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以大同市浑源县城七所中小学为例

2018-01-30 01:44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语言教育

(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浑源 037400)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交流和沟通是学校人与人关系的常态。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之间一种沟通和交流。沟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我们和他人通过语言信息感受谈话的内容外,我们还在有意或者无意的传递着其他一些信息,心理学家把这种与语言无关的行为称之为非语言行为。库珀认为,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1]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非语言行为,不仅能够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是在对浑源县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采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期望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研究对象

以大同市浑源县城的浑源中学、示范中学、浑源三中、浑源五中、浑源七中、穆岳小学、北岳小学等多所学校80多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师中对非语言运用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期望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1.文献法。运用文献法广泛收集与本研究有关体育教师非语言的运用的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资料,了解和掌握近年来体育课堂非语言运用的研究与信息。力争在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拓展自己的研究思路。

2.问卷法。为了了解大同市浑源县体育教师非语言行为运用的情况,制作相关调查问卷,先后到浑源中学、示范中学、浑源三中、浑源五中、浑源七中、穆岳小学、北岳小学等多所学校对随机抽取的82名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得出大同市浑源县城体育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运用的情况。此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2份,回收76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份数76份。其中有效份数中男老师63人,女老师13人。

3.访谈法。 对大同市浑源县城的浑源中学、示范中学、浑源三中、浑源五中、浑源七中、穆岳小学、北岳小学等多所学校中的部分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普通访谈,掌握体育教师对非语言运用的实况。另外还访谈了七所学校部分学生,初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非语言行为的看法及意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在沟通交流手段方面更多的指向语言交流素质的提高,期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体会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非语言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非语言行为是指运用无声语言将信息输送给对方的行为,其具有提纲挈领的表现力。[2]非语言行为手段主要包括口哨声、动作的示范、神情、表情、手动作势等。所以根据动作分类,主要分为:面部表情、手势、头部姿势以及空间距离。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非语言行为中最有代表性的最细致,也是最微妙的部分。面部表情以灵敏的特点,把人的喜怒哀乐暴露无遗。面部表情微笑是教师最常用的非语言行为之一,它是和学生拉近距离最有效的非语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都和教师有一种距离感,但这样不利于授课,教师主动地用微笑面对每位学生,会增加亲和力、感染力,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更有利于教学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3]

2.手势:手是人们表情达意最为灵活的器官之一,一般是手和上肢组合形成的不同姿势,是传递丰富多彩描述的典型手段。[4]手势语言是体育教师经常使用的人体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手势语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一般与语言讲授、面部表情等其他肢体语言相配合,是一种无声教学语言。比如,动作的示范以及鼓掌、加油、停止、出发、摆手等,这些动作有时候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比如在齐步走教学中,教师用出发手势,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知道口令,达到整齐出发的效果。在我们问卷调查的76名教师中,有33名教师在“最常用的非语言”中,选择了“鼓掌加油”。说明手势是教师在授课中最常用的非语言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都喜欢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方面的非语言行为鼓励。教师就是表演艺术家,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好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时也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3.头部姿态和动作:头部姿态和动作是非语言形体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部持续一段时间称之为头部姿态,短时间的瞬间动作称之为头部动作。头部的朝向,或者点头、摇头、低头抬头等,都能传达一种信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头部朝向于学生还是经常左顾右盼,就传达了教师是专心致志教学还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塞责。教师经常使用点头还是摇头,也就是教师经常肯定学生还是否定学生,也表达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感。

4.空间距离。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的亲密程度往往取决于双方的距离。空间距离近则心理距离近;空间距离远则心理距离远。因为,当彼此的空间距离缩短的时候,交往的双方的心理戒备也开始放松,有可能产生信任感和亲密感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在一个空间里,比如在体育室外课上,教师一般站在队列前面进行教学,这样和后排学生人际距离就相对远了,久而久之,在教师不易渗透的区域的学生就会有失落感。在室内上课,一般情况下坐在靠前的学生容易和老师产生亲近感,后排的学生则慢慢沦为差生。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室外体育课尽可能地让学生围成圆圈进行教学,平时也注意和学生等距离交往。

除上述内容外,非语言行为还包括说话时语调、语速、高低等。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应该是那种振奋人心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的声音,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士气。服饰也是一种非语言行为,服饰在教学中虽然不直接参与信息的传递,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因素。尤其是体育教师在选择服饰时要特别考虑学科特点,这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体育教师的标配就是运动服运动鞋,彰显青春运动力量,体育教师应该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情况

据研究,高水平的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行为中90%是用非言语发出的。[5]近年来非语言行为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在教师培养过程和培训过程中依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运用非语言行为大多是出于一种经验积累或者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1.各个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的认知与运用。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浑源县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年龄跨度在22-55岁之间,年龄跨度比较大。较为年轻的教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踏入学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年龄一般24岁以下,而资历较深的年长的老师都是将要离开教育岗位的老师,年龄最大的有55周岁。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对课堂非语言运用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非语言行为使用不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必备技能,职前教育很少涉及,因此,非语言行为经验积累途径比较单一。60%的年轻教师的有关非语言理论和技能来源于入职后他人的传授或影响,通过资料查询知晓非语言行为的不到13%。

年轻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的原因,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对非语言的运用还没有正确把握,同时,他们觉得稳定事业才是最重要,所以他们更加注重自己在学校的生存情况。因此,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能积极主动地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以利于他们快速成长。中年教师中的大多数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无论是在工作上的经验还是在学生心中树立的个人形象,都使得他们可以轻松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非语言行为的使用方式已经固化,只有不到5%的教师寻求在理论层面提高,主动查阅和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老教师教学风格更加固化,职业倦怠的原因使他们不再追求更高的教育艺术,但是大多都好为人师,愿意指导年轻教师。所以,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能积极在工作中请教他人,吸收经验,对教学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2.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师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情况。在教学中,课程类型一般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新授课一般包括讲解示范部分、练习部分和纠正部分。新授课侧重于指导学生认识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容量相对比较小。复习课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技能的熟练和提高,课容量比较大。教师也会根据课型的不同调整改变教学策略,而随即调整的还有非语言行为。由于两种课型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不同,所以,教师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使用非语言行为随之改变。

问卷和访谈统计显示,非语言行为在新授课中经常使用。在新授课中,无论讲解示范还是练习和动作纠正,师生人际距离非常近。因为全新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拉近,才能方便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示范动作。同时,大部分的新动作示范都需要手势才可以完成,故使用手势非语言行为非常频繁。在学生练习部分时,为了动作统一,方便学生观察自己动作的时候,会使用口哨的频率增加,为了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使用面部表情也频繁。

复习课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点拨部分、复习部分和拓展部分。在复习课之中,手势使用非常频繁,头部姿态和动作较少使用。其中点拨部分,是对上一个内容的深入陈述,所以面部表情和手势使用频繁,人际距离也近;复习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动作技能,所以只需要手势提示就可以;拓展部分,就是学生自由发挥的阶段,故不用太多提示。

3.在体育教学中使用非语言行为存在的不足。在体育教学中,使用非语言行为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中老年教师基本都能够主动的使用非语言行为来增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他们对非语言行为理解和使用也是源于自己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经验积累,因此也不是很规范,随意成分较大。年轻教师由于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有关非语言行为技能的专门培养,所以往往缺少灵活教学手段和技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非语言行为稀少,即使用也是出于一种过往形成的行为习惯。因此,和学生感情交流较少,教学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当前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成为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三)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作用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6]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合理地利用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非语言行为具有替代语言行为功能。非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时,有着暗示性、便捷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等许多优点,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教师也是表演艺术家”就是很好的诠释。体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立体性,其中动作示范教学中最为典型,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展示给学生,学生以此建立动作表象。倘若教学过程中不使用非语言行为辅助,仅仅靠语言行为传递教学信息,可能造成动作内部结构和联系表达不清。非语言行为具有的优势使其可以替代语言行为功能,同时非语言行为都包含着情感元素。因此,倘若在教学中能够把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有机结合,必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容易建立支撑感知的表象,掌握理解知识技能更加容易。

当然,教学中要把握每一种非语言行为的功能和特点,把握住运用非语言手段的时机,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面部表情主要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对学生动作正确或错误做出判断。手势主要用于队伍集合、队列队形、活动开始或结束、指定学生、方向、节拍数量等。鼓掌主要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赞许学生、鼓励学生、节拍频率等。人际距离中的身体接触主要用于赞许学生、鼓励与安慰学生、提醒学生、提示动作要点、帮助与保护等。

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不仅要会运用,还需合理调整,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

2.非语言行为有利于组织教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体育课大多是室外课,物理空间比较大,学生大多也属于站立或者运动状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违反课堂纪律,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如果处理不好,一是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和师生关系, 二是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比如,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若当面批评责骂,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同时,也会耽误宝贵的教学时间,对其他学生也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用非语言手段间接地暗示性对违纪学生发出提醒和警告信号,使其终止其问题行为。 这样不仅保护学生自尊心,还赢得学生的尊重,使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此时的非语言手段比语言手段教学效果尤其显著。

3.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非语言行为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的保护和学习任务繁重,室外自主体育活动游戏很少。导致有些体育项目技术难度不是很高,但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是很理想。比如跳高和单双杠之类稍微有危险且需要勇气的项目,学生在学习这类项目时,往往想着磕着碰着怎么办,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练习效果和质量肯定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教师若用亲切和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让学生感受他人鼓励和支持,也可以用点肯定、鼓掌等非语言来刺激和感染学生,减轻心里压力,增强信心;倘若失败了给个温暖的拥抱,就或多或少能化解学生的心理包袱,这时候的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还可以双向沟通,利用学生表情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密度、运动量过大,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就会下意识的发生皱眉、挠头等信号;或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两眼有神、点头等行为。教师就可以根据情况,针对学生反馈到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非语言行为无论有着多么神奇的效果,仍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服务教育目的,因此不可滥用非言语手段,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与对策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仍然运用的不够理想,据此提出改善现状的策略。

(一)结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最优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高效传授尽量多的教学信息是我们的教学目的。非言语交流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便捷,非常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信息的编码和传递,有利于正确解码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从而优化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策

针对非语言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任何一种问题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因此,应该从各方面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1. 职前教育中重视运用非语言行为能力的培养。我国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和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现代教师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实践技能是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和素养。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强化实践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体系。为了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化意识,提高了教师入职的门槛,教师资格证也实行了国考,师范生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基于此,许多师范院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开始重视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但是,仍然只是加强了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有关的技能和传统的教学技能培养,比如三笔一画一话,类似表情和手势之类的身体语言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叶澜认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7]。所以,职前教师教育机构要改变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重新界定教师的基本功,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突出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继续教育中重视非语言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教师培养不仅是大学的职责,也是中小学的职责。[8]师范院校只是教师培养的初级阶段,中小学才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成长源泉。中小学可以利用校本教研平台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开展专题学习,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课堂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应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青年教师也要增强自我认识,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学基本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学校学生一起成长。老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已经固化,教学中也有比较保守成就的一面,但是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学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应注意对年轻教师培养,让他们从入职的第一天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等他们步入熟练期,教学风格已经形成,再想纠正就难上加难了。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加强调研,根据教学实践需要把非语言行为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去,让每个教师都可以实实在在的提高,这对整个教育行业而言,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53.

[2] 于欢欢.非语言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体育时空,2014(10):32.

[3] 陆昌盛.师生间的表情互动[J].教育艺术,1997(3):26.

[4] 黄仁惠.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行为的运用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14):79-80.

[5] 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78.

[6] 常思亮.记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J].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4(1):58.

[7]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6.

[8] 程耀忠.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9):31.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语言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语言是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有我语言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