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018-02-18 01:29孙东亮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抗战资本主义概念

孙东亮

在学科素养培养中,历史解释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要突破点。

一、破解历史解释的要义所在

课标在对历史解释的定义中还进一步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

二、教学中历史解释的困境

历史教科书以陈述为主,这种陈述大都带有主观性和简洁化,为的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政治文明还是经济文明、思想文明,区区一本书如何能够囊括?只能简而又简,即使是重要的历史概念也只能粗略地陈述。这样,简单的文字叙述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例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是近代经济结构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理顺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史。教材对抗战以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原因和过程阐述得很详细,但是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和破产表述得却很简略。特别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的发展状况,分析得比较含糊甚至出现了争议性的问题。其中结论性的表述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殘酷的打击。”这里的民族企业没有明确指向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还是整个民族工业,因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概念外延界定是相对于外国企业,它应该包含洋务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教材后面又有这样的表述:“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这里把民族企业与民族资本加以区分,把民族企业的概念直接定义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果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概念不加以辨析,显然会引起学生的误解。

2018年,苏州高三一模试卷中曾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说明()。A.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显然,这道题目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段特殊历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段历史不作较多详细的分析、补充,学生可能都不知道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内迁的历史,也不知道这段内迁的历史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以人和事的阐释突破历史解释

其实,在抗战中,中国大后方经济的勃兴就是沿海企业的内迁带来的,使大后方的重庆、成都、宜宾等地,“蓦地跳出几个大规模的新型工业区,作为抗战需要的重镇”,而拉开内迁序幕的是民营企业。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辨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不同的发展轨迹,更要让学生理解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教师可以以“抗战中大内迁”为话题让学生搜集资料。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大抗战》第24集,让学生思考:大内迁中有哪些突出的故事?大内迁有哪些影响?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又深层次思考了相关问题。

通过一定的人和事来串联历史概念,解释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更完整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围绕课标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通过补充一定的史料,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思考、阐释,这样,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抗战资本主义概念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幾樣概念店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