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8-02-15 06:34徐帮友李成超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口蹄疫病猪患病

徐帮友,李成超

(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5909)

0 引言

猪口蹄疫早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协会列为动物重大传染病之首,一旦爆发,将对相关养殖行业造成巨大冲击,需要各养殖户予以高度重视。虽然大多数养殖户为获得更大的养殖经济效益,都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疾病防治,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观念,大都将防治重点放在后期的疾病治疗上,没有在前期对猪口蹄疫进行有效预防,这样所能达到的疾病控制效果十分有限,需要相关养殖户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

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作为生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潜伏期大约为半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猪口蹄部患有水泡,精神萎靡,体温逐渐上升。若病猪体温超过41 ℃,则病猪采食量下降,其口腔内黏膜也会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症状,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患病猪不仅蹄叉、蹄踝部位会出现水泡,体表、舌头等部位也会出现大量水泡,且容易溃烂[1]。

育肥猪在生长过程中,猪口蹄疫发病率普遍较高,容易突然出现腹泻症状,排泄物大都呈灰色水状。猪在患病后会出现食欲消退的症状,猪体重也快速下降,进而产生呕吐症状。猪在患上猪口蹄疫后,以上病症大约持续1周,后逐渐好转,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逐渐得到控制。通常猪口蹄疫并不会造成病猪死亡,但需要及时予以治疗[2]。

2 流行特点

经临床观察、疾病分析,总结出猪口蹄疫流行特点,主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受感染动物3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传染源角度。猪口蹄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传染源为正处于疾病潜伏期或已经发病的患病动物。病毒通常会伴随传染源的乳汁、唾液、粪便以及呼吸气体向外传播,对其他未患病动物进行感染,即使是接受治疗且处于康复期的动物也携带大量病毒,带毒时间在2~3个月。

其次,从传播途径角度分析,猪口蹄疫病毒借助呼吸道、消化道进行传播,且以呼吸道传播最为常见。通常接触性传播分为直接、间接两种形式,前者发生于同群动物间,即养殖舍、集贸市场中,携带病毒的动物与易感动物产生直接接触,导致疾病感染。而后者则是指病毒借助媒介物进行传播,包括昆虫、蝙蝠等动物媒介物引起的传播,以及喂养槽、水槽等无生命媒介物引起的传播。同时,空气传播也十分常见,猪在患病后,其所呼出的猪口蹄疫病毒能转变成微小的气溶胶粒子,借助风的力量向外传播,其传播距离能达到1 km,甚至在相对湿度较高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病毒还可能被传递到100 km以外的地方[3]。

最后,从易受感染动物的角度进行分析,容易被猪口蹄疫病毒所感染的动物种类高达30余种,且主要为偶蹄动物。其中最容易被病毒感染的动物为奶牛与黄牛,水牛、猪、山羊等次之。而同一种动物,其年龄、身体状况不同,也可能存在抗病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动物患病死亡率也越高。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疾病防控宣传

猪口蹄疫对于猪等易感染动物的健康成长存在较大危害,若不重视猪口蹄疫防控工作,则可能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地方部门、养殖户都应转变疾病防治观念,加强疾病防控宣传。首先,地方部门需制定宣传册,重点说明猪口蹄疫症状、发病特点、发病危害性等知识,并邀请具有防控经验的养殖户、卫生员到养殖区指导养殖户开展猪口蹄疫防控工作,以提升养殖水平。其次,地方部门需与养殖户共同建立检查小组,定期就养殖环境、疫苗接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患病猪等问题进行检查,从源头处掐断疾病传播路径。最后,养殖户间还可定期组织养殖座谈会,就养殖经验、猪口蹄疫防控工作经验等进行交流,相互帮助,逐渐优化养殖工作,以更好地完成猪口蹄疫防控目标。

3.2 加强养殖管理

根据猪口蹄疫病毒流行特点可知,避免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病毒,从源头处实现猪口蹄疫防控,养殖户应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工作,尽可能消除传染源。首先,养殖户在进行猪舍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交通干道和邻近养殖场,且各个猪舍之间的距离也要合理把控,降低空气传播的影响。其次,养殖户还需要定期就养殖舍进行消毒,将细菌扼杀于摇篮中。通常养殖户每周可用聚维酮碘溶液,对猪舍进行1~2次消毒,而针对进食槽、水槽等最常接触到的媒介物,也应该每日进行清洗、消毒。

最重要的是养殖户需定期对易感染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升动物免疫能力,尽可能缩小疾病流行范围。为遏制猪口蹄疫的传播,养殖户需保证疫苗注射密度高于80%,且根据养殖情况,养殖户可自由选择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以及疫区单边带状免疫等接种方式。同时,疫情情况存在差异,所选择的疫苗也不同,通常养殖户可用基因工程疫苗多肽疫苗进行注射。在进行具体的疫苗接种工作时,养殖户可选择在断奶前、间隔1月以及再间隔2个月的时间段进行3次免疫接种。针对母猪其他的生长阶段,还需保证每年3次的重复接种,最大程度地保护猪群安全[4]。

3.3 注重日常检查工作

在日常养殖工作中,养殖人员还应定期检查生猪患病情况,一旦发现感染猪口蹄疫疾病的牲畜或可能感染的牲畜,则需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治疗,同时对相关养殖舍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疫情扩大。若生猪患病死亡,则养殖人员需将病死猪深埋、焚烧,消除传染源。生猪患猪口蹄疫后,养殖人员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紧急治疗:首先,在生猪病症较轻阶段,可使用浓度为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感染处清理,之后再涂上碘甘油进行消毒。其次,病情加重后,可注射猪口蹄疫高免血清、康复猪血清等血清进行疾病治疗,通常按照0.5~1 mol/kg的量进行肌肉注射,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 结束语

要做到对猪口蹄疫的防控,养殖人员应当从分析猪口蹄疫症状入手,明确动物患病时的症状与特点,更全面的总结猪口蹄疫流行特点,针对性制定猪口蹄疫防控措施。一方面,养殖人员需要加大对猪口蹄疫防控工作的重视,落实养殖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日常的生猪疾病检查工作,及时治疗病猪、处理死猪,以最大程度避免猪口蹄疫所造成的危害,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口蹄疫病猪患病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病猪喂药有办法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口蹄疫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