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2018-02-12 18:34袁杭海何立群
吉林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利小便脾阳水湿

袁杭海,何立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童少伯(1906—1987年),字德渊,江苏溧阳人。年轻时师从丁济万先生,深受孟河丁氏医派影响,行医数十载,著有《有见必录》《随笔录》等专著,是海派名医的代表人物。童老继承丁氏思想精髓,在治疗“湿热”病上传承丁氏医派精髓,对于湿热病发病转归机制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

湿热病发病大体是感受湿热之邪所致,好发于夏末初秋之际,具有明显季节性。此时气候炎热,加之湿邪为患,湿热交蒸极易中病。同时南方历代医家多认为湿热病发病内外相合,即薛氏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故为湿热。”[1]薛氏同时提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2]。叶天士云“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吴鞠通亦谓“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3]。《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热之邪发病,大多人体正气不足,素体偏虚,易于感受湿热之邪,侵袭人体,且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热交蒸,缠绵难愈,往往导致患者病程绵延,素体阴阳俱损。童老同时强调湿热病的地域性,认为南方潮湿闷热,患者素体偏气虚阳虚。经中有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患者多阴阳俱虚,实为难治[4]。童老师承丁氏医派,丁氏医派对于湿热病解释为湿温之邪常表里兼受,其势弥漫,蕴蒸气分最久,湿与温合,其性缠绵难解,症情错杂[5]。童老纳百家之学,成一家之言,对于湿热病发病机制提出了自己的治疗观点。童老认为,湿热之病,其本在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健则水湿自去,且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脾虚是诱发该病的先天因素,同时伴随疾病的始末。患者因素体脾虚,水湿无以运化,水湿内侵蕴而化热,内生湿热困阻中焦,加之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腠理,湿热相合困阻中焦脾胃。同时童老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考虑南方之地常年气候炎热,雨湿偏多,湿热之气较重,此地患者普遍素体脾阳偏虚,患者热象往往不重,湿邪征象明显。薛生白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6]童老同时强调对于湿热病患者虽素体脾阳不足,内生湿邪,外感湿热淫邪是病程的主要原因,同时虽其本在脾,但病程后期多累及于肾。肾为水之脏,肾主水液,水湿太过,累及肾阳,临床上常常表现出上实下虚之证候,湿热与虚证并见,可谓虚实夹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所以童老特别重视患者素体情况,审证查因,随证治之。

2 湿热病治疗特色

2.1善用淡渗利湿之品以利水湿 童老通过总结丁氏治疗经验,加之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湿热病上强调攻补兼施,通过扶助人体正气来去除邪气。临床上潜方用药擅长清热以化湿,健脾以利湿,用药上忌用苦寒大泻之品,善用芳香淡渗利湿之品,通过扶助正气以祛邪,强调脾胃对于湿热病程转归的重要性。童老认为湿热病病程缠绵主要是湿邪为患所致。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潜方用药当首先考虑祛湿为要。正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6]辨证时注意患者素体情况、湿热轻重随证加减用药。临床上童老善用茯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茯苓。《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7]茯苓主要有淡渗利湿之功效,此外还具有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素是利尿消肿的主要成分,茯苓素能激活细胞膜上Na+、K+、ATP酶,而ATP酶与利尿有关[8]。茯苓利水渗湿,同时健脾化湿,脾健而水湿自去。同时配以薏苡仁、大腹皮、滑石以增利水渗湿之功效。古人曾说湿在上焦当发汗乃愈,湿在下焦当利小便。朱丹溪认为制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同时童老用药喜用冬瓜仁,《食经》中说冬瓜仁可利水道,去淡水。童老强调,湿热起病,病程缠绵,湿邪为要,应当首要考虑去除湿邪。患者素体偏虚,应当予淡渗利湿之品,使水湿自化,且不伤人体正气,若大用利水,久用伤正,脾胃无力运化水湿,使水湿困阻中焦,久则湿热攻占下焦,导致三焦水湿运化无力,旧病缠绵,更难去除。

2.2善用芳香之品以化水湿 童老考虑患者素体阳气不足,脾阳偏虚,潜方用药善用大量芳香化湿之品,方中可见大量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章虚谷云:“湿气感于皮毛,须解其表湿,使热外透易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9]此类药物大多具有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之效。芳香化湿药物通过醒脾化湿,同时此类药物含有大量挥发油,中医药性归经多属辛味,辛能散能行,不仅可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还可通过发汗而化湿邪。邱赛红等[10]实验研究发现,通过给湿邪困脾的大鼠芳香类药物灌胃,使血清胃泌素增加,胃肠动力加快,使湿邪困脾模型鼠症状得到缓解,认为芳香类药物可以治疗湿邪困脾的症状。藿香、佩兰等芳香类的药物使用不仅具有化湿行气之功效,其芳香类挥发油可以醒脾以助健脾。南方地处湿热之地,患者往往脾虚失运,食欲不振。芳香油走窜醒脾,可使脾虚得健,通过摄纳增加水谷精微物质以健脾化湿。《药品化义》[11]中云:“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侵,有主持正气之力。”

2.3温补脾阳以利水湿 童老认为患者大都素体脾虚,内湿困脾,导致脾阳不振,所以童老临证时往往运用党参、白术、黄芪之品,意在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温运脾阳而水湿得除。吴鞠通云:“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12]然吴氏在泻心汤中好用人参,意在补虚。童氏却认为南方地处湿热之地,用药不宜峻猛。由党参替之。党参者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之功效。白术,童老用药好用炒白术,意在加强燥湿健脾、健脾益气之功效。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同时还具有利水之功效,通过利小便而去水湿。王收宝等[13]研究认为,心房利钠肽抵抗是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的关键机制之一 ,ANP与ANP受体结合可以产生cGMP,能抑制水钠重吸收 ,cGMP能被磷酸二酯酶灭活而失去作用,因此PDE5 异常增高是ANP抵抗的重要环节。黄芪水提物能显著抑制PDE5的 活 性,从而改善ANP 抵抗而达到利尿效果。 但是健脾之药大多性味偏温燥,湿热病运用时,童老十分注意该类药物的使用方法。黄芪、白术之品性味温热,药量不过二钱,往往根据患者病情单独使用。患者素体气虚较重,湿热之邪不重,可用黄芪配以陈皮、枳壳补气行气,使补益不黏滞。患者若湿邪较重,往往用炒白术,辛燥祛湿,且具有芳香醒脾、健脾化湿之功效。党参性平,用于患者本身热邪尚未去除,且机体虚弱,不宜用剧烈的补气之品。童老用药不拘泥于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在湿热病中大量运用补气健脾药,同时配以陈皮、瓜蒌皮、半夏、桂枝、丝瓜络等行气走窜之品,可谓用药独到,胆大而心细,功效甚宏。

2.4清热养阴以化湿 脾喜燥而恶湿,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易反伤脾土[14]。脾虚湿热为患贯穿疾病始末,童老在用行气、补气、升散之品同时充分考虑此类药物辛温走散之性,对于湿热病如不用药物制约其性,只会使热淫更甚,湿邪困阻三焦,导致患者阴阳俱损,气血俱亏。但是童老认为,湿热病过用苦寒之药如石膏、知母之类,方用白虎、龙胆之方,不仅不能去除湿热,反而会使湿热内蕴,久病不愈。大苦大寒药物苦寒直折,损其阳气,伤其脾胃,使脾阳无以运化水湿,湿邪内蕴,郁久化热,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童老临证喜用沙参、芦根、生地黄、滑石、板蓝根、银柴胡等具有清热养阴化湿之品,以清为主。芦根,生地黄具有养阴生津之功效,同时具有清热之力,且没有苦寒之峻力;滑石性味甘淡寒,具有利尿通淋之功效,使热从膀胱走,热从小便出。童老治湿热以清热为主,同时固护阴液,使真阴不亡,且制约其补气健脾药的温热之性,阴阳相合,阳气乃生,可谓善用阴阳,互根互用。温热病人往往病位在脾,病程中易累及其他脏腑,童老潜方用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随证加减用药。出现肺热喘咳则用桑白皮、生甘草、苦杏仁、木蝴蝶等以降逆止咳平喘;出现下焦肾元亏虚、崩漏带下则用桑寄生、蒲黄炭、小蓟、贯众等兼收并蓄,下补肾元,同时收涩止血;出现饮食不振则用神曲、麦芽以健脾开胃。

3 小结

童老治疗湿热病以丁氏医派湿热理论为基础,脏腑辨证、三焦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者结合,强调脾虚的重要性,治病必求于本,同时不忘标本同治。治疗上首先考虑健脾化湿、醒脾祛湿、淡渗利湿,三法齐下。用药攻中有补,补中寓攻,攻补兼施,使湿邪去除,祛邪不伤正,正气内存,湿邪自化,即以淡渗利湿之品通利小便,使湿邪下趋,从小便而解[15]。同时祛湿不忘清热,分立三焦,以清热为大法,养阴为要,使祛邪不伤阴,阴阳互生互化。虽有利小便之药但不伤阴液,虽有芳香发汗药但不伤中阳,虽有补益药但不滋腻而闭门留寇。

猜你喜欢
利小便脾阳水湿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