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优化

2018-02-09 20:55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史料学科

◎ 吴 波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角色扮演”是通过运用虚拟的场景以及人物的表演,呈现历史的活动,是课程改革以来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1]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历史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下面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案例

在《秦统一中国》一课的试讲中,任课教师在进行秦统一后地方上采取何种体制的教学时,组织学生采用表演《廷议》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担任旁白,另外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李斯、王绾,君臣商议采取何种政治体制。学生表演结束后,任课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从中提取信息,概括秦统一后实行的郡县制及其原因,而后进入后面的教学。

听完试讲后,我觉得需要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优化,以便进一步发挥该环节的作用。通过研究,决定在学生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问题1:历史上的《廷议》是什么状况?

在进行这个问题的探究时,教师首先提出“《廷议》是根据什么编写的”问题,然后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内容: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而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描述《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历史。

问题2:《廷议》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哪些异同?

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组织学生将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学生表演的《廷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共同点,概括出当时发生在秦朝朝堂上的史实。在比较不同点时,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廷议》中哪些是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编写的?哪些是作者和表演者加工的?”

问题3:《廷议》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各有什么价值?

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围绕“我们要了解秦朝当时廷议的内容,应该依据什么”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要了解历史现象、发表历史观点,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思路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角色扮演”基础上增加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并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之所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思路:

1.体现历史学科特点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不仅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使用,在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也经常使用,只是学生表演的内容不同而已。因此,单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

叶小兵教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问题”[2],郑林教授指出“历史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以史料为基础的推理过程”[3],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研究问题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增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史料,通过开展三个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研习,使得教学活动具有历史意味,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郑林教授认为“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当代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学习历史要为现实服务”[4]。在当今社会文化领域,“戏说历史”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事人凭借主观想象和臆断解释历史,缺乏史料依据。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增加史料研习活动,特别是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探讨,可以使学生认识文艺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文艺作品应该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创作,从而体会历史学科的严谨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戏说历史”的现象,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

2. 提升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对于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进行研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在试讲中,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是课堂上同学表演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史料。增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通过问题1的探讨,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问题3的探讨,学生可以认识到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解释历史必须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从而树立正确的史料实证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史料实证”素养中,提出了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这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是对历史学家提出的要求,但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辨析活动。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对问题2的探讨,可以引导学生分辨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是历史记述,学生的《廷议》表演是艺术加工和解释,使学生认识史料和艺术作品的区别。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史料实证”素养的水平3中,提出了“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真正组织学生进行史料互证也很难,但可以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开展互证活动。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对问题2的探讨,学生可以找出同学的表演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共同点,描绘出当时发生在秦朝朝堂上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交叉互证。

3. 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历史学科能力,许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笔者比较认同于友西等人主张的历史学科能力“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的思维能力”[5],该观点与现行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是一致的。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对“角色扮演”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进行研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能力目标之一。在试讲中,学生观看同学表演的《廷议》,只是从“观察”的角度获取信息,依靠的是听取同学表演时的表述。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学生在进行问题1的探讨时,需要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赵恒烈先生将个体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三类。[6]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以表象或形象为思维的主要材料,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作物质外壳,通过联想、想象和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某种独具率真和灵性的形象;逻辑思维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情感过程(灵感思维)是主体态度的自我反映和内心体验。[7]在试讲中,单纯的“角色扮演”只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问题2的探讨,可以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问题3的探讨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价值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

4. 实现教学方法整合

朱汉国、郑林教授指出历史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选择最佳方案完成教学任务。[8]在历史教学中,同一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在学生“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增加了“史料研习”和“课堂讨论”活动。史料研习是师生共同对历史资料进行探讨研究的教学活动,在国外被称为史料教学法。其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史料研习的活动可与讨论的活动一起进行。[9]由于增加了“史料研习”和“课堂讨论”活动,将学生的历史学习从了解层面引向了深入,不仅使学生从感性上对《廷议》的内容有了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

将“角色扮演”与“史料研习”和“课堂讨论”整合,也有助于发挥“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作用。形象思维是研究的突破口,发展形象思维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审美观念、激活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10]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史料研习”和“课堂讨论”创造条件。由于学生通过同学的表演获取了一定的信息,有助于问题1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也为问题2和问题3的探讨提供了依据。

5. 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郑林教授指出“历史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由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思想方法: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11],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因为“方法性知识是历史知识的核心部分”[1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对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角色扮演”与“史料研习”和“课堂讨论”进行整合,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思想方法。

在试讲中,学生通过观看同学的表演,习得的只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进行问题2的探究活动时,通过比较同学的表演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异同,可以习得辨析史料、交叉互证等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也可以习得分析、比较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进行问题3的探究活动时,通过思考“我们要了解秦朝当时廷议的内容,应该依据什么”的问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证据意识,体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思想。

以上结合《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设计案例,从“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实现教学方法整合”“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优化的思路。可以看出,“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理论。通过对“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注释】

[1]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 页。

[2]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2期。

[3]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

[4]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第8页。

[5]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第2页。

[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7]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第43、86、124页。

[8]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第84 页。

[9]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第165页。

[10]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第4、44页。

[11]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40页。

[12]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第140页。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史料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角色扮演游戏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