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机制
——《画家和牧童》教学及点评

2018-02-23 11:04执教叶燕芬特级教师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戴嵩浓墨斗牛

执教/叶燕芬(特级教师)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资料、文本语境,会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纷纷夸赞、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拱手”等词语的意思。能够读准课文中难读的生词和长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

2.借助比较、追索、探讨等多种研究方式引领学生深化阅读感悟、语言运用,初步学习双重否定句“没有不……”,感受“画得太好了”等短语两次反复的韵味,尝试迁移运用。

3.朗读课文,在言意兼得中悟出戴崇是个画技高超、虚心好学的大画家,牧童是个善于观察与思考、敢于批判质疑的少年,并受到感染和熏陶。以研究方式开拓深化阅读,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研究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热,直入课题

1.从儿童画聊起:喜欢画画吗?最擅长画什么?今天学习的课文也和画有关。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画画方面的专家就是画家。牧童是干什么的?——放牛、放马、放羊的孩子。

2.画家为什么会和牧童联系在一起呢?第一次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读注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读。

二、初读课文,读出疑问

1.课文读完了吗?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六个)哪个自然段最难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正音“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牛蝇”,多音字“夹”,再自由读读这一段。

2.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画家叫戴嵩;画家的画画得很好;围观的人都在夸奖;牧童指出画家画错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画家的画好在哪里?为什么说画错了?错在哪里?大家是怎么夸奖的?为什么围观的人都没发现牛尾巴画错了,唯独牧童发现了?为什么牛争斗时尾巴是夹着的?为什么大画家会和小牧童联系在一起?……)

三、深读课文,言意兼得

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来找找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戴嵩的画画得好,把感触最深的句子画下来,也可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交流读书感受。

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戴嵩的画画得好)

看画的人“没有人不点头称赞的”。这下老师搞混了,究竟是在称赞还是没称赞?不急,我们来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我说词语,你们做动作,同桌之间看谁脑筋转得快。

“称赞”——(学生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点头称赞”——(学生边点头,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不点头称赞”——(学生不做任何动作);

“没有不点头称赞”——(学生纷纷边点头,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游戏小结:对啊,全班同学都在频频点头、啧啧称赞哪,所有的人都在点头称赞——这叫作“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板书:没有不=全部)看来咬文嚼字真的非常有趣!

2.还有哪些地方在写他的画画得好?

(生读)“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引发讨论:为什么要用两个“一会儿”,这能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他很快画成了。”

“戴嵩画牛画得很娴熟。”……

究竟怎么样的画法叫“浓墨涂抹”,怎么样的画法又叫“轻笔细描”呢?

(课件出示斗牛图,一生上台指点)教师小结:牛身子上大面积的泼墨挥毫,就是“浓墨涂抹”;牛屁股上轻轻地用笔勾勒出来,就是“轻笔细描”。(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为什么用两个“一会儿”写,而且“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意思刚好相反?

教师小结:分两个方面来写,可以写得更加清楚。

3.还有哪些地方在写他的画画得好呢?(围观的人看了,都纷纷夸赞)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说一遍不够,再反复说。

让学生体悟:假如你是老人,怎么夸赞?假如你是官员,怎么夸赞?假如你也是画家呢?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填一填:“( ),( ),这真是( )!一位( )称赞道。”

4.重点体会: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冒出了炸雷般的声音——“画错了,画错了”。

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呀,在大家的夸赞声中,小小的牧童为著名画家提出了批评意见,真了不起。

小结:我们能把这段牧童与画家的对话表演一下吗?(生自告奋勇上来做现场表演)从戴嵩的动作表情中你有什么发现?(戴嵩不但是位画技高超的画家,而且很谦虚有礼,可谓是德艺双馨!)

四、故事拓展,升华内涵

1.听故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从唐朝一直流传到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喜欢收藏艺术品,他就有一幅戴嵩的《斗牛图》。他爱不释手,看到图上的两头牛尾巴都垂在身后,他想起了咱们今天读到的这个故事,就笑着对身边的侍从说:“看来大画家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你们看,画斗牛图时尾巴果然垂了下来。”但是,有一年冬天,70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细心的他居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黄牛在相斗时,大多数时候尾巴是夹着的,但也有少数时候尾巴是翘起来的,特别是得胜的时候尾巴会翘得很高很高……

2.面对乾隆皇帝的这个重大发现,你有什么想说的?戴嵩和牧童究竟谁错了?(谁都没有错——真正的斗牛情况是各种各样的。)

3.到了现代,不但斗牛图的故事继续流传着,而且产生了广告效应。喝过“红牛”饮料吗?饮料罐上就有斗牛图。(课件出示)广告上两牛相斗又是怎样的?(翘起尾巴争斗很有气势)看到这个画面,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是的,生活中也没见过大红色的牛,画画和生活还是有些不一样的。画画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可以用上夸张、虚拟等手法……

4.结课:学了今天的课,一个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发现并研究了课文中的问题。在阅读中对课文应当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以有更深入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相信大家对画画与为人、生活与画画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后建议把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读书感受可以继续和老师、同学、家长探讨!

【推介背景】

语文课堂由“以学为主”向“深度学习”推升,是当下课改的主要靶向。这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停留在由教师全盘讲析,让学生全盘接受课文内容的层面,而应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注重引发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方法和能力。本案的设计和运作就有着这样的特点。教师没有在所谓的讲深讲透上多花力气,而是在画家的谦虚和牧童的敢想敢说上引发学生的体悟,特别借用了课外资源(乾隆皇帝的两次题跋和红牛饮料的图案设计)来激活思维,对课文作基于反思的研究性阅读,这对于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无疑具有关键性、方向性的意义,也正是推介本案的价值所在。

【教学评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所指就是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一定效率所应具备的全部心理素质。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阅读的探索性(研究性)品质,它关系到阅读活动中阅读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专注性、持久性和发展性。在小学阅读课堂中,教师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的探究力,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话题。在本案中确有一些有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呵护自读,分清“得”和“惑”

如何把阅读活动立足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决定阅读有效与否的前提。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读的兴趣、需求和能力。阅读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学生的许多“前阅读经验”都可以用得上。读物的绝大部分(98%)是熟字,即使是生字,学生也可以凭借三套识字工具(拼音、字形部件分析和查字典)自行解决。少数词语句子的意思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自行揣度,或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获得体悟。从本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立足学生自读的意识是相当强烈的,如“哪个自然段最难读”“把感触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自行理解,真正分清哪些是可以自己读懂的,哪些地方会有难度,一次分清“得”与“惑”,并把力量用在刀口上,重点解决难题处。教师如此呵护学生自读,就避免了逐段讲析课文的费时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的传统积弊,跳出了“课文内容分析式”的习惯误区。

二、抓准“学点”,变身“游戏化”

学生在自读中的难处,就是教师要牢牢抓住的“学点”。这里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教师没有用单一的讲解来攻破“学点”,而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了“游戏化”“实践体验”等富有动感的方法来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对“没有不”双重否定句的理解,用了“脑筋急转弯”的游戏,用“称赞”“点头称赞”“不点头称赞”和“没有不点头称赞”四种表“肯定”“否定”和“双重否定”的句式,让学生用“点头”“竖大拇指”“边点头边竖大拇指”等不同动作来辨析并作出回应,学生十分快乐。又如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一组反义词语,让学生上讲台在《斗牛图》上具体指点和描述。再如对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反复,不仅让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予以呈现,体悟反复的作用,还随机编成动笔练习:假如你是老人或官员或画家,会怎么夸赞?说一说,填一填:“( ),( ),这真是( )!一位( )称赞道。”画家与牧童的对话,还让学生上前表演……

显然,教师以这样的设计来代替抽象的讲析,是十分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的,也是特别有效的。

三、适度拓展,激发“情”与“趣”

在阅读过程中若只是从课文到课文,有时还很难引发研究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去适度拓展文本的内涵。在本案中,教师适度穿插了一则乾隆皇帝在“斗牛图”上前后两次作不同题跋的小故事,引发出斗牛是不是一定“蓄尾”的话题,引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又用红牛牌饮料罐上的红牛翘尾而斗的图案,无疑也会激起学生的许多思索,从而为课堂的开放式讨论创造了条件,引发了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这显然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确实,阅读不应是对读物内容的全部接纳,应当有读者的独立思考,乃至合理的批判,有所取舍,有所升华。但是学生这样的阅读能力是要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并逐步成长起来的,就需要教师去创造一些条件。这也正是本案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四、深入讨论,提升“研究力”

在阅读活动中,“疑问”是“探讨”的基础和动力,而“探讨”的过程就是“研究”。小学生的课堂阅读研究,就是深读和讨论。如果教师在适度拓展中引发的探究话题是合理的,它就必然会充满“情”与“趣”,为学生所喜欢,于是,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必然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如此假以时日,探究必将成为阅读课堂的一种常态,从而扩展到学生的日常阅读生活中去,逐渐成为一种能力和习惯,如此,必将极大地提升阅读质量和水平,可以推动人的思维发展和精神建设而受益无穷。在本案中,虽然学生的讨论还不是很深入,但收获依然十分可观:一是认识到事物的形态不是绝对单一的,它总是多样的,人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入的。“斗牛”如此,其他也一样。二是“画”属艺术创作,它既要源于生活,更会高于生活。“画”的表现手法的集中和夸张,正是它的创造性表现。所以,“画”不是“照片”,与生活并不绝对等同。

猜你喜欢
戴嵩浓墨斗牛
有头斗牛不爱斗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浓浓墨香溢煤海
浓浓墨香溢煤海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饱蘸浓墨写禅声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
牧童评画
一画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