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2018-02-18 01:29王起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史观斯大林热点

王起义

历史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复习,使其在历史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教师要考虑的重点。实践证明,无论是第一轮复习还是第三轮复习,都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分散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体系,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意义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学会综合整合:主题选择的链接

立足于主题命题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主题的选择,视界要“宽”,视角要“新”,视线要“通”,视度要“亮”,视点要“实”。适当补充史实,尽可能增加历史细节,反映历史全貌,从而为学生的思考助力。

1.选择与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一致的主题。

如家国情怀,祖国认同;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合作精神,和平发展;科学创新,“工匠”精神;民生意识,社会保障;开放意识,双赢包容;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等。

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

如我国商业发展历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关系等。

3.注意知识性拓展。

(1)补充性拓展。复习时要扫除学习盲点,挖掘隐性知识,加以补充拓展,形成缜密的知识。

(2)联系性拓展。联系性拓展就是要求我们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全面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3)认识性拓展。学会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从具体到一般,从经验教训到历史启示,得出规律性认识。

4.注意史料性拓展。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采取史料辅助教学是走出单纯记忆、说教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论证问题,丰富补充教材,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解答有关史料的试题时,要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分类尝试鉴赏型和任务型史料,并从中探索出不同的解读和解答方法与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二、学会用史观去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知识体系

在多元史观指导下,既能整合知识,重构知识体系,又能运用不同视角、不同方法,认识和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例如,用多元史观来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此外,史学研究新成果也可以作为复习关注的领域。例如,历史上对斯大林的评价一直存在全盘否定的观点。有些人只看到斯大林在肃反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斯大林在苏联战争中的作用,没有看到斯大林在苏联人民战争中的贡献。同样,我们对伟大领袖的看法,也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

1.热点性拓展。

热点问题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复习中,我们要关注热点,紧扣时代性,确定热点方向;要融入热点,找准切入口;要深化热点,以专题为系列,拓展思维训练点。

高考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主要是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改善等问题。二是与我国社会转型有关的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三是国家的重大外交政策与国际交往等。

2.学会用政治学的有关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

如对历史上儒学发展的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存在问题等。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是社会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和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例如,2018年的热点主要有:戊戌变法和设立京师大学堂120周年,《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井冈山会师90周年,台儿庄战役8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5周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北京奥运会召开10周年等。

在历史教学与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和梳理,把个别孤立的历史知识形成综合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历史高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史观斯大林热点
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