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复苏预防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效果分析

2018-01-30 04:41苏学富林妃红陈丽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法心肌新生儿

苏学富 林妃红 陈丽明

出生后Apgar评分为定量评估新生儿出生后对即刻抑制状态(如心动过缓、发绀或苍白、肌张力底下)及对复苏反应提供较为有效及方便的速记手段, 目前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在2015年美国儿科学会(AAP)联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更新《Apgar评分》的政策声明[2], 便于临床中的运用。而在2003年, 我国卫计委(原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美国儿童学会在我国建立的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 针对美国第4版新生儿复苏教程进行补充及翻译[3]。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出身后1 min因娩出过程中缺氧或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的无法自主呼吸或规律呼吸的综合性疾病, 新生儿窒息目前为导致患儿出现脑瘫、死亡的高危因素。本院结合上述的声明及项目进行引进后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临床中针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干预,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出生并发窒息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出生并发窒息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②1、5、10 min Apgar评分>7分;③出生体重>2500 g;④新生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的新生儿;②临床资料不完善。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 平均胎龄(39.04±0.71)周, 平均体质量(3.01±0.81)kg, 出生时Apgar评分(7.18±2.10)分;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 平均胎龄(38.85±0.64)周, 平均体质量(2.98±0.72)kg, 出生时Apgar评分(7.01±2.03)分。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旧法复苏;观察组采用新法复苏, 具体内容如下。在分娩前, 需与产妇及产科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及交流, 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复苏计划。在胎儿娩出后, 及时对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是否足月、皮肤情况、肌张力情况、哭声、羊水情况等进行观察评估。若评估指标不正常则采用初步复苏方案, 实行方案后对新生儿进行保暖、清理呼吸道等, 对肤色、呼吸频率及心率进行观察, 在心率<100次/min, 呼吸不规律时需进行正压通气, 制定出详细的复苏计划。流程以ABCD开展, 初步复苏(给氧、保温、合适体位、呼吸道清理)、正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药物使用(肾上腺素、扩容剂等), 若患儿出现特殊情况则需进行及时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CK、LDH、CK-MB水平,并比较两组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心肌损害发生率。于清晨采新生儿肘正中静脉血3~5 ml, 进行血清分离后保存于-70℃冷冻保存进行指标测定, 采用酶标定量测定仪(瑞士, TeCAn-M1000)测定LDH、CK、CK-MB水平,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LDH、CK、CK-MB水平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LDH、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LDH、CK、CK-MB水平比较( ±s, U/L)

表1 两组新生儿LDH、CK、CK-MB水平比较( ±s, U/L)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LDH CK CK-MB对照组 58 391.42±56.42 679.41±58.70 42.10±10.03观察组 58 147.03±51.10a 243.01±46.42a 26.41±7.43a t 24.451 44.410 9.573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新生儿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新生儿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Apgar评分复苏后1 min 复苏后5 min 复苏后10 min对照组 58 4.46±0.74 5.01±0.76 7.02±1.03观察组 58 5.12±0.82a 5.90±0.80a 8.46±1.15a t 4.551 6.143 7.104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新生儿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心肌损害发生率为12.07%(7/58), 观察组心肌损害发生率为1.72%(1/58),观察组心肌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3, P=0.028<0.05)。

3 讨论

新法复苏为以秒计时进行的工作, 因复苏后新生儿转入儿科进行后续观察的可能, 因此儿科医护人员需做好准备,有利于后续复苏及复苏后的处理。旧的复苏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效果不佳, 为确保对新生儿进行快速复苏, 需进行新法复苏技术。目前运用主要依据新生儿的症状及指标进行评估后进行复苏计划的制定, 后进行系列的复苏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新法复苏常运用于窒息的新生儿, 新生儿窒息发生后, 极易影响全身多脏器损害, 特别是心肌损害较为多见[4-7], 针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新法复苏后能有效的改善心肌损害。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采用新法复苏技术干预新生儿窒息, 结果表明新法复苏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Apgar评分, 降低了并发症及死亡率[8-10]。在本次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 依据新生儿的情况进行新法复苏计划的制定并实施后, 结果表明观察组新生儿LDH、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复苏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心肌损害发生率为1.72%, 低于对照组的1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见, 采用现代技术的新法复苏效果良好, 后续依据情况进行措施的实施, 并对新生儿的并发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处理, 能有效的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通道, 改善新生儿的心肌损害。

综上所述, 采用新法复苏运用于新生儿窒息的干预中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的心肌指标, 并降低心肌损害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及运用前景,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1] 李茂军, 吴青, 阳倩, 等.Apgar评分的再评价——美国儿科学会和妇产科学会“Apgar评分”最新声明简介.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14):1063-1065.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Committee on Obstetric Practice.The Apgar score.Pediatrics, 2015, 136(4):819-822.

[3] 于悦, 李丽杰, 刘芳, 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癌痛知识掌握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6, 38(17):2697-2699.

[4] 马洪梅.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血清CK-MB和cTnT的变化及其意义.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5):694-696.

[5] 李清霞, 王琴, 方昕, 等.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复苏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8):105-107.

[6] 谈仲平.25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分析.安徽医学, 2010,31(9):1083-1084.

[7] 庄家用.常温下窒息复苏对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31):69-70.

[8] 孙滋雯.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及护理体会.健康必读旬刊,2012, 33(6):217.

[9] 余彦亮, 张谦慎, 杨传忠, 等.影响1min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的围产期因素及复苏后结局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5,30(5):331-334.

[10] 朱和美, 金明华.现代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在产科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9):122-123.

猜你喜欢
新法心肌新生儿
南通崇川区“十个一”系列助力新法入脑入心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全省50多个市、县联动,举办华侨新法广场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