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有瑕,瑕不掩瑜
——评2018年高考北京历史试题

2018-02-09 20:55北京市日坛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古巴试题考查

◎ 刘 辉 北京市日坛中学

近几年对高考试题的评价,基本遵循“一体、四层、四翼”原则,“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试题是否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从内容上看是否考查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从考查方式上是否具备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一体”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1]。

就以上评价原则分析,2018年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可谓样样俱全,如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方面看,试题中以文字之源甲骨文、《史记》、紫砂壶等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塑造民族精神、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体现鲜明的家国情怀。试题还着重考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第17题主要考查红色文化,将苏联对中国革命脱离实际的指示与毛泽东等人的革命实践相对比,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历程的理解。第18题则以漫画的形式,考查1945年前后的国内局势、国共合作、《双十协定》等重点知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理解。

从“必备知识”的考查上看,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古今中外合理分布,政治经济文化有机融合。主要涉及儒家思想,西汉至明清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的重要环节,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雅典民主,文艺复兴,近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现代国际关系等。同时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从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上的考查上看,选择题运用原始资料、历史图表、漫画、寓言等形式,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能力,非选择题则重点考查处理史料,结合所学解释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尤其以学科内综合题第37题为代表。该题从史学视角切入,从历史著作、史学发展和历史价值观三方面展开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时间涵盖两千余年,内容横跨中国与欧洲,在人类文明的背景下,通过两千余年史学发展的主题,考查考生对大跨度历史现象和脉络的理解,以及历史学科的高阶能力,第37(2)题从19世纪欧洲史学发展的角度,将唯物史观放在它所诞生的背景下考查,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对史学的影响。让学生用课本上学到的唯物史观作为工具,来分析唯物史观所诞生的社会背景,而不是机械地背诵唯物史观内容。这样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也考查了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2]。

第37题第三问形式活泼,限定少,开放力度大,考生可选择的解题路径较多,便于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该题通过设问使学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既考查学科应用与创新能力,还能考出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体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及“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同时使试题具有了很好的区分度,起到“服务选拔”的作用。

从试题结构看也是以稳定为主,稳中又有变,从命题人角度看,可说是一套很“安全”的试卷。

然而作为一名高三一线教师,感觉试题在对学生能力考查和“导向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考查能力较单一

选择题通过时间记忆判断的选项过多。如13题南宋题,“②《农政全书》、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可从时间上排除 ;17题“毛泽东成功探索历程”为纯时间排序题; 23题“1956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宣言”题,“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皆通过时间作判断即可。

2.辨析能力要求过低

选择题选项的正误判断过于明显,甚至可不看题干。如18题漫画题,选项“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三项表述本身都是错误的,无需看题干即可选出D为正确答案;19题“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中的“放弃”,“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中的“开始”,“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中的“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12题“甲骨文”题中的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等等选项作为错项排除都很明显。

3.未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

选择题22题B项“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涉及到“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在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等西片区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有详细及明确的内容,并附有照片素材。“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3]而东城区、朝阳区等东片区使用的岳麓版教材对此事只字未提,虽然教师有可能补充,但在没有材料背景的情况下,用这一事件命题,对不同区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4.创新题设计欠严谨

2018年北京历史试题中最鲜明的一道创新题,即37题第三问: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此题从立意上看,能考出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体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并且形式灵活,本人表示高度赞赏。但题干中“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的信息,无论人物和著作,既非高中所学内容,也不能给学生提供理解此题和解答此题的任何帮助,只会增加学生的疑问和对自己知识的怀疑。笔者认为这一设计有画蛇添足之嫌。

5.直问背景及意义有误导之嫌

历史新课程考试以来,还从未出现过不需要结合试题材料,直接作答的高考试题。2018年北京试题40题第(2)问“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虽考查的是主干知识,但也略显生硬,颇有旧高考的影子,莫非也是想营造返璞归真的效果?笔者看来,它更像是与地理学科放在一起,为综合而综合,硬拼凑出的一问历史试题。也或许命题人是出于好心,让学生可在考试尾声,节约看题时间,好上手答题。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在没有材料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未必更容易上手作答,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对于今后的历史备考,可能会带来注重背教科书的不良导向。

当然,从总体看,2018年北京历史卷,既贯彻和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标,又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可以称得上是一套成功的试卷。笔者求全责备,希翼改进得更好。

以上是笔者一些粗浅愚见,有不当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注释】

[1]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 2016年10月11日。

[2]《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试题评析》,《北京考试报》2018年6月10日。

[3]《历史(必修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猜你喜欢
古巴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古巴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