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陶瓷文化翻译研究

2018-02-20 23:57汪大乐杨丰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

汪大乐 杨丰

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陶瓷文化的汉英翻译。结合实例对陶瓷文化的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与翻译及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启示,并对陶瓷文化的英译提供了建议性的译本,以期对陶瓷文化英译及其他传统文化英译及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陶瓷文化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92-02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背景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人类开始反思,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起源于19世纪的生态学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方梦之,2011)。一些学者如胡庚申、思创·哈格斯等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生态翻译学蕴含了中国古典的一些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法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胡庚申,2010),这些思想为生态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支撑。

二、陶瓷文化翻译的多维度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性交际活动。生态翻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适应与选择的方法,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过程,多维度侧重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维度上,较好的译文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整合度较高的译文。

(1)语言维层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主要涉及语言风格、语言形式、遣词造句、语法形式等方面。陶瓷文化英译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理解不当、语用偏误、拼写错误等,这些错误亟待纠正。

如:建白瓷

原译:construction white china.

分析:该文本是一个陶瓷专业术语,从语言维度分析,该译文将“建白”的“建”单从表面直接理解成“建设”(construction),与其本意大相径庭。“建白”又称“白建”“中国白”,最初是西方国家对明代福建德化窑所产瓷器的称呼。后来由于德化窑白瓷的胎釉中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烧成后外观温润、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胎釉透亮,隐约可见粉红或乳白色,故俗称“猪油白”“象牙白”,流传到欧洲后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白”“鹅绒白”。因此,建白瓷是指这种特定的温润如脂的白瓷。原译文既没有反映出这种陶瓷材料的特性,也没有传达建白瓷的历史背景,无法适应语言的翻译生态环境。这里我们应该采用音译加注法来翻译,译为“Jianbai porcelain”,在后面可加注:“This kind of porcelain has similar color of ivory.”。

(2)文化维层面。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适应选择论中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兼具文化意识,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11)。文化维的转换侧重关注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由此带来的一些误解。如:金玉满堂(陶瓷作品名称),作为经典的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清代,形容财富极多。后也将金玉满堂指代富贵多福。因“鱼”与“玉”近音,因而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金玉满堂,现代陶瓷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主题,也多以金玉满堂来命名。那么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到底是应该注重传达作品的比喻意义,还是应该回归作品图案本身呢?

原译:Gold and jade fill the hall

分析:這种译法是按照成语“金玉满堂”表达的意思来翻译的,作品中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中“金鱼”和“金玉”的谐音,原画“金鱼”,实指“金玉”。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素有以“金鱼”指代“金玉”(即富贵荣华)的传统。然而,在实际陶瓷作品中,观众只能看到金鱼图案,而单看这个译文本身,并不能看出“金鱼”在我国文化中的比喻意义及其由来,因此可能会引起译文读者的困惑:为什么明明画的是金鱼图案,却取名为富贵荣华?因此,从文化维的角度看,原译译者没有做到较好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亦没有对译文作出恰当选择,译文不能较好地适应原文及译文语言的翻译生态环境,那么译文的整合适应度也就不高。

改译:Goldfish of wealth and prosperity

分析:这种译文既结合了陶瓷作品本来的图案信息,又传达出了它的比喻意义,可谓一举两得。受众一看这个译文就可以推测出,原来在中国文化里,“金鱼”有象征“富贵荣华”之意。当然,为了进一步解释其内涵,译者还可以加注:“The words “fish” and“jade”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in Chinese, so “goldfish” often stands for “gold and jade” in China.”。

(3)交际维层面。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性交际活动。交际维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侧重于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要求译者在语言信息的传达、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重点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

如:分水前首先根据画面分水范围的大小来决定分水笔含水量的多少。

原译:Before performing Fenshui, the craftsmen should decide the moisture of Fenshui brush first.

分析:从语言上看该译文显然是直译,译文也比较简洁,“分水”作为陶瓷业的专业术语,直接音译为“Fenshui”是比较合适的译本。但在没有补充解释的情况下,读者只能大致推测这是一种技法,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对“分水”一词进行补充说明。同时,译文中的“decide”一词选用得不太适当,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决定含水量”是一个动态的调试过程,用“adjust”更贴切一些。这样才能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交际意图,完成其交际维的整合适应性转换。

改译:Before performing Fenshui, the craftsmen should adjust the moisture of Fenshui brush first.(Fenshui is a drawing technique of Qinhua porcelain, which means to fill the space between the outlines with colors of different shades.)

三、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从微观的角度结合陶瓷文化英译文本正反两面实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证生态翻译学对文化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解释力。需指出的是,文中的几个例子并不只是代表单一的某个维度,而是说这个例子较能突显出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文本可能集中了多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此外,对于译文并不是说只要做到这三个维度的最高度整合就是最佳译文,而是说在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翻译活动至少相对集中在这三个维度,此外还可能主要牵涉到诸如美学或审美等层面。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 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11).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英译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