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史论”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2018-02-09 20:55姜芳芳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史论新文化运动

◎ 姜芳芳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1]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由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两部分组成。在这里,我们把国内外著名史家和学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包括解释、评价等称之为“名家史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名家史论”,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主观性和发展性,领会历史是一种解释,走出将观点简单等同于史实的误区,形成开放、多元、包容和发展的意识,进而在博采众长、多元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但从当下的实践来看,“名家史论”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尚存在着一些误区,以下谈谈笔者的理解。

一、以论代史,将观点等同于史实

“名家史论”,归根到底,是名家们对历史的一种个体认识,它是主观的,不能将之简单等同于客观事实。但在实际教学中,将观点等同于史实,以论代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例如,在讲授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有关大一统措施后,教师出示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材料:“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2]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教师在这里力图树立一个立体多面的汉武帝形象,这种意识值得肯定,但如果只是简单将司马光这段话中对汉武帝的描述等同于汉武帝真实形象的话,恐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这是司马光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从自身立场和治史目的出发,形成的对汉武帝的评价。司马光这段话背后带有鲜明的意图,他在列举汉武帝各种罪状的基础上,指出其与秦始皇一样不得人心,然后话锋一转,说汉武帝晚年能知错就改,从而保证了汉王朝的继续统治。司马光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是基于他的写史目的,即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给予启发。总之,评价者由于所处时代和主观目的的差异,其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其对史实的选择和加工、以及据此形成的观点都会打上比较鲜明的主观烙印。教师可以尝试将目标提升到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观性,以及理解导致该主观性的因素分析。切忌将一家之言直接等同于史实,甚至当做教条,以防无形中进行观点强加。

二、脱离时空,无视名家具体处境

历史是一种解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每一个评价者都置身于具体的时代,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特定的历史观念。只有将“名家史论”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下来认识,才能深刻理解它的生成逻辑。然而,在教学中,脱离时空,无视名家作出评价时的具体历史处境,穿凿附会式的误读现象还时有存在。

例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讲到太平天国用不到两年时间就打下了半壁江山,令朝野侧目,国际震惊,连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对其抱有希望时,教师出示了马克思1853年在《国际评述(一)》中谈及“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段材料:“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3]教师提问学生: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学生指出,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将给中国带来社会变革,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等。接着,教师继续讲述余下的内容,特别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补充了大量有关天国封建腐朽、领导者局限性等的材料。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又引用了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经典评价作为本课的总结提升:“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4]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但学生的疑问一定增加了。既然教师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悲壮的斗争,本质上是一场旧式的农民战争,那么,马克思这段高度评价天国的“名家史论”到底该如何理解?难道只能从字面上加以概括分析吗?事实上如果脱离特定的时空环境,学生是难以理解这段材料的真正用意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马克思说这段话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深入思考。比如教师可以提问:马克思的这段评论写于1853年,当时他生活的英国社会面临着怎样的新问题,使得马克思如此重视自由平等的精神?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能想到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工人和资本家对立的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尖锐,马克思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一个阶级平等的社会。教师还可以补充,1848年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马克思继续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还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找到了希望,获得了一种对农民革命可能性的新希望。其实,即便是同一位学者,身处不同的时空环境,他的观点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教师还可以出示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5]然后提问:马克思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同一历史运动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客观公允的思考,实质是他对社会主义运动、对阶级斗争更成熟理性的认识。除了时空维度,教师在使用“名家史论”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写作背景、作者立场、个人经历、动机倾向等主观因素,学会多元理解。

三、违背唯物史观,片面解读观点

“名家史论”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和认识,由于视角、时期、地域、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名家会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历史解释的多元,正是史学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如何选择这些多元观点,恰恰体现了教师是否能对所要评价的史事有客观、全面理解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科学的唯物史观武装头脑,唯此,“名家史论”在教学中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更科学合理。

例如,教师讲述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在思想、习俗、文学等多个领域发起了对旧思想旧道德的冲击时,出示了几则当时学者的观点:吴虞提出“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钱玄同、刘半农提出“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周作人提出“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的野蛮……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6]。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作小结,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教师如此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挖掘更多的历史细节,提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开阔他们的思维,而非限于教材的单方面观点,其初衷值得肯定。但仔细推敲,教师实则是脱离了唯物史观进行了非历史主义地解释。我们首先要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评价。如果回归当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文章和著述,体悟他们提出这些主张或口号的出发点和用意,而非断章取义地、脱离特定语境的情况下裁剪当时几位学者有关“全盘否定”的材料,也许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结论。其实,史学界相关研究已经达成基本共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一些过激言论,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相反还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正如当代史家资中筠所说:“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可见,新文化运动喊出的激进反传统口号实际上只是一种策略,它反对的是封建礼教。因此,在进行历史解释时,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而非苛责前人。假设能在本环节教学中再补充一则经过历史时间沉淀后学者更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而激起思辨性认识,显然会对学生的理性认识更有帮助。例如,可以引入袁伟时在《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中的观点:“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至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请学生比较这则材料的观点与前者有何不同之处,导致这些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袁伟时先生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的。教师还可以借这段“名家史论”进一步提炼名家对历史人物“理解之同情”的方法,体会他们的情感、学识、能力、视野等。

总之,课堂中引入“名家史论”,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名家说了什么,更是要引导学生懂得我们如何认识历史,理解名家是如何评价历史的,他们基于哪些视角,采用哪些史料证据,如何提炼观点,怎样架构历史研究的逻辑等,将人、事、文明成果置于其生活、发生、发展的时空坐标中,进而帮助学生领悟,历史结论会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视角的变化而改写,即便是史学名家,受制于掌握的史料和时代的局限,其结论观点也常有不断修正、完善的空间。

【注释】

[1]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7-74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5]同[3],第281页。

[6]高力克:《文化激进主义的矛盾与局限——新文化运动百年沉思》,《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史论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