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分析探讨

2018-01-29 10:26马国芳
卷宗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两汉赵王刘氏

马国芳

摘 要:赵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直接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但赵国作为一个政区名称和实体,又不仅存在于先秦时期的战国,而是也存在于两汉时期,虽然先秦时期的赵国与两汉时期的赵国有着显著不同,前者属于独立政治实体的诸侯列国之一,后者则属于统一王朝之下的地方封国之一,然而两者在文化形态和性质上却有着诸多关联。赵国这一名称一直通用于先秦两汉时期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本文主要就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汉代赵国文化;邯郸文化

1 汉代赵国历史文化的探讨

赵文化分期实际上也是包括先秦两汉时期所有赵国在内的地域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基于这一认识,赵文化的历史分期至少应该包括先秦时期(作为诸侯列国)的赵文化和两汉时期(作为地方封国)的赵文化两大时期。

两汉时期的赵国以西汉初期(包括秦汉之际)最为复杂,赵国先后经历了武氏赵国、赵氏赵国、张氏赵国、刘氏赵国、吕氏赵国,最后又到刘氏赵国等诸多变化。秦汉之际的武氏赵国即陈涉起义后派部将武臣攻占赵地后所立之赵国,当时武臣被“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同)。但武氏国祚为时甚短,武臣本人在一次变乱中被杀后,张耳、陈余又立战国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是为秦汉之际的赵氏赵国。赵歇政权历时比武臣政权稍长,至项羽灭秦称西楚霸王后被徙封为代王,首尾不过三年。此后的张氏赵国、刘氏赵国、吕氏赵国及再度恢复的刘氏赵国,均属西汉朝廷统属之下的藩属封国。张氏赵国受封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半年后张耳死,子张敖即位。当时封域有故秦之邯郸郡、巨鹿郡和常山郡。汉高帝九年(前198年),赵王张敖因相国贯高等谋反事泄被捕送京城,“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汉书》卷一《高祖纪》)。张氏赵国传二代,前后历时不过五年。刘氏赵国以吕氏赵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刘氏赵国的封王先后有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人。刘如意始封为代王,张氏赵国废除后被徙封为赵王。如意称赵王共四年,是西汉赵国疆域最盛时期,除有故秦之邯郸、巨鹿、常山三郡外,还兼有代地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包括今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刘如意是刘邦晚年宠妃戚夫人之子,刘邦死后,如意被吕后召到长安毒死。刘友称赵王共十四年。在位后期,从赵国分置出常山国。刘友死,同年又徙梁王刘恢为赵王,是为赵共王。刘恢自杀后,吕后立其兄之子吕禄为赵王。次年吕后病死,周勃、陈平发动政變,包括吕禄在内的诸吕势力被剪灭。吕氏赵国极短暂,首尾不过两年。吕氏赵国废除后,公元前179年又封赵幽王之子刘遂为赵王,从此进入西汉后刘氏赵国时期。西汉后刘氏赵国除一度废置为邯郸郡外,在王莽称帝之前一直存在,先后封赵王者有刘遂、敬肃王刘彭祖、顷王刘昌、怀王刘尊、哀王刘高、共王刘充等,最后一位赵王刘隐被王莽废封。东汉的赵国比较简单,自刘秀建立东汉恢复赵国之封,历封赵王者有赵孝王刘良(一度降为公爵)、节王刘旰、顷王刘商、靖王刘宏、惠王刘乾、怀王刘豫、献王刘赦,最后一位是刘赦之子刘珪,他于曹操当政的建安十八年(213年)徙封博陵王,先秦两汉时期前后存世600余年、立都邯郸500余年的赵国从此成为历史。

有关先秦时期赵国新材料的发现主要见诸于赵国铜器铭文,例如已被学者介绍、研究过的赵国兵器“二年邢令”戈、“十七年邢令”戈等。汉代新材料的发现则主要有三处石刻文字,分别是河北永年县朱山的“赵廿二年群臣上酬”石刻、武安市老安庄的“赵国易阳南界”石刻和永年县朱山的“壬辰春后旬”石刻。这三处石刻中,“赵廿二年群臣上酬”石刻近代以来金石家多有著录,较为人所熟知,但著者介绍时往往误石刻所在地永年为“永平”,近年出版的《汉碑全集》甚至不知此刻所在,称“现石所在不详”。其年代有战国赵武灵王说、西汉赵王遂说、赵敬肃王说、后赵石虎说等多种观点,主流观点持西汉赵王遂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说,笔者赞成此种意见。“赵国易阳南界”和“壬辰春后旬”石刻系近年发现,尽管笔者已发表两文加以研究,但似乎知者甚少。武安“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应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永年朱山“壬辰春后旬”石刻的年代应在东汉中后期。这三处石刻,年代均属于汉代,地点均在汉代赵国范围之内,毫无疑问应属于汉代赵文化遗存的范畴。

以上三处汉代赵国石刻,数量不算多,但对于资料极度缺乏的先秦两汉赵国研究而言却极其珍贵。例如“赵廿二年群臣上酬”石刻是目前已知汉代石刻中年代最早的石刻。除了反映此年八月丙寅赵国君臣在今朱山之北有一次重要活动之外,还说明赵王在封国内自行使用王位纪年,封国之内的属僚均目赵王为君,自视为臣,可见西汉初期诸侯王在封国之内位居至尊,诸侯王国的王位纪年与朝廷皇帝的皇位纪年同时并行,生动地反映了西汉初期大一统背景下诸侯王国位尊地博的特殊形态。再如“赵国易阳南界”石刻,虽然仅有六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为认识汉代赵国易阳县的地理方位与范围提供了新的材料。又如“壬辰春后旬有三癸巳”石刻,虽然其内涵究竟指什么,我们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推测可能与当时普遍存在的方术文化存在联系,或许与摩崖石刻所在的山名有关,或许与石刻的形成年份有关。至于石刻“壬辰春后旬有三癸巳”一语,则有可能与当时民间盛行的谶语习俗或占卜习俗有关。无论作何种理解,此石刻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关可以确信无疑。

2 关于邯郸历史文化的分析

邯郸的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磁山文化及龙山文化时期,仅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邯郸辖区就有三处曾是中原和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中心。邯郸兴起于殷商后期,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国都,秦汉时期是中原地区的中心,经历了几百年繁荣昌盛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赵文化。汉代后,邯郸的中心地位被新兴的邺城取代,邺城历经六朝故都,发展了以佛教为主体的魏齐文化。唐代后,邺城的中心地位又被大名取代,留下了许多唐采史迹。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使邯郸这块土地文化灿烂,典故荟萃, 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已查明的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500余处,其中已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是全国的文物大市之一今年一月,国务院批准邯郸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观赏和了解中国古文化的一块胜地。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探讨了有关汉代赵国历史与邯郸文化等许多重要问题,对推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卫.走向未来的秦汉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6(10).

[2]王彦辉.对简牍与秦汉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史学月刊.2015(02).

[3]王子今.邯郸市档案馆,地域文化形象的标志[J].中国档案.2015(09).

猜你喜欢
两汉赵王刘氏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鼎盛期|两汉
往顶上跑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后母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两汉文化沾渐西南夷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