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8-02-19 09:17姚晓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旅游者边境

姚晓敏

(西藏民族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当今时代,旅游业已然成为了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旅游业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藏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同周边南亚国家旅游合作的区位优势,还有国家政策支持和保障等,其发展潜力和前景是不可估量的。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之后,旅游业在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受限于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来讲,还是比较滞后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西藏应该仅仅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发展边境旅游。使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而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西藏的主导产业,在带动其它产业、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西藏“十五”至“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综述

西藏自治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文简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国内旅游[1]。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区,努力把西藏建成精品旅游胜地,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2]。可以看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要将旅游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由此可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增强旅游主导产业地位,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翻一番。[3]十三五规划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文化、金融、商贸物流业,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和品质化,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4]主导产业是指可以依靠进步或创新而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5]。主导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而且还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从“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可以看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规划从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更加注重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西藏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业在西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表1 2001-2016年西藏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人数占接待旅游者人数比重

二、“十五”以来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自1979年开始,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交通等旅游相关产业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6]。特别是从2001年“十五”开始,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西藏旅游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一)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者为主体

西藏旅游者接待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 (剔除2008年3·14事件因素),2016年的接待旅游者人数2315.94万,是2001年的68.61万的33.76倍。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2007年相比2006年旅游者接待人数增长了60.4%。之后旅游者接待人数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主要还是以国内旅游者为主,且所占比重相较于入境旅游者数越来越大,入境旅游者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相对不大。

(二)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加,向主导地位迈进

从表2可以看到,自2001年至2016年,西藏旅游总收入增长迅速,2016年旅游总收入达330.75亿元,是2001年旅游总收入7.51亿元的44倍。其中,“十五”期间实现旅游总收入62.43 亿,“十一五”226.24 亿元,“十二五”期间旅游总收入达到了874.64亿元。此外,旅游收入在西藏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0.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到2016年占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3.92%和28.76%。由此可见西藏旅游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表2 2001-2016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三)旅游资源发展状况

西藏凭借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拥有草原、湿地、草甸、湖泊、河谷、林海、高原冰川、雪峰、地热等丰富壮丽的自然景观,雄居“第三极”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历史文化古迹[7]。此外西藏还拥有绵长的边境线,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边境线约4000千米。“最美在边境”,西藏边境地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魅力,都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三、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在政策对西藏旅游业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凭借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国内和入境旅游者人数增长迅速,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按照绝对值计算,西藏不论是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排在全国后面。这与西藏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不相匹配的。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十三五”规划将旅游业定位主导产业,但是就目前来看,西藏对主导型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西藏的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产业造血功能较弱,要实现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战略目标,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是难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二)国内旅游为主,边境旅游发展相对缓慢

伴随着西藏对外开放程度加强,边境口岸的建设,西藏入境旅游人数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以及横向比较其它省份,边境旅游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边境旅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受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市场波动性较大。这是由于西藏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入境手续繁琐、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另外边境口岸的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容易受到季节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普兰口岸属于季节性口岸,相邻的国家公路建设差,交通运输能力在通车季节难以应对。樟木口岸地处峡谷,地质灾害影响大,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导致樟木口岸被毁。截止2018年8月,樟木口岸仍在恢复重建中。

(三)旅游文化发掘有限,宣传力度不够

西藏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性投入和融资渠道较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不足,缺乏政策引导。目前《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虽然实现了常态化的商业演出,增强了旅游文化的吸引力,但是仍有许多文化资源尚未开发或完全开发,诸如藏戏、名人仓央嘉措等。此外对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与邻省青海、四川等省份相比,西藏在宣传力度上的还远远不够。

(四)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从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旅游人数在第二年增长了近一倍,之后经过2008年下降后,人数持续增长,就可以看出。目前进入西藏的主要途径是航空、铁路和公路。航空航班少,价格高,在西藏的旅游旺季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8]。进藏的铁路线目前只有青藏线,一到西藏旅游的旺季经常是一票难求。而公路方面,有西宁到拉萨的青藏线,成都到拉萨的川藏线,昆明到拉萨的滇藏线,乌鲁木齐到拉萨的新藏线。这四条线路除了青藏线稍好一些,其它三条线路都多塌方且道路险要,尤其是川藏线和新藏线路况最差。

四、对策及建议

纵观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西藏旅游业发展主要也是依托于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不论是旅游产业、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把控。但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就对西藏政策调控和支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

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很多外部性问题难以解决,这就需要依靠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弥补市场失灵、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问题,最终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西藏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需依据自身的条件制定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以期消除不利因素,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财政预算、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融资机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信贷便利,减免旅游企业所得税等税负。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边境旅游发展

西藏边境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边境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就目前西藏边境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西藏边境旅游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这就需要扩大对外开放,简化旅游入境程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改善边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点对点”的口岸旅游向次区域合作发展。同时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加强西藏与周边邻国的区域旅游合作。重点发展以冈仁波齐、玛旁雍措、西夏邦马冰川、珠穆朗玛峰、阿扎千年冰川等五级资源单体为主体的边境特色旅游点建设[9]。

(三)走“特色、高端、精品”旅游发展路线

西藏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要充分发掘,注重文化品牌多元发展,体现高原特色与民族特色[10]。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创新演出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西藏互联网+旅游模式,借鉴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念并与西藏特点相结合;改善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体系的建设,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吸引高端游客,真正实现“旅游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型,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四)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以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1]西藏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景点旅游”为主的发展方式。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新阶段的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传统的旅游模式将会成为制约西藏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变的策略为:一是从依赖门票收入转向以旅游附属产品消费、推进旅游相关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将旅游同农牧业、林业、金融、商贸物流、文化、藏医药等融合发展,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三是从全域合理配置旅游资源,推动全民共享共建,充分调动全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四是优化旅游管理机制,破除体制管理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五是全面改善旅游环境,注重旅游者体验与原住民生活舒适性协同发展等。

总之,西藏发展旅游业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有效管控市场。此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改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发展边境旅游,走特色、高端、精品路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真正将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实现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旅游者边境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