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治疗丹毒1例

2018-02-08 20:36马培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丹毒颜面外治

马培锋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河北 沧州 061001)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圣济总录·疮肿门·诸丹毒论》中记载:“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以其色如涂丹之赤,又复阳气伏于皮中,故谓之丹也”,笔者应用刺血疗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丹毒1例,临床症状缓解快,现报告如下。

马某,男,73岁。主诉:突发左侧颜面部红肿、疼痛伴发热2小时,就诊时间:2016年2月3日17:00。患者为陕西人,入冬至沧州,离家千里,临近过年,思乡心切,加之北地冬季严寒、风烈,室内外温差大,外出受寒,突发左侧颜面部红肿、疼痛,略有瘙痒感,伴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等,前来就诊。既往史:半月前曾患突发左侧耳廓红肿、发热伴瘙痒,经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耳鼻喉科会诊后考虑冻疮,笔者予局部放血治疗1次,当时红肿、发热感减轻,3天后痊愈;无其余病史。查体:T 39.3℃,P 120次/min,R 22次/min,BP 135/80 mmHg,左侧面部焮红肿胀,局部皮温升高,舌红、苔黄腻,脉滑弦数。血常规:WBC 15.66×109/L,Neu 84.7%,经我院皮肤科会诊结合左耳红肿史,中医诊断:颜面部丹毒(左侧),辨证为风寒外束、热毒内蕴型;西医诊断:颜面部丹毒。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外治应用刺血疗法合外敷软膏,(1) 当日予丹毒部位刺血治疗;(2)第二天予病变局部外敷清热解毒药膏。西医: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457 mg,口服,8小时1次,连用7天。刺血疗法治疗过程:颜面部皮肤红肿处用75%酒精消毒后,取临床用采血针,在颜面部红肿明显、局部发硬处迅速点刺约20针,点刺深度5~10 mm,出血量以“血尽自止为度”,由于患者惧怕疼痛,未对所有皮损处点刺放血,约半小时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至夜间(约20:00),患者未再发热,放血处红肿明显减轻,周边红肿范围略有扩大,较前红肿处轻,由于患者惧怕放血,未再行放血治疗,予局部敷药及口服抗炎药物治疗7天,1周后痊愈。随访至今,患者丹毒未再复发。

按:中医认为丹毒是由于素体血分热毒郁于肌肤,复加外感火毒湿邪搏结或皮肤黏膜破损,毒邪乘虚而入,内外相合而致。此病还与气候有关,若遇到五运六气不顺之年易使丹毒外发而出现高发病率。血热为病之本,外受毒邪乃病之标,久则血行被阻瘀而成[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主血脉,五行属火,说明此病之红肿热痛关乎于心,性质为火热,联通于血脉。“风为百病之长”,风是火毒热邪之载体,祛邪当以“治风”为首要,而中医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治则,治血息风,百邪自灭,故治血为此病治疗之总则[2]。《灵枢·小针解》曰: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用刺血可除脉中之瘀血,疏通血脉,自然热清血凉、火泄毒解,患处红肿热痛自消。丹毒又称“赤游丹”或 “游火”,其中发于头面部轻者称 “抱头火丹”、重者称 “大头瘟”[3],皆由火毒之邪,阻塞经络,气血壅遏而成[4]。放血疗法和中药外敷属于中医外治之法,中医外治法是相对于内治法而言, 广义外治法泛指临床各科除内服药物治疗以外的一切治疗方法;外科外治是指运用药物、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患者体表某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5],体表皮毛、腠理、穴位,通过经络气血与内脏相联系;在体表的病变采用外治法,比内治更便捷,诚如吴师机言: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优点在于:局部用药更近病所;内外治结合增强疗效;服药者易接受;方法多样,相互配合施用灵活;药之无效可迅速终止。刺血疗法有清热解毒、疏通经络血气[6]的作用,可以通过放出病变局部的血液,使热毒之邪随血液流出而达到外泄的目的。放血疗法治疗丹毒,在 《针灸集成》中有记载,曰:“风丹及火丹毒,以三棱针,无间乱刺当处及晕畔,多出恶血,翌日更看赤气所在,如初乱刺,弃血如粪,神效”。 《医心方》将放血和外用药物治疗结合起来,曰:“夫丹者,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也……能以锋针去其血,然后敷药,大良”。本患者高龄,远离故土,临近过年,思家心切,火由心起于内,火性炎上,至于头面,加之外被寒凉所遏,火气不得外泄,蕴郁而为毒,热毒聚于颜面,则局部红肿焮热、瘙痒,发为丹毒。若本病不能得到及时施治,则可导致病变处血管及淋巴管水肿、管腔狭窄堵塞,红肿区域病情反复,急性炎症迁延成为亚急性和慢性炎症[7]。本患者左耳红肿,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经一次单纯放血治疗而痊愈,第二次颜面部丹毒,经放血治疗,半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且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缓解,足以证明局部放血对全身的炎症性反应的治疗价值。外敷药物为我院脉管炎科自制膏药,内含生大黄、生胆南星、升麻、芙蓉叶、黄柏、白芷、白及、紫草、苦参等药,其中生大黄、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共为主药,生胆南星可镇静止痛、化痰散结消肿,芙蓉叶凉血消肿排脓,升麻解毒透脓,紫草活血散结,白芷消肿止痛,白及解毒敛疮,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散瘀通络、消肿止痛等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皮肤破损后的任何炎症,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皮外损伤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常引起复发。该患者半月前突发左耳红肿、发热、瘙痒,临床症状较轻,病变范围小,经放血治疗一次即痊愈,本次再次出现左侧面部红肿,范围较前扩大,且伴有高热,将两次发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第一次突发左侧耳部红肿可能是局部丹毒的第一次发病,当时因无明显外伤史,结合严冬起病,考虑为冻疮,经治疗痊愈,本次以左侧面部红肿且发热再次起病,考虑为临床复发,反复的临床发作,使第二次丹毒的临床诊断明确,经放血治疗,发热症状消失,未再反复,病变局部焮红肿胀明显缓解,由于患者惧怕针灸,后续以局部外用药物及口服抗炎治疗而收功。

由于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不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局部的感染所致,治疗应避免局部的损伤性刺激,而中医学理论则认为,本病由局部所蕴火毒所致,局部放血可清热解毒泻火,为治疗本病的特效疗法。所以临床在应用刺血疗法治疗时一方面应向患者及家属将本病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方法的差别解释清楚,使患者能接受刺血疗法;另一方面刺血疗法具体操作时应做好针具及局部消毒,防止造成局部的再次损伤,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1]董文启.凉血解毒利湿法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12):87-88.

[2]朱守应.刺血加针刺为主治疗丹毒35例[J].中国针灸,2017,37(2):170.

[3]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3-74.

[4]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3.

[5]贺成功,龙红慧,徐天馥,等.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88.

[6]谭新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3-93.

[7]胡小辉,蒋晓萍.金黄散外敷配合青霉素治疗下肢急性丹毒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8):35-36.

猜你喜欢
丹毒颜面外治
中医外治杂志
等闲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夏季脚底生“泡”,警惕是“丹毒”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中医外治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