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药对应用原则研究

2018-02-12 19:00谢沛桃覃骊兰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熟地补气气虚

谢沛桃,覃骊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01)

最初治疗疾病时仅使用单味药,随后逐渐发展为两味药、三味药,甚至多味药配伍使用。现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较少用到单味药,虽然其便于使用,但有三个不足之处,如果病情较复杂,使用单味药难以全面兼顾治疗要求;如果病情较重,单味药作用较弱,无力改邪纠偏;毒性药物单独使用毒性较大[1]。针对上述不足,当配伍相应药物佐治,可增其疗效、制其毒性、调其偏性,以满足治疗要求。作为古今医家所常用到的一类药物,补虚药功能治疗人体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等虚弱诸症,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因此阐明补虚药药对的配伍规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药对的定义与内涵

药对,也称为“对药”“对子”“兄弟药”“姐妹药”,是临床上常见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2]。前人将其配伍关系总结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于单味药而言,药对因配伍了另一药物,能起到提高临床疗效,或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功效,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药对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使两味中药中所含的各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认为这多是由于新的成分的产生、某些成分消失以及活性成分溶出变化[3-4];于方剂而言,药对是单味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药对由两味中药组成,方剂中往往包含了一到多个药对,而且药对的配伍原则往往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方剂的成方原则,表明药对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对的配伍不是两味中药的简单加和,其具有一定规律性,配伍需根据两味中药的七情、性能、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虑。从七情和合方面考虑,主要有相须配对、相使配对、相杀配对、相畏配对,这些配伍方法可以达到增效或减毒的作用,临床上较为常用;而原则上相反配对是不应使用的,但一些医籍上亦有关于相反配对的介绍,临床使用相反配对应谨慎[5]。从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方面考虑,主要有寒热配对、辛甘配对、引经配对、调和配对等;从功效方面考虑,有气血配对、补泄配对、润燥配对等;其它还有动静配对、刚柔配对等[6-8]。下面就补虚药药对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补虚药的分类与作用

补虚药又称补养药、补益药,是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病理性虚衰偏向的药物,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及阴虚证等,根据其功效和适应症的不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

补气药主入脾、肺经,能补益脏腑之气,用于治疗气虚证,尤其适用于肺气虚或脾气虚的病症;补阳药主入肾、肝经,用于治疗阳虚证,尤以治疗肾阳虚证为主;补血药主入肝经,用于治疗血虚证,尤以治疗心肝血虚证为主;补阴药主归肾经、肝经、肺经、胃经,用于治疗阴虚证,以治疗阴虚液亏之证为主,尤善治肺、胃及肝肾阴虚证[9]。因为人体气、血、阴、阳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虚症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在使用补虚药时应注意辨证论治,合理配伍施补,同时注意因人、因时、因地施补[10]。

3 补虚药药对的应用原则

补虚药药对也遵循药对的配伍原则。从七情来说,主要以相须、相使配伍为主,这两种配对均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从中药性能来说,主要以辛甘配对、酸甘配对、苦辛配对等为主,辛甘配对的药对取其辛甘化阳的作用;酸甘配对的药对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等作用,称为“酸甘化阴”;苦辛配对取苦味沉降的作用、辛味升浮的作用,两药一升一降以调畅气机。从功效主治而言,主要为气血配对、阴阳和合配对等,由于气血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易致气血同病,故气血配对在补虚药对中应用较为广泛;阴阳和合配对的药对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约,以调畅气血营卫。

3.1 补气药与补血药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对主要适用于气血不足的患者,特别是血虚的患者,此时需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脾胃论》言“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气属阳,血属阴,阳生阴长,即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血药配以补气药,使气旺以生血[11]。从七情而言,两者属于相须、相使配伍;从功效而言,气血关系密切,气能生血亦能行血,同时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常用药对有黄芪与当归、甘草与白芍、人参与熟地等,这里以黄芪与当归为例。黄芪是补中益气要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既善补气升阳,又可益气固表,且能利水退肿,托疮生肌;当归为补血要药,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既可补血,又能活血,为“血中之气药”,且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黄芪长于补气,有“补气之最”的美称,使气旺以生血;当归长于补血,使血盈以化气、血充以载气。阴血的生成,与脾、肺、心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补益脾气、肺气、心气,可增强滋阴补血的效果[12],而黄芪最善补益脾、肺之气,与当归相伍,能增强当归滋补阴血的作用,以达益气补血之功效,用于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当归补血汤就是由黄芪与当归二药组成,实验证明,配伍比例为“五倍黄芪归一份”时效果最佳[13]。方中重用黄芪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补脾肺之气,使气旺以生血,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二是补气固表,秘敛浮阳。而当归为方中臣药,功能养血和营,充实造血物质。如此配伍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阳自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3.2 补气药与补阳药 气虚严重或久病均会损伤阳气,发展成为阳虚证,故阳虚证常与气虚同存,补气药与补阳药的药对主要适用于阳虚兼有气虚者。补阳药以补肾阳为主,其主要作用在先天,补气药补脾肺气为主,其主要作用在后天,补阳药配补气药可补后天以充养先天,使补气以助阳,从而治疗阳虚证[14]。从七情而言,两者属于相须、相使配伍;从中药性能而言,辛甘化阳、甘温助阳,两者配伍能加强补阳作用;从功效而言,阳虚是气虚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后演变而成,补阳的基础就是补气,而“少火能生气”,稍微的助阳药物能够滋生人体的气。

补气药与补阳药的常用药对有人参-黄芪、人参-附子、黄芪-附子、白术-附子等,这里以人参与鹿茸为例。人参为补气良药,味甘、微苦,性微温,归心、肺、脾、肾经,能大补元气,以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还能补脾气、益肺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鹿茸为治元阳不足,精血亏虚之要药,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黄帝内经》中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谓真气,有少火之温,以生育形体。然此火不可使之热,热则壮,壮则反耗真气也。候其火之少壮,皆在两肾间”,中医认为“形不足”者是阳虚、气虚一类的虚损性疾病;“温之以气”是指使用气药之中具有补阳、益气功能的药物以治疗;故治疗阳虚兼有气虚者需使用有少火之温的药物补足人体真气。而鹿茸善温命门之火,以生少火之气[6],人参善大补元气,两药相伍,鹿茸可增强人参补气之效,使益气以壮阳,以治阳虚兼有气虚诸症。

3.3 补气药与补阴药 气虚则生化无力,可致阴虚;而阴虚则生化无源,无以化气,又可致气虚;热病后期或久病不愈,极易耗损气阴,可见气虚又常伴有阴虚。补阴药配以补气药,使气旺以生津、敷布津液及固津。从七情而言,两者属于相须、相使配伍;从中药性能而言,补阴药大多甘寒质润,补气药大多甘温,两者配伍能加强补气阴作用;从功效而言,气能生津亦能行津,而津能化气亦能载气,两者互根互用[15]。

补气药与补阴药的常用药对有人参-麦冬、党参-沙参等,这里以黄芪与西洋参为例。黄芪味甘性微温,善补脾肺之气,又善升举阳气,为补气升阳之要药,气足则血生,气足则津旺,亦有生血化津之功;西洋参为治气阴不足而火盛之佳品,味苦、微甘,性凉,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黄芪以补中气,升清阳为要;西洋参长于补气益阴、清热生津。两药相伍,一阳一阴,一温一寒,使津有所化,气有所附,益气养阴,以达补气生津之功效。现代生活中此药对常作为代茶饮——洋参黄芪茶,将西洋参与黄芪一同冲泡,调以蜂蜜,具有补气养阴、安神的作用。一些中成药中也可见此药对,如健延龄胶囊。

3.4 补血药与补阴药 津液为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血液也可转化为人体的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阴虚日久会导致血虚,血虚日久也会导致阴虚,因此临床上常见阴血两虚的患者,补阴药与补血药是比较常见的相须配伍,主要适用于阴血不足的患者[16]。从中药性能而言,补阴药大多甘寒质润,补血药大多甘温而滋腻,两者配伍能加强补津血的作用;从功效而言,津血相生,津能生血,血能化津,两者互根互用。

补血药与补阴药的常用药对有很多,如黄土汤中的干地黄-阿胶、炙甘草汤中的麦冬-生地、滋肾补肝散中的枸杞子-当归等,这里以当归与熟地为例。当归与熟地均为常用的补血药,当归功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主治血虚诸症;熟地虽为一味补血药,但其亦具有滋阴作用,其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当归具有动性,补血又活血,为血中之气药,能透入中焦营分之气,以生新血而补血;熟地则具有静性,质柔润,善滋肾阴而养血。两药配伍,相须为用,动静结合,静而不凝,行中有补,使补血而不滋腻粘滞,活血而不伤血,当归生新血而补血,熟地滋阴精,精血相互滋生,使补血功效增强,此为张景岳常用药对[17]。补血名方四物汤中就有当归-熟地药对,方中熟地为君药以滋补营血,当归为臣药以补血和血,两者配伍使补而寓行,主治营血虚滞证。除了四物汤之外,当归六黄汤、八珍汤、大活络丹等方剂中亦可见此药对,其亦出现在归芍地黄丸、右归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中成药中。

3.5 补阳药与补阴药 张景岳于《景岳全书》中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补阳药应注意配伍益精血的药物,以相互调剂,使“阳得阴助”,才能“生化无穷”;补阴药适当辅以补阳药,使阴有所化,行补阴药之凝滞,使补阴而不抑真火[18]。由于阴阳之间既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约,两者的配伍关系比较复杂,既有相须、相使之意,也有相反相成之功。从中药性能而言,补阳药甘温,补阴药甘寒滋腻,两者相伍,可以使补阴不至于滋腻碍胃,补阳不至于升发太过,有互相制约之意。从功效而言,阴阳可以互生,有相互助长的作用。

补阳药与补阴药的常用药对有山茱萸-枸杞子、附子-熟地、山茱萸-熟地等,此处以黄精与续断为例。续断为常用补阳药,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效;黄精为常用的补阴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此药对配伍原则有三,其一,续断偏补阳,黄精偏补阴,续断配以黄精,阴阳互根互用,可使阳有所依,共奏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胃,益气血之功。其二,因黄精可补气健脾胃,两药合用,使补气以助阳,增强续断补阳的作用。其三因续断有辛甘之味,补而不滞;黄精甘平味厚,滋腻性重;两者配伍,亦可防止滋腻妨碍脾胃运化的作用。此药对主治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以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腰酸腰痛等症[19]。金海浩[20]等总结清以前“阴中求阳”之方的临床医案,分析发现此疗法补阴药用量明显比补阳药重,体现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思想。

4 小结

补虚药药对配伍要遵循七情和合、中药性能、功效主治的三方面原则。七情和合以增强药效的相须、相使配伍为主;中药性能要注意寒热配对、升降配对的使用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药味之间配对所产生的效果,如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开苦降等;功效主治根据不同补虚药所针对的疾病症状不同,配伍以治疗兼杂多种虚症的复杂疾病。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对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使气旺以生血,治疗气血两虚者;补气药与补阳药的药对可以补气以助阳,治疗阳虚兼有气虚者;补气药与补阴药的药对可益气养阴,从而治疗气阴两虚的症状;补血药与补阴药的药对主要用治阴血不足的患者;补阳药与补阴药的药对通过“阴中求阳”而达到补阳的目的,主要治疗肾阳虚。

[1]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Ⅰ):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 14(2):1317-1321.

[2]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

[3]李伟霞,唐于平,刘立,等.药对研究(Ⅲ):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4):4196-4202.

[4]庞婷,麦蓝尹,陈勇,等.中药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进展[J].中药材, 2015, 38(11):2429-2434.

[5]赵桐,钟赣生,张建美,等.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42(12):89-91.

[6]陈维华.药对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1-18.

[7]陈芳,汪毅.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5):1-3.

[8]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5):330-333.

[9]黄志辉,吴康郁,张建环,等.常用补虚药的归经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7):89-90.

[10]王茜,钟赣生.合理使用补虚药[J].中国临床医生, 2011,39(3):12-16.

[11]王金凤.《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12]金中义.《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13]袁颖,郭忻,金素安,等.黄芪当归不同配伍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11):44-46.

[14]葛冠,刘瑜.中医补益药之药理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4):739-740.

[15]赵洁.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6]郑虎占,郑相帅.补阳药与补气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09, 37(10):32-34.

[17]唐伟华.张景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8]孙子超,董志刚.“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4):134-135.

[19]唐俊峰.中药药对效用发微[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290.

[20]金海浩,桑锋.“阴中求阳”法应用数据分析[J].吉林中医药, 2010, 30(9):774-775.

猜你喜欢
熟地补气气虚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辨证录》熟地用药特点分析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吗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基于导数差异光谱及PCA分析当归-熟地药对的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