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境内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利用初步思路

2018-01-30 20:01王松程诚
治淮 2018年3期
关键词:砀山县萧县故道

王松程诚

一、项目背景

1855年,黄河自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干流北徙,南侧河道称为黄河故道。黄河故道起点为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北部引黄总干渠,向东南经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安徽省宿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入海,流经4省7市,长度700km,集水面积1873km2(砀山县二坝以上)。黄河故道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肥沃的黄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砀山、萧县境内的黄河故道是宿州市主要的优质水果产区,以故道为主轴,堤防内外,分布着百万亩连片果园。春季时,梨雪桃红,花海争艳;夏季时,绿荫遍地,树影婆娑;秋季时,枝头斜坠,水果满园,是一幅清新、美丽的自然画作。

目前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均已对黄河故道进行综合开发,河南省通过引黄总干渠引黄河水进入故道,并修建了梯级水库,库区清风涟漪,水光熠熠,鸭逐鱼跃,水鸟翻飞,有“北国水乡”之称;江苏省也进行了综合开发,通过拓宽水面,修建堤顶道路,结合沿线景观建设等,形成一个集水源调蓄、观光旅行为一体的新局面。

二、宿州市境内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宿州市境内河道现状

宿州市境内的黄河故道主要分布在砀山县、萧县北部,长度约100km,集水面积565km2,平均宽度约5km,最宽处约9km,河道高出两侧地面5~10m。从水利角度而言,两县境内河道已非同一水系,砀山县境内河道经二坝流入江苏省丰县大沙河,进而汇入南四湖,境内集水面积273km2,萧县境内河道自县界起,向东进入江苏省铜山区,境内集水面积292km2。两县河道不通,萧县西北部河段现状仅为大沟规模,口宽约10m,深度约2m,完全失去了黄河的恢宏气势。

2.存在问题

宿州市境内河段主要存在排水、蓄水能力不足两个问题。

(1)排水能力不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砀山、萧县分别进行了部分河段的治理,河口宽度 100~300m,深度 4~5m,现状水面广阔,风景优美;未治理河段大多已无明显断面,汛期时涝水无法及时排出。

(2)蓄水能力不足

宿州市缺乏一个系统的黄河故道治理规划,部分河段的治理不能发挥综合效益。现状两县河道不相连通,各县内部河道也不通畅,已治理河段淤积严重,无法大量蓄水,不能为两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性

根据《宿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砀山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8亿m3,人均280m3;萧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5.43亿 m3,人均 383m3,均属极度缺水地区。现状两县生产、生活用水均取自地下,每年都超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井越打越深,老井不断废弃,城区形成漏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县的缺水问题必将持续恶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县将无水可用。为解决两县严峻的缺水问题,必须从外面调水。调水需要有调蓄区,最佳位置就是黄河故道,因此迫切需要对黄河故道进行综合治理。

四、相关规划

主要有淮水北调、南水北调等两个规划。

1.淮水北调

2013年,安徽省开始实施淮水北调工程,将淮河水北调,以满足淮北、宿州两市工业生产用水需求,置换和减轻现状工业及新增工业对地下水的超采。计划近期(至2020年)每年给予宿州市水量1.2亿m3,其中宿州城区0.8亿m3,灵璧、萧县县城各0.2亿m3。萧县处于干线调水最北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水距离最远,成本最高;二是每年仅给予0.2亿m3,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三是淮水北调为相机调水,遇到干旱年份时,调水保证率不高。而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是安徽省最缺水的县,现已成为利用外调水解决城乡生活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问题的死角。这一问题不尽快解决,萧县和砀山两县的国民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

目前,淮水北调现有工程规模已定,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具备通水条件。但其本身调水至萧县存在保证率低,遇到大旱年份无水可调的困境。如果再利用淮水北调工程延伸供水至砀山,整个调水工程的规模均需扩大,调水沿线的翻水站、桥梁需要扩建或重建,调水河段需要扩挖,沿线配套建筑物需要重建,整个工程的投资非常大。

2.南水北调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每年给予砀山、萧县水量各1亿m3,规划将黄河故道作为调蓄区。此方案调水线路较短,供水保证率较高,但该线路途径江苏省徐州市,需与江苏省协调一致。综合比较,建议选用此案。

五、开发思路

对于宿州市境内黄河故道的开发思路,建议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结合沿线生态恢复、景观开发,将百里黄河建成砀山、萧县两县的地上水库、景观廊道,水库蓄水不仅可满足故道沿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且向南供给砀山、萧县县城;景观廊道争取建成国家5A级风景区。

六、工程规划内容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给予宿州市水量10m3/s,利用两条管道分别输水至砀山县、萧县境内黄河故道,规模均为5m3/s。两县工程规划内容如下。

1.砀山县

按照5年一遇排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疏浚岳庄坝至小杨庄区间河道32.7km,河道底宽不少于100m,深度不少于6m;新建杨庄节制闸及杨庄站,规划过闸流量为814m3/s,提水规模5m3/s,总装机150kW。工程实施后,河道蓄水能力1500万m3。

2.萧县

按照5年一遇排涝标准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疏浚境内河道49km,河道底宽不少于100m,深度不少于6m;恢复新庄水库,重建引黄沟,长度4km;重建引黄口门,规模50m3/s。工程实施后,蓄水能力3800万m3,其中黄河故道2200万m3,新庄水库1600万m3。

七、结语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解决宿州市砀山县、萧县水资源短缺、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要举措。目前,砀山县境内工程已开始实施,萧县境内工程正在谋划,积极推进,开局良好

猜你喜欢
砀山县萧县故道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奥运福娃
狮子山
秋风吹彻(组诗)
2019年9月22-25日 《中华诗词》发行会在安徽砀山县举办
安徽砀山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
一道最值问题的新解与推广
砀山选“酥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