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8-02-06 16:15郭文芬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话语权力

郭文芬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网络权力话语随着网络媒介勃兴,它所蕴含的政治内涵日益显现。在网络社会中,各种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日益集结在某些价值认同的聚合区间,而这种价值认同的区间日益扩大,使得“话语”权力已经超越了话语本身,并日益演化成一种新的政治思潮以及聚合成一种可支配社会的力量。[1]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作为当代新媒体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用户增多,它作为一种权势语系的地位日益突出,这也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需要重视的一个社会思潮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处理得当,事关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

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力的诉求维度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基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实践问题的聚焦,特别是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具有草根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它能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壮大;而草根性、开放性的话语语境,离不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叙事恢弘的实践背景。

(一)基于日益增长的物质话语诉求

第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不会凭空产生,它需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现实中的“权威”话语未能契合青年学生的物质方面的诉求并加以疏导时,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就会趁虚而入。第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媒话语获得了与权力话语、学术话语同样的话语地位,三者之间会共同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三者相互影响的格局下,各社会群体的欲望、意志、偏好、情绪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越来越需要加以重视和评估。第三,在社会综合改革逐步推进的时候,各种利益关系重组、交织,贫富差距扩大,居民的基尼系数超警戒线等问题日益泛化,这就会使在网络中的大学生被“仇官”“仇富”“反精英”等非理性的话语左右,并且借助网络舆论释放出来,消极影响越来越大。

(二)基于公民政治权力话语诉求

第一,对社会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的追求是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初衷,借助当下的互联网平台,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同时,政治参与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直播平台等。在这些新媒体呈现出来的政治权力诉求,也越来越引起传统的行政话语权威的重视。第二,在传统的“权威”话语与“反传统”的话语交锋中,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时常假以“人民”的概念并加以包装,使这种诉求威力更大,实现目标更快。当利用网络不断推进权力诉求的人数不断增加时,可能会演化成一种政治势力对现有权力的觊觎,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内涵与外延的扩充,在某种程度迎合了这种需求。[2]第三,在网络政治诉求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红利未惠及到少数基层群众时,人们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获得感以及幸福感降低的情况,有些人就寄希望回归到20世纪那种极“左”的政治活动中;同时,也容易被极右思潮所左右,特别是在网络中倡导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的论调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这些思潮的叙事方式不断被强化、各种政治势力不断集结,网络民粹主义要建构的“威权”话语的对抗性特征更加明显。

(三)基于文化层面的建构话语

第一,网络话语权力的深层次影响力在于获得文化层面的支撑,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形式,否定传统、否定并歪曲历史,从而造成思想混乱,让主流政治观的宣传让位于网络构建的各种社会思潮,从而不断拓展其文化影响力。第二,当网络民粹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机制基本构建完备时,对政治权力的觊觎也日益显现,会成为一些政客操纵“人民”的概念,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获取政治权力的筹码。第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容易被敌对势力所操纵。他们也立足于历史研究,通过制造议题,形成团队力量,断章取义,赤裸裸地攻击共产党及共产党的领袖,颠覆我们党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在现实层面,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不断消费英雄、恶搞革命先烈,否定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观;在学术层面,众多的非马学者,借研究之名,否定历史,为历史“翻案”,进一步丑化党史、军史、国史。特别是被重构起来的话语系统,一旦发挥作用,造成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3]

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力的获得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宣扬的是地区的、阶层的、行业的局部利益,而不是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整体的利益。因此,它所蕴含的话语更多地带有片面的、主观的臆断乃至悲情的色彩,具有“仇官”“仇富”“反智”的政治心理,对现实政治体系的破坏性远远高于它的建设性。因此,需要对网络民粹主义系列话语权力的获得进行更为深入的梳理,才能透过这些问题对既得性的网络话语权力有更深的认识。

(一)基于“固化”的阶层流动

1.当社会运行机制不畅时,会出现“阶层固化”现象。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是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反映。费孝通在其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一文中对“差序格局”的描述中指出,任何社会都会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序运行。如果出现任何一端不顺畅,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机制不健全乃至出现堵塞时,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就由此产生。

2.社会的“阶层固化”,导致“无名者”的产生。在传统社会中,“无名者”表达合理利益诉求的声音,几乎一产生就被淹没在权威传播的训斥中。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表现要么是消极容忍,要么是积极反抗。[4]

3.从“无名者”变成“发声者”。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自媒体的特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力改变了传统政治格局的时间与空间结构,基层老百姓的声音已经不再被无视,而且日益成为一股可以与现实社会相抗衡的力量。因为有了网络的集聚效应,他们在网络中的诉求与抗争更加便捷,同时更具系统性、组织性、针对性。

4.从“发声者”到“破坏者”。政府如果对网络的政治诉求没有审慎对待和缺乏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那么,当被操纵的网络民粹主义政治话语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势力和运动时,就会出现基层权力失控、群体事件频发、社会乱象增多。

(二)基于“仇富”的鼓噪情绪

1.网络“仇富”的声音日益增多。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攻击的重点,它所展现的一系列声音是对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无情嘲弄,是对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财富积累的痛斥。

2.网络民粹主义的“仇富”话语指向更加具体。目前的中国社会,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的城市里,拥有房子成了财富以及成功的代名词。这其中不乏案例,前一阶段的“罗尔事件”,在网络民粹主义者看来,在深圳和东莞有房的罗尔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是,他的卖文筹款为其女儿治病为营销炒作,在网民的热烈口诛笔伐下,最终以罗尔退款并向民众道歉而告一段落。

3.网络民粹主义的“仇富”话语值得反思。网络中与富人相关的新闻事件,富人皆被冠以“为富不仁”的词汇,网评背后蕴含的政治内涵,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在当下如何有效缩小差距,以及如何化解“阶层固化”。

(三)基于“仇官”的弱者情结

第一,公权力的腐败是公民与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根源。随着中国反腐运动的纵深发展,一些贪腐官员的落马给中国社会腐败的治理提供了样本,但是,身边的腐败问题还未彻底整治,民众讳莫如深。第二,“仇官”更多的是对“权力异化”的反击。网络中对消极腐败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对公权力异化、权力缺乏制衡和监督的一种忧虑和不信任。在四川泸县的少年坠亡事件中,政府对网络媒介的严堵,民众的声音失去了传播媒介,导致了人民“仇官”情绪的进一步激化,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第三,“仇官”话语背后是公民对公权力的更高期待。特别是如何有效根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既是对党执政的一大考验,也是党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与吸引力需重点研究的课题。

(四)基于“反智”的保守主义

第一,要辩证地看待科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科学的力量,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日渐增多,科学的负面作用得不到有效疏解,就会极化到“反智”的保守主义阵营中。第二,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科学的功能性,而忽略它的社会性。在民粹主义话语的建构中,科学不能一厢情愿地发展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是应该彰显它的社会属性。前一阶段对转基因技术的反思,对科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对空气恶化的反思,以及媒体人对环境污染的反思,无不触动着国人脆弱的神经。第三,要认真对待民粹主义的“反智”话语。人们在网络中对科学负面影响的联合抵制,既不利于科学发展本身,又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社会运行成本,而这些需要行政的力量加以协调和干预。

(五)基于“自由”的无政府主义

第一,网络中的话语权力缺乏边界,就会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化。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和开放性,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宣扬自己的主张,不断将无政府主义的因子在网络中传递。第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要有权利的边界。如果没有规约好话语权力自由的边界,构建处理权力滥用的机制,很多人就会滥用自己的权利去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无政府主义的危害带来的是不断的人身攻击,不断借助所谓的网络自由的力量干预司法,同时,造成了公民的看客心态,进一步地模糊了权力的边界。第三,要把网络话语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在这种无政府主义的思潮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社会中的一种法不责众的乱象,须引起我们的忧思。

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染指大学生政治观之表现

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教育以及自身对社会价值的批判与继承而形成的,它的形成蕴含在政治观的渗透与反渗透的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它需要有意识的政治引领。在这一领域中,如果公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缺位或者不作为,就会造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大行其道。[5]当网络民粹主义停留在话语层面时,它呈现个体的、无组织的、松散的状态,但是,当它有组织、群体、完整地呈现时,它所蕴含的政治蕴意,就高于它所具有的话语具象,他们通过对“叙事方式”的建构、“话语强占”的运用、“群体极化”的渲染、“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等方面来瓦解大学生对主流政治观的认同,进而播下和平演变的种子。

(一)“叙事方式”的建构

1.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有固定的话语模式。随着网络事件的发生,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固有的规律性的东西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经过网络话语的发展,已经具有套路化、模式化的特点,即每次有事件发生,都可以归结到用某种特定的话语结构、话语逻辑,诸如反腐败、反贫富差距等加以解释,可以说,这套话语越来越完备,以至于成为万能钥匙,可以开启每个具体事件的大门。[6]

2.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有固定的活动预案。网络民粹主义者建构起来的“叙事方式”简单明了,一旦涉及城管、警察、政府官员、医生、富人等阶层,汹涌的舆论便呈现出同情弱者或者被害者的一边倒的状态。如果广大大学生没有一定的政治审辩能力,在汹涌的网络舆情面前,就容易变成政治盲流,成了制造出虚假民意的帮凶。

(二)“话语强占”的运用

1.更多彰显底层民众的无助感。网络民粹主义在进行话语传播的过程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占领,成为其在网络舆论推波助澜的抓手,借助基层百姓的呼吁,对政府现阶段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的无奈感,容易演化成公众对公权力不作为及对政府之不信任,对财富积累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控诉,对人民群众因病返贫的底层呐喊。

2.彰显底层民众聚集的威力。在上述情况下,人民群众要么消极容忍,要么积极抗争,网络民粹主义者则冠以“人民”的名义不断制造网络舆论,扩大影响力,进而集结成一股政治势力,不断用自己的政治取向去割裂原有的社会共识,制造矛盾争端,破坏社会安定稳定,进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网络民粹主义者所操纵的棋子。

(三)“群体极化”的渲染

1.网络“群体极化”是虚拟世界的成功串联。借助于网络,网络民粹主义者相互就原有的政治观点及见解达成了“虚拟串联”,即通过观点相近的“网络链接”,越发巩固自己原先政治见解和共同的情绪体验,造成了网络的“群体极化”,这对网络秩序将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就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新的科技被应用致使群内的成员自绝于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并增加彼此的相似性,那就是社会的大不幸。”

2.网络“群体极化”是对现实世界的联合抗争。“群体极化”突出地表现在对某些事件的“符号化”反应上。比如说,凡是与“官员”“富豪”“精英”有关的事件,都会引起网民们的仇视情结,激起他们条件反射式的批判。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网民们很少进行理性思考。因此,当前的网络民粹主义,网民们经常是以民意为工具,以审判者自居,采取极端的方式与手段审判所谓的坏人,形成以多数人的名义“镇压”,即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多数人对社会真理的践踏。[7]

(四)“政治谣言”的传播

1.要警惕网络民粹主义者制造的“陀西塔陷阱”。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发展到极端的表现,就是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他们通过政府与民众在网络传媒信息获得以及对信息解读的不对称,人为地传播政治谣言,特别是人为地制造“陀西塔陷阱”,即网络话语中传统权威话语已经不足以支持信息真实性的时候,政府的公信力就会荡然无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无论是做好事与否,都会被网络民粹主义者认为政府心虚,人为地在做坏事。

2.要警惕网络民粹主义者制造的“政治谣言”的破坏力。网络民粹主义者深谙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挟持着部分的虚假民意并加以包装,蓄意制造党和政府的负面新闻,夸大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矛盾,夸大党的错误,丑化党的领导,进而颠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淡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瓦解大学生的无产阶级政治情感、动摇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观引领的策略

在研究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力反映现实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时,我们必须立足网络与现实社会,深入研究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传播路径,以及发生的时间节点,采取多种举措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才不会造成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权力滥用,产生网络舆情失控,社会共识割裂,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等问题,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引领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培养问题

1.大学生正确政治观是在有计划的“灌输”中形成的。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朝气的政治群体,他们的网络政治素养如何,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合乎理性的网络政治观的形成,是有效应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根本办法。而要培育大学生合乎理性的政治观,使之符合中国共产党未来接班人的政治标准,这就不是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达到的。

2.大学生正确政治观是在权利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响应的环境中形成的。要切实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期,要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将改革成果惠及大学生。

3.大学生正确政治观是在有序政治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不失时机地推动有序的民主政治参与,循序渐进地推动党内民主,不断拓宽社会民主,将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有效的结合,立足现有民主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民主的增量。[8]特别是在网络政治民主领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倾听大学生理性的声音,发挥大学生的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从社会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累积自己的政治素养。

4.创新载体,积极培育新媒体话语的领军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创造出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视野,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取向和态度日益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积极培育一支能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斗争的人才。只有我们主动巩固网络政治阵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防线才会更加牢靠。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

1.大学生要正确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来源于现实,它不仅借助网络发声,更重要的是,依托网络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不断冲击现存的政治体制,这就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社情、民情、党情的政策,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思考,才能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质量。

2.不断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政府要着力改进民生,努力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革新促进就业、鼓励社会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政策,巩固改革开放红利的普惠性,加大力度解决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合理诉求,同时,增加广大大学生的经济、政治及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3.要合理引导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要回归人的社会属性本身,从人的本性出发,促进广大大学生合理政治诉求的实现。对于未能实现的部分,通过现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教育,以及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前进行各种生存技能的培训,进而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消极影响。

4.培育高素养的大学生网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规制和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建主体的完善。

(三)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共识

1.政治共识是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干扰的根本。争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关键,大学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在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时,如果在网络角逐中没有形成应有的价值认同,我们就不能争取到这一群体,同时,还会流失这一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2.全方位构建正确的社会共识是应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最佳途径。实践证明,要树立正确的社会共识,必须紧紧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及引领。基于此,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力。

3.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丰富传播内容。要釆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术话语权的质量,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巩固话语传播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内涵,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同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深入了解我们“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阶段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全面深入地研判社会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极左”“极右”思潮的干扰,从容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四)努力提升政府的网络媒介治理能力

1.要综合治理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如果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未能有效管控网络民粹主义话语,那么,未经过有效管控的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进一步合流,势必会产生它的利益代言人。这种代言人,一旦接触到权力,即便只是接近于核心权力,就有力量组织相应的人在利益共享、权力监督、科学民主等方面操纵民意,以此获得不明真相的基层民众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支持,裹挟民意,以此形成一种偏离正常政治轨道的模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为此,第一,要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有效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反权威、仇官、仇富的心态,将法律及政府的权威树立起来,唯有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消极影响。第二,要把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为了真正维护自由表达权,必须为言论自由设立一个边界,从而使人们的自由表达中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和法律依托,保障言论自由。同时,在法治的框架下,行使言论自由权。

2.要向大学生讲清讲透维护国内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西亚、北非政权更迭的惨痛教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革命,而是民粹主义泛滥并被操纵的恶性循环,特别在“颜色革命”中,一些国家的民粹主义代表无不是通过操纵民粹主义者上台,但是,承诺没兑现,又被赶下台,导致如今西亚北非和中东乱局更加错综复杂。这些事关大局稳定的问题,要在不同场合向大学生讲清讲透,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颖.话语与权力:我国互联网上的话语实践研究[J].新闻界,2014(19).

[2]陈国栋,袁三标.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力格局的影响[J].理论月刊,2016(03).

[3]王晓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J].青年探索,2017(02).

[4]王有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再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06).

[5]崔海英.“全权利”与“文化权力”:大数据视域下青年学生网络话语权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6]陈龙.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垄断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7][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8]俞可平.如何实现有序的民主[N].新京报,2013-07-13.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话语权力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