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2018-02-03 05:41吴怀军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单项式教材过程

吴怀军

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常常会纠结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多教少学,还是少教多学。但也常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究竟是为了什么。“四学”课堂教学模式解答了这一问题,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一个“学”字,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一、变“教学”为“导学”

导即开导、引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关键在于“导”。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坚持做好课前预习,甚至没有预习这个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认为预习方法就是看书,把书看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发现问题,当然也发现不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教师要面对那么多学生,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可利用“导案”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可以在“导案”中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告诉他们怎么去做、如何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等。这样,就发挥了“导案”的指导作用。

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3节“运动的快慢”一节的教学中,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不能是教师问、学生答,而是应在“导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

观察教材P19的图1.3—1,你能判断谁跑得快吗?如果在100米赛跑中,小聪同学的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成绩为16s,你能比较一下谁跑得更快吗?你能总结出两种以上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经过思考总结后,阅读教材P19,看教材的归纳与自己的想法是否相同,并把重点用线画出来。

教师通过“导案”告诉学生先通过观察与比较,思考比较快慢的方法,然后再阅读教材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评价。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导案”的指导下学习与思考。

对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导案中的“学习过程”将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轨道”,而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有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学得怎么样”,则要求他们通过课前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有了学生先学,教与学就能融为一体,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教师所要讲的内容,教师也能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知识点。

二、变“听讲”为“帮学”

任何学习活动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就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所以教会必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学生在“导案”指引下预习之后,一般会产生一种展示学习成果的冲动、一种与他人分享经验的欲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变“听讲”为学生之间的“帮学”。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展示)和教师点拔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初一生物中的一个问题为例。

施用農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学生对两个结论的看法不一。持B观点的学生在小黑板上边讲边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某地区施用的农药DDT,会被雨水冲刷进入河流,然后流入海洋,而地球上整个海洋是连成一体的,DDT就有可能随着海水的流动进入南极的海洋,从而进入南极洲的动物体内。持A观点的学生听过之后,发现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也就停止了争辩。

在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当有学生不明白时,就有其他学生讲解;讲得不全面时,就有其他学生补充;有漏洞时,就有其他学生质疑;有错误时,就有其他学生提出反驳。学生们围绕着问题进行热烈的交流、辩论,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评价、补充与完善,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这样,同伴也就成为了各自学习的“帮助者”,这样的帮助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习。

三、变“讲课”为“助学”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做好巡视工作,以了解他们学习与讨论的情况。当个别小组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当各小组都不能顺利进行学习时,教师应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难点问题,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的地方进行点拨,让他们在集体“研究”的过程中有所领悟,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当有的小组已经解决或存在典型问题时,教师应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全班展示,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有所体验。这样,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就发挥了“助学”的作用。

例如,初一数学在对“单项式的次数”理解中,教师出示2^3 X^2并询问是几次时,有学生说5次,也有学生说2次。那么,到底是几次呢?学生们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求他们重读教材中关于“单项式次数”的定义。当学生重读相关内容,知道了“单项式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时,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样,教师上课不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在学生需要或遇到问题时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这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了一体。学生在这种积极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努力地去探究,最后掌握了学习方法。

四、变“练习”为“评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检测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用来检验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解题规范及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检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检测,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提升他们的评价与判断能力。

只有把“教”转化为“学”,教学才会真正的发生,“教”与“学”才能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只有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共鸣的状态,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健全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单项式教材过程
教材精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学习整式概念莫出错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系列解读(二)
圆满的过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由浅入深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