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时代翻译形态的新变化

2018-02-08 21:17□文│张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超文本译者伦理

□文│张 敏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随着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来临,翻译活动专业化和准确性标准随之不断提高,全球的翻译活动也从传统的纸质翻译转向了超文本形态翻译。超文本是指包括两种以上的符号系统,以超链接的形式将各种符号元素重新进行组织排列,进而形成全新的多线性电子文本。对此类文本进行翻译俨然成为当今的主流,然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刘剑著《超文本语境下的翻译形态变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将研究目光指向于此,探讨了超文本翻译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思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翻译伦理转向的研究。超文本翻译形态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书中结合国内外翻译伦理研究现状,发现对它的研究其实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忠实伦理”向“差异伦理”再到“翻译职业伦理”的转变过程。由于文本作者的集体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及在本地化过程中对原文的改造,使得传统的翻译伦理在解释这些现象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推动了“翻译职业伦理”观念的诞生。该书将翻译伦理变化的原因从翻译的对象拓展到了翻译所处的时代语境,为翻译伦理的演变原因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既有纵向的翻译对象变化的历史原因,也有横向的翻译正在不断走向数字化的现实原因。作者同时还在书中提出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只有针对不同的翻译活动类型,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译者职业伦理规范,才能使得对翻译伦理的研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超文本语境下电子工具对翻译的影响。超文本语境不仅使得翻译的对象日趋复杂,工作量更是空前加大,因此催生了大量电子翻译工具的研发与应用。该书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结合计算机学、经济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对现代技术因素给翻译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书中指出翻译目标的数字化和专业化是电子翻译工具产生的条件,翻译活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了电子工具的不断进步。现代翻译工具强大的资源共享功能有效地减少了译者的重复劳动,从而实现了翻译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会引发许多问题。例如它会改变译者的认知过程,将翻译变成一种机械式的选择行为,而不再是主体的创造活动,造成文本整体性与艺术性的极大缺失。当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整个学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时,该书敏锐地意识到了电子翻译工具对翻译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翻译能够回归艺术的真切渴望。

从“符际翻译”到“非语言符号转换”的拓展。

无论是在以超文本为工作对象的本地化过程出现的“多维符号转换”现象,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符际翻译”,都体现出翻译的实质就是“符号转换”。作者在书中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态各异的图像和文字符号之间的共性特征,并对图像符号“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考察后,认为从符号学及信息学的视角下将“符际翻译”拓展到“非语言符号转换”是确实可行的。他将翻译置于更具学术性的非语言符号的视域之中,彰显了当今数字化时代下翻译的一个重要特征,既有助于解决“翻译”与“本地化”相互间概念不兼容的问题,又有助于拓展翻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给当下的翻译研究带来了冲击,让超文本语境下的翻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超文本译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英文摘要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