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2018-02-18 01:29兰萧静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价值观学科

兰萧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作用,全力探索课程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笔者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历史学科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学生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才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验性目标的层次水平。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认识和体验学习的经历和程序,它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载体。不参与过程与方法,学科素养的形成就会失去支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能促进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实现。

二、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为例,在“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春节组、元宵节组和端午节组。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阅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等途径获取历史资料,搜集、整理有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起源和节日习俗,并在课堂上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通过分组对三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进行阐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及活动的传承和变化,并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三、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人”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思想主张都浸透了关于如何做人的精神。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顺利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是教育者最幸福的一件事。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孔子所致力的《诗》《书》《礼》《乐》之教,已成为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主流。这种崇仁、尚义的人文教育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倡导素质教育,人类的进步与日俱增。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多民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中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会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教育造就新时代的新青年,启迪、指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认识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历史基础。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价值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