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MRI影像特点研究

2018-01-30 04:41区尚之杨少民欧阳裕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枕叶脑萎缩额叶

区尚之 杨少民 欧阳裕锋

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认知功能障碍第二大病因, 但不同于AD的病理发展特质, VaD多具有可预防性, 因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MRI是诊断脑损伤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方法, 对灶区位置的结构与功能判定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缺血性脑卒引起的VaD在MRI中的影像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观察组)和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年龄56~79岁, 平均年龄(68.6±8.4)岁;小学及以下12例, 中学或中专37例, 大专及以上11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1]评分为(14.6±2.1)分。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VaD相关诊断标准者[2];②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者;③年龄50~80岁。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6.1±7.8)岁;小学及以下11例, 中学或中专36例, 大专及以上13例;MMSE评分为(26.3±2.5)分。排除标准:①脑卒中发病前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③无法配合检查者;④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积水、脑肿瘤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⑤有开颅手术史或严重头颅外伤史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选取并佩戴合适的头线圈, 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CHIEVA 1.5t型MRI系统进行检测(矩阵320 mm×224 mm, 视场 2 4 cm, 重复时间 6 ~10 s, 回波时间约 7 2 ms), 通过T1WI及T2WI行序列扫描;通过时间飞跃法(TOF)进行MRA(翻转角度240°, 有效层厚0.9 mm), 采集横断位140层数据图像进行重建得到三维血管重建图像。每次扫描时间约为3 min 40 s, 影像资料均导入计算机, 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WML情况(ARWMCrs)及影像特点差异。

1.4 评估标准 WML情况评估标准采用ARWMCrs[3]评价,分别评估左右脑额叶、顶枕叶、颞叶、幕下结构、基底核共5个部分的病变情况, 0分:无病损;1分:局灶性病损;2分:至少2处局灶性病损;3分:病损连接成片。WML率=1分+2分+3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WML情况 观察组大脑左右侧额叶、顶枕叶、颞叶、幕下结构、基底核WML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左侧顶枕叶及额叶WML最为突出,WML率可达91.7%(55/60)与95.0%(57/60)。见表1。

表1 两组ARWMCrs评级结果比较[n(%), %]

2.2 影像特点 观察组多见广泛的WML, 由矢状梯度回波序列T1WI可见额叶、顶叶、枕叶存在多发软化灶, 横轴面梯度回波序列T1WI多见内囊膝部有小软化灶, 灶区直径<1 cm, 弛豫时间较长且其T2WI信号更强;皮质厚度大多未见减少, 但可见海马沟回间距及侧脑室体部宽度增加;MRA多见单侧椎动脉狭窄, 深穿支动脉及基底动脉显示微梗死,双侧前动脉硬化程度较高。对照组影像基本未见WML, 各组织宽度及MRA血管显影形态均属正常。

3 讨论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极易造成进行性的中枢神经元功能性缺失, 继而导致出现VaD, 引发患者记忆、语言、情感、人格等多方面的精神障碍, 对其日常生活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目前早期VaD主要通过MRI、脑电图(EEG)、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及各种与发病机制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诊断, 其中MRI由于具备高软组织分辨率而应用最为广泛, 本研究就其影像特点予以如下讨论。

WML作为VaD的主要病理进程, 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最为直接, 有研究指出, VaD患者执行功能损伤较AD患者更为严重, 其关键原因就在于WML引起的额叶-皮层下环路被破坏, 造成自尾状核背外侧至苍白球、黑质纹状体的投射过程受阻[4-9]。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WML明显较对照组更严重, 且病变主要集中与左侧顶枕叶与额叶, 究其原因可能与上述部位细胞对代谢紊乱较为敏感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多数患者MRI影像横轴面梯度回波序列T1WI多见内囊膝部有小软化灶, 弛豫时间较长且其T2WI信号更强, 提示患者存在腔隙性脑梗死, 但对照组也可检测出少量相似信号,故单凭MRI对腔隙性脑梗死存在误诊, 可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判定。

随着白质纤维之间联系的破坏, 极易对皮层造成继发性损伤, 且伴随有白质轴索及髓鞘的脱失, 进而引发脑萎缩,加快疾病进程。据相关文献报道, 脑室旁白质包含下纵束、扣带回、上下行枕额纤维束等可联系大脑各部分的神经纤维束[5], 一旦出现灶点, 可迅速波及皮层及皮层下, 引发脑萎缩。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皮质厚度大多未见减少, 但可见海马沟回间距及侧脑室体部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这表明VaD早期的脑萎缩主要表现在海马萎缩与侧脑室扩张, 究其原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对海马神经元脱失影响较大有关。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MRA检查结果多见单侧椎动脉狭窄, 深穿支动脉及基底动脉显示微梗死, 双侧前动脉硬化程度较高,提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硬化对VaD影响极大, 大脑前动脉受累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杨运旗等[10]已在研究中证实上述结论, 认为前动脉血管病变可破坏额叶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纤维联系, 还对海马及丘脑参与的记忆环路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 MRI可作为早期诊断VaD的有效手段, 针对WML判定较为准确, 对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脑血管造影的影像特点突出,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1] 李娜, 张华.缺血性小血管病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3):252-256.

[2]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2-26.

[3] 于洁, 王海丽, 周丽丽, 等.脑白质病变程度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0(12):653-656, 658.

[4] 李鸿梅.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1):48-51.

[5] 童宣霞, 王龙, 周霞, 等.脑萎缩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1):14-19.

[6] 赵艳红.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MRI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宁夏医科大学, 2014.

[7] 赵艳红, 张华.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MRI特点分析.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4):325-327.

[8] 陈伟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中山大学, 2006.

[9] 王蒙.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研究.延边大学,2011.

[10] 杨运旗, 阮守宇, 王婕, 等.DWI、MRA在急性脑缺血中的联合诊断价值.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4):398-401.

猜你喜欢
枕叶脑萎缩额叶
如何预防脑萎缩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脑萎缩会变老年痴呆吗
颅脑外伤后双枕叶脑梗死致皮质盲伴安东综合征1例
脑萎缩预示老年性痴呆吗?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大脑何时登上巅峰
比记忆力更重要的脑力是什么?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
大脑的巅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