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尖端异位于颈内静脉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2018-02-01 05:38李雪玉赵莹莹郑雪彤卢天舒
上海护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尖端异位导管

李 佳,李雪玉,宋 敏,徐 龙,赵莹莹,郑雪彤,卢天舒

(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沈阳 11084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由于其安全、留置时间长、能有效保护血管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应用领域也已从肿瘤科向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室拓展。乔爱珍等[2]报道PICC异位发生率为3.7%~40.0%,虽低于国外的10.0% ~60.0%[3],但有文献报道颈内静脉异位率高达 64.1%[4],远超出国外36.0%的文献报道[5]。PICC置管过程中易发生导管异位,主要原因为: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称为静脉角,左侧静脉角为81.5°,右侧静脉角为79.4°[6],当导管送到静脉角时,由于静脉角是锐角,所以导管较易进入颈内静脉[7]。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后若不及时调整位置或调整位置不成功,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8-9]。针对导管尖端异位于颈内静脉的预防及异位后的处理,现综述如下。

1 预防

1.1 穿刺血管的选择 王妙君等[10-12]报道贵要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头静脉,而肘正中静脉因部分走向贵要静脉,部分走向头静脉,其异位率介于两者之间。据报道,超声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可有效预防导管异位[13],如果肘部静脉没有条件置管,锁骨下静脉又有禁忌症时,腋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置管的途径[14]。

1.2 体位的调整

1.2.1 下颌贴近肩膀 下颌贴近肩膀在临床上应用较早,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预防导管异位的方法。当导管送至静脉角(置管长度约25~30 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贴近肩膀,以此来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但仍不可全部预防[15]。

1.2.2 抬高床头 郭梅等[16-17]报道,床头抬高 45~90°时颈内静脉异位率低,但当床头抬高30°时异位率明显升高。抬高床头适用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但其操作难度大,一次穿刺成功率下降,不能完全避免异位发生。

1.2.3 上举上肢 王秀华等[15,18-19]采用穿刺时上肢与躯干垂直,送管时上举上肢改变上臂与颈部的角度,从而减小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的角度,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形成较小的锐角,较好地避免了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1.3 按压颈内静脉

1.3.1 指压法 由于颈内静脉下端呈纺锤状膨大,且常处于开放状态,为导管异位颈内静脉提供了可能[20],宋敏等[21-22]采用指压法阻止 PICC异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压法阻断颈内静脉适用于年老体弱、消瘦、气管切开等转头不到位或不能转头的患者。

1.3.2 按压器 指压法虽能较好地阻止PICC异位于颈内静脉,但要求配合者有一定的经验,在解剖位置和力度上都有要求。颈内静脉按压器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难题[23]。

1.3.3 B超探头压迫法 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刺激颈动脉窦可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特别是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刺激颈动脉窦时脑血管收缩引起脑缺血,甚至可发生晕厥[24]。B超引导置管时可在超声直视下避开颈动脉窦,直接用超声探头压瘪颈内静脉,从而阻止导管异位,具有定位准确、不会压迫颈动脉窦的优点[25]。

1.4 回撤导丝 穿刺过程中紧张的情绪使患者肌肉紧张、体位达不到要求,采用转颈等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压迫颈内静脉。此时应采取回撤导丝的方法,具体如下:当导管送至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时,将导丝回撤3 cm,加上PICC导管前端已有2 cm无导丝部分,5 cm无导丝支撑的导管前端柔软性及顺应性增加,有导丝支撑部分保证了导管前行的速度。锁骨下静脉的血液流速高达1 000~1 500 mL/min,前端无支撑的导管,随血流漂浮在血管内,在回心血流的冲击下顺利进入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有效避免了导管头端逆行至颈内静脉[26-28]。

1.5 配合呼吸运动 吸气是呼吸运动的主动过程。正常吸气时胸膜内负压增高,引起上腔静脉近心段扩张,利于右心房在舒张期纳血,上腔静脉压随之降低,外周静脉压和上腔静脉的压力差增大,从而带动了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附近的深静脉血液向上腔静脉快速回流。据报道,指导患者做深吸气后闭时气缓慢送管,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29-31]。对于带呼吸机的患者,在呼气相时送管,可避免胸内压增高引起的导管向颈内静脉漂移,当患者出现呛咳时,应暂停送管[32]。

1.6 导管外固定 PICC导管无需缝合,只需3M透明贴膜固定便可长期留置,在临床使用中受到患者青睐,然而在留置过程中可因患者活动等因素发生导管继发性异位。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固定方法呈“S”型固定,且可使用丝袜、弹力绷带等固定外接头,观察导管外漏长度,及时更换敷贴,防止继发性异位的发生。郑晓华等[33]报道,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采用分步骤法更换透明贴膜及正压接头,更换贴膜的同时接头处用胶布固定,能有效防止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

1.7 防止血管痉挛 导管置入异位与穿刺时患者配合有关,部分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高度紧张,导致转头动作配合不理想或血管痉挛而造成异位[10]。操作者应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静的无菌操作环境,并给予患者详细的健康宣教,应用良好的沟通技巧进行充分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必要时可在置管前10 min用硝酸甘油注射液(5 mg/mL)涂擦在穿刺点上方10~20 cm处,或使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0.1 g肌内注射)等预防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

2 颈内静脉异位的纠正方法

2.1 只退不进原则 乙苏北等[34]对于导管异位遵循只退不进原则,无1例因调整导管而引发的感染。当导管退出一部分后相当于中等长度导管使用,若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不能迅速降低药物渗透压和浓度,会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2.2 改变预防异位的方法 在预防PICC异位中提到了多种方法,置管中仅可能采取其中一种。因此,颈内静脉异位时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导管撤回至锁骨下静脉,变换另一种预防异位的方法,如改变体位、配合呼吸及压迫颈内静脉等,即有可能达到纠正异位的目的。

2.3 利用坐作的重力作用 多数患者在撤出导丝后发现导管异位,可使患者端坐在无菌条件下将导管撤出至安全位置后采用边注射0.9%氯化钠溶液,边送管的方式,配合吸气法,以增加导管尖端的重量,借助重力随回心血流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35]。

2.4 影像学的应用 随着临床多学科合作不断增加,在影像学直视下进行导管异位的调整不仅增加了一次调整的成功率,也方便了患者。魏素臻等[15,36]在胃肠造影机下,王羽等[37]在胸透监测下,倪卫燕等[12,38]在数字减影血管照影引导下,其调整异位导管均获得了成功。

2.5 无创复位 李文洲等[4,11,39]采用无创的手法复位,嘱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操作者如同排痰方式自上而下轻轻地叩击颈部,嘱患者活动颈部,病情允许者站立跳动或上下楼梯[40],多数患者复位成功。

2.6 复位操复位 陈林等[41]根据美国血管通路专家Joseph L·Pettee推荐使用的复位操进行复位,成功率达到76%。通过后展肢体可对导管进行一定的牵拉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导管尖端的位置,引起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夹角的变化,利于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同时在手臂停止运动时导管尖端会产生一个向下向前运动的趋势,有利于导管向上腔静脉漂移;加之患者处于站立位,利用重力作用,使导管尖端向靶血管漂移,起到复位的效果。利用肩部肌肉运动产生的震动传至血管内,使紧贴血管内壁的异位导管产生移动,使其与血管内壁分离,随血液流动或体位改变而达到复位的目的。

3 小结

近年来,PICC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及中心静脉置管,成为肿瘤化疗甚至危重患者抢救输液治疗的首选途径。在临床使用中,很多因素会导致PICC导管尖端发生异位,使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影响导管尖端异位的因素并做好预防措施,与患者共同做好置管后的维护工作,有条件时配合超声引导置管,可以减少并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在越来越多的定位工具和定位方法出现以后,PICC专科护士更需要开展与介入科、超声科、放射科、心胸外科等的多学科联合,以提高PICC尖端定位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提升置管效果。

参考文献:

[1]Liem TK,Yanit KE,Moseley SE,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usage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symptomatic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JVasc Surg,2012,55(3):761-767.

[2]乔爱珍,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1.

[3]Schweickert WD,Herlitz J,Pohlman AS,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postinsertion neck ultrasound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cedures[J].Crit Care Med,2009,37(4):1217-1221.

[4]江群,廖丽,阳静,等.662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52-54.

[5]Trerotola SO,Thompson S,Chittams J,et al.Analysis of tip malposition and correction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laced at bedside by a dedicated nursing team[J].J Vasc Interv Radiol,2007,18(4):513-518.

[6]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83-884.

[7]李文州,许为金,陈海燕,等.妇科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79-381.

[8]王岩,乙苏北,康娜,等.1例PICC导管2次异位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5B):1292.

[9]刘聿秀,高玉芳,王秀荣,等.床旁超声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7):58-59.

[10]王妙君,孙木吟,罗燕珊,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71-172.

[11]马林,张美华,陈冰洁,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不同途径静脉置管异位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1):37-38.

[12]倪卫燕,包兆康,沈定玉.胸腔积液对PICC异位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94-1995.

[13]李金花,吴金凤,陶彤.超声探查法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5,15(2):56-58.

[14]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0-14.

[15]王春兰,张美英,张婉平,等.PICC异位颈内静脉的复位方法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0-561.

[16]郭梅,汪丹,穆婷婷,等.不同体位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情况的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46-47.

[17]黄爱群,林嘉旋,林伟娟,等.体位配合送管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11):1867-1868.

[18]王秀华,任立新,王晔光.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异位改进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14-615.

[19]韩秀忠,唐忠敏.体位改良对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2-2193.

[20]喻燕敏.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5):60-61.

[21]宋敏,霍平,姚辉,等.指压法阻止 PICC异位入颈静脉[J].护理学杂志,2013,28(3):7-8.

[22]付艳枝,戴德兰,张海霞,等.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48-349.

[23]宋敏,李佳,刘洪岩,等.按压器与指压法预防PICC异位颈静脉的效果比较 [J].解放军护理,2014,(20):75-76.

[24]姜晓丽,朱明芝.横断面按压联合血管超声仪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5B):1734-1735.

[25]何娴娴,肖莎,郭振辉,等.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5):317-320.

[26]金小红,刘小曼.后撤部分导丝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96-97.

[27]王碧芸,赵锐祎.部分导丝外撤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4):54-55.

[28]王珉,刘波,韩玉芳,等.导管漂浮原理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异位的临床实践[J].上海护理,2014,14(5):62-63.

[29]袁丽,陆勤美,王翠兰,等.呼吸配合在减少PICC置管异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98-502.

[30]管丽娟,宋秋萍.吸气法阻止PICC异位入颈静脉[J].医学信息,2015,28(16):200.

[31]卢惠民,陈雪梅,黄健怡.深吸气后闭气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13-114.

[32]刘帆,廖天治,廖燕,等.超声动态显影下PICC异位手法复位在ICU的应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2,20(6):390-391.

[33]郑小华,刘珊.分步骤法维护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13):23-24.

[34]乙苏北,林林,杨爱玲,等.乳腺癌患者耐高压PICC置管异位的矫正方法探讨[J].军事医学,2015,(9):731.

[35]黄小梅,李瑛珊,温盛瑛.端坐位在PICC导管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9):44-45.

[36]魏素臻,王爱红,赵姝姝.PICC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20-1622.

[37]王翊,王倩影,许怡斐,等.1例PICC异位患者在胸透监测下进行调整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12,28(12):62-63.

[38]李海峰.DSA引导下微导丝在调整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96-97.

[39]金静芬,赵锐祎,申屠英琴.PICC异位手法复位的临床实践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60-161.

[40]梁仁瑞,黄育玲,梁爱萍,等.血液病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原因[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3):175-177.

[41]陈林,余春华,李俊英.肿瘤患者PICC异位采用复位操复位的效果观察[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6):347-350.

猜你喜欢
尖端异位导管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Finding Another Ear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