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2018-01-30 04:41丑仁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根治性进展胃癌

丑仁章

胃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临床中对于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根治性手术切除, 但对于进展期胃癌, 其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术后极易引发复发和癌变转移。因此, 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近年, 随着介入手段的快速发展, 术前介入治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本院2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术前介入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接收的4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 患者均符合《西医内科学》中相关胃癌的诊断标准, 经胃镜活检诊断且病理均为进展期腺癌, CT、超声检查未见远处转移, 预计生存期>3个月, 且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等。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4例。观察组中, 女10例, 男14例;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5.32±12.46)岁;TNM分期:Ⅱ期7例、Ⅲ期14例、Ⅳ期3例;肿瘤部位:胃窦18例、胃体2例、胃底贲门4例。对照组中, 女13例, 男11例;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56.32±13.56)岁;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15例、Ⅳ期1例;肿瘤部位:胃窦19例、胃体3例、胃底贲门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手术治疗, 观察组在根治性手术治疗前给予介入治疗。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穿刺后, 插入导管至腹腔动脉, 观察肿瘤所在位置, 导管到位后缓慢注入化疗所需药物, 行栓塞患者最后予以碘油/明胶海绵。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4~6个疗程的常规全程静脉化疗。介入化疗方案:采用FCM方案, 所使用剂量根据患者自身病情、体表面积等因素而定[5-氟尿嘧啶 (5-FU) 500~1000 mg, 顺铂 20~40 mg, 丝裂霉素 6~10 mg],经灌注化疗2个疗程, 结束后8~14 d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坏死的程度、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患者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 观察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手术治疗,术中其肿瘤、周围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关系疏松更易分离操作。对照组有1例因淋巴结转移而行姑息性手术治疗。两组治疗后均出现感染、吻合口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 经治疗后均得以恢复。观察组根治24例(100.0%), 略高于对照组的23例(95.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2.5%(3/24)。两组根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病理情况 观察组术后病理可见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坏死, 肿瘤浸润范围显著缩小, 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出现增生;胃周部淋巴结液化坏死。24例患者中, 23例显示对化疗有效, 其中14例达到GradeⅠ, 8例达到GradeⅡ, 1例达到GradeⅢ。

2.3 术后生存期情况 经过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 观察组患者术后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50%、75.0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8.33%、3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生存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些年, 胃癌的临床综合治疗开辟了诸多的途径, 其中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较为迅速, 尤其是动脉灌注化疗在胃癌的临床辅助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学者提出[3], 进展期胃癌术前予以动脉灌注化疗后, 其肿瘤反应率显著高于全身化疗。术前经动脉介入化疗方式, 药物能快速到达靶器官,不受血流分布等因素的干扰, 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经腹腔动脉或胃左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使胃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远高于其他组织, 药效可提高20多倍, 疗效提高4~10倍,更加有效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同时配合栓塞剂, 缓慢释放化疗药物的药效,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本次研究观察组介入治疗24例患者全部行根治性手术, 手术时间选择在介入治疗后的7~14 d进行。肿瘤增殖动力学显示[4], 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 48 h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后,7~10 d会再次进入增殖期, 故介入治疗7 d后需行手术治疗。本研究中对2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予以术前介入治疗,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根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表明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坏死, 胃周淋巴结液化且坏死, 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肿瘤的浸润范围亦显著缩小, 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毒副反应较轻, 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未见严重毒副反应。同时, 观察组患者术后2、3年的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5]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介入治疗, 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现已成为临床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

[1] 陈新义.进展期胃癌介入治疗46例临床分析与疗效评价.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7):100-101.

[2] 李书沛, 蒋明, 来凤勇, 等.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化疗的临床可行性研究.临床研究, 2017, 25(6):73-74.

[3] 李华, 张秋玲, 刘红凌.进展期胃癌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与疗效评价.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21):2322-2323.

[4] 孙宾, 李兴, 宋杰, 等.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12):2054-2057.

[5] 肖鹏.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化疗的临床观察.药学研究, 2010,29(8):499-501.

猜你喜欢
根治性进展胃癌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