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心理需要视角的高职生课堂消极现象探析

2018-02-19 09:17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消极现象个体

魏 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职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文科类讲授型的课堂上不听讲、不回应等课堂消极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各方一直在努力改变,使用最多的一是出台管制措施如禁止玩手机,再就是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兴趣,但是这两方面措施往往把重心都放在了外在因素干预上,很少触及学生内在的或者说心理因素,效果也比较有限。本文尝试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角度,通过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来为应对课堂消极现象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够做到标本兼治,更好地改善高职学生的课堂消极现象。

一、高职学生课堂消极现象

(一)内涵、表现与成因

本文将学生在课堂上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内不听讲、不回应或者敷衍应付,影响到个人知识的获取甚至其他同学的听课与教师讲授的现象,称之为课堂消极现象。该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在相当多的课程中已经非常严重。

课堂消极的表现有多种,可简单分为影响别人的如说话、吵闹甚至起哄和不影响别人的如睡觉、玩手机两大类。以个人经验来看,吵闹起哄包括说话等影响别人的现象无法杜绝,但是也不是太多,特别是在教师强势干预的情况下。最令人头疼的是不吵不闹但就是不听讲,其中玩手机日渐成为最主要的课堂消极表现。如果禁用手机,则说话、吵闹等影响别人的现象会增多,要么还是睡觉发呆,认真听课现象并不会增加。

影响课堂消极现象的外在因素有很多[1]。部分学生的家长管教水平有限,对学生要求不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环境迅速变化,各种娱乐方式吸引、耗费学生精力,智能手机使知识获取日益方便从而降低了教师知识权威性等等,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于学校方面,课程、专业体系设置方面的陈旧、学生管理体制的繁琐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先进性等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况。

影响课堂消极现象的内在因素即学生的个人原因和心理因素影响更大。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理解力、专注力较差,部分学生存在自觉性差,自卑、冷漠等心理现象,这些因素对于课堂消极现象的形成影响更大而且更难改变。

(二)相关对策

课堂消极现象如此普遍与严重,引起了多方重视,相关对策无非两类:

一是直接管制。有学校设置手机袋,上课时手机上交;有学校明文规定必须有一定的不及格率;有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抄笔记并检查;有老师严厉管教随时纠正,不一而足。这些措施有一定的震慑效果,能够减少课堂失范现象,但是无法有效解决课堂消极问题。因为再怎么严厉,也只能禁止学生的扰乱课堂行为,而不捣乱并不等于认真听讲。

另一类对策是积极诱导,即想办法提高学生兴趣。学校一直在鼓励教学改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文科类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师,多年来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讨论式课堂、案例分析、团队游戏、学生授课等等,效果是有的,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效果有限。一则文科类课程总是有理论要讲、有作业要做并占据大部分课时,不可能有过多的游戏型课堂活动;二则一个教学方法即使是玩游戏、看视频使用多了也会疲劳;还有就是对于一些心存抵触、破罐破摔的学生,无论是管制还是诱导,都收效甚微。

总之,针对课堂消极现象的的对策,如果不能兼顾内外因素,不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内在动机,其效果总是有限的。而找到学生自身的、内心深处的原因,结合外部措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标本兼治,为缓解或解决高职生课堂消极现象提供有力的帮助。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考虑的切入点。

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一)基本心理需要的内涵[2,3]

需要(Nee d)是动机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术语,也是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作用下,个体会产生行为的动力,即动机,进而驱使个体发起各种不同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解除这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因此,需要是心理学家用于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D eci和R yan是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在D eci和R yan看来,需要就像是心理的营养物一样,对于心理的成长、整合和幸福感必不可少。他们假设人类有一种朝向活力、整合和健康的基本倾向,当具备了必要的营养物时,人们就会实现这种倾向,而当营养物缺乏时就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结果,而基本心理需要就像是这样一种营养物。D eci和R yan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胜任需要(com p et ence)、关系需要(r el at e d ness)和自主需要(aut onomy)。胜任需要是指个体感觉到能够圆满完成指定任务的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个体感受到与他人良好的关系,以及来自他人的支持的需要;自主需要是指个体感觉到的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行为有控制感的需要。

当环境满足了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时候,个体就会积极主动;反之,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受阻时,个体就会产生消极甚至不当的行为。

(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条件[3]

根据V anst een k ist e,Niemiec和Soenens的总结,自主性支持情境、结构,以及人际支持是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三大条件。

首先,自主性支持情境是满足自主需要的主要条件。相对于试图通过语言、惩戒等行为来操纵别人的控制性个体,能够提供自主支持的个体会为他人提供选择的自由、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而对于某些存在限制的现实条件,也会为他人提供有意义的解释。这样的个体形成的人际环境称为自主性支持环境,而可以提供自主支持的情境能够让个体体验到自主需要的满足。

其次,结构或规范的清晰能帮助个体体验到胜任需要的满足。所谓的结构指的是个体能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效率高的表现,哪些行为是效率低的表现。清晰的结构决定该情景是否能够提供胜任需要的满足。

最后,人际支持能够帮助个体体验到关联需要的满足,即感受到和他人的良好关系以及来自他人的支持。真诚透明、共情理解、无条件的积极支持等会在日常环境中使人产生更好的安全感、自信心,从而有效满足个体的人际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三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三种支持条件也是需要相互支持的,即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注意到彼此的呼应,不

表1 .营销1612班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和笔者的观察与预测基本一致:高职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总体上看不算低(中等水平为4分),但是具体到单个题目上,认为自己需要满足水平低的同学还是占据相当比例的。

此外,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别。一般来说,普高生源好一点,而普高生相对来说在课堂消极现象上也好一点。此次调查的数据就印证了这个没有推论。事实上,一线教师经常会感到:一模一样的教学,平行班的教学效果、课堂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别,其中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情况是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教师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并依据其满足条件对课堂消极现象进行干预是有必要的。

三、基本心理需要视角的课堂消极现象对策

(一)构建自主支持环境

D eci和R yan对教师自主支持行为进行了界要只是采取某一个措施而忽视其他。

(三)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的课堂消极现象分析

不难想象,学生的课堂消极现象会和其基本心理需要存在紧密联系。研究指出,如果教练或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支持的氛围,那么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就会更高,进而会有更好的课堂表现[4]。有学者认为,教师不能注重学生的心理分析是是课堂消极现象的成因之一。[5]

笔者参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的中文版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6],测量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共计19个题目,使用7点量表计分,利用蓝墨云班课上的“投票问卷”功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部分统计工作由软件生成)。调查对象为笔者2018年上学期《汽车营业推广》课程的两个平行班,其中营销1612班41人,生源为三校生;营销1625班36人,生源为普高生。基本数据如表1、2所示。定,即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意见、行动,并鼓励学生处理、接受、重视自身的内心状态、喜爱和期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实施自主支持行为,构建自主支持环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促进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表2 .营销1625班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情况调查

具体地说,教师应该表现出倾听的意愿并拿出时间和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并尽量进行表扬性的反馈,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该及时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提示,积极响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表达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避免垄断学习资料、简单粗暴地讲解等行为;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选项,如作业的选做、自主学习时间的控制、座位的调换等,允许、鼓励学生按自己方式做事,避免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控制。[7]

图1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情况调查题

(二)制定清晰、细致、合理的规范并严格执行

结构或规范的清晰能帮助个体体验到胜任需要的满足,有胜任感的学生就容易遵从教学设计的引导,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减少课堂消极现象。

教师在管控课堂时,首先要有清晰、细致而且合理的规范,对于课堂的方方面面如考勤及其扣分制度、课堂活动的加分、作业的评分及对不参与者的处罚、考核的设计等都要有规定,并注意规定的合理性,如考勤扣分的数量大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等,避免考勤扣分过多、期末成绩比重过大等问题,此外要将规范公布,使学生清楚并理解。

在规范的执行过程中,严格与公平是非常必要的。高职学生对于公平很看重,又很敏感,任何可能的不公平和大意都可能影响到学生感受并在学生中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好是将平时成绩的记录公开化,如使用蓝墨云班课等软件,可以将所有的课堂记录公开化,学生随时可以查询,这样就避免了猜疑。

(三)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

人际支持能够帮助个体体验到关联需要的满足,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对教师采取支持行为,减少课堂消极行为。有的教师存在对学生轻视、漠视现象,也有的教师认为和学生搞好关系是讨好行为而刻意回避,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角度来看,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到:

首先在心理上,要理解学生、宽容其缺点、视其为可亲近的人。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尊重老师的,而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很敏感,如果教师内心蔑视学生,即使表面上不想表现出来,还是会被学生感知到的。而一旦学生认为老师不喜欢他(她),就无法做到营造关系了。

其次在行为上,教师应有适当的付出。有的教师上来就讲,讲完就走,几乎不和学生交流,不愿在关系营造上付出。态度的和蔼、对学生的观点的宽容和支持、在一些重要事情如专升本方面提供一些的指导,甚至热门话题的闲聊,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支持,进而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

最后是要能够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在专业、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兴趣上也有一些区别和共同点,对于社会热点等有一些共同的偏好。教师可以找到这些兴趣点,有意穿插到课堂上,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营造良好关系氛围上也能够发挥不小的作用。

四、结论

课堂消极现象的成因很多,许多因素确实是教师无力改变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和课堂消极现象联系紧密,教师作为直接的接触者,有动力也有能力去应对。教师以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指导施加影响,从理论上、从本人经验上看,都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不过,影响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因素,也来自多个方面如社会中的攀比、家长的影响等,在教师试图影响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进而改进课堂消极现象时,如何进一步地细化措施、如何应对外部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消极现象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让自己发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猜谜语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