成软件APP的形式,做成可供人自由拼装的游戏,使传统文化更易于传播。

当前各美术与设计类学科之间都在提倡跨界,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的专业发展和社会环境。在理念稳定且得到大家共识的情况下,现今对美术教育的提升发展,重要的途径就是扩展场所的概念,更具艺术氛围的公共教学环境、适合手把手教授的现代工作坊、更有效的观察临摹辅助设备、丰富的讲座及展览等。

作为美术教育课堂的延伸,广大学生应将观念与视野打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性质的美术活动,通过对话融合社会脉络,通过实践对社会文化进行探索和关怀,为美术教育带来更宽广的学习题材。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9.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课堂教学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