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重新解读

2018-02-24 21:30张明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张明明

《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传统观点往往从封建礼教、门阀制度、宗法制度等时代性阶级性的角度去理解分析。这些分析当然有其合理性。笔者认为如果抛开所谓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可能更有利于解开这样一个问题。

一、婆媳矛盾

《孔雀东南飞》里最主要的矛盾是焦仲卿的母亲(以下简称焦母)和刘兰芝的矛盾,这是导致刘兰芝被赶回娘家的原因,也是悲剧的开端。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生活习惯不同

婆媳双方生活习惯不同,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歌开始,刘兰芝告诉我们她“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有二:一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即对夫妻甜蜜生活的渴望;二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即对繁重家务劳动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女性感性而又浪漫。婚前渴盼甜蜜的爱情,婚后希望过上如胶似漆的恩爱生活,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焦仲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从诗歌内容看,焦仲卿的父亲不在了,焦母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一般会形成以母亲为权威的家庭关系,这在文中表现也非常显著。新婚妻子的到来,必然产生两个变化。一是,礼敬不够,二是家庭重心转移。不幸的是,刘兰芝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误,给焦母带来了心理伤害。“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里我们不能认为焦母是歪曲事实,而应该理解为焦母的内心真实感受。

因为特殊的家庭状况,焦家在生活中也必然是比一般家庭更勤劳。刘兰芝对这样的生活并不能适应,以致发出“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抱怨。一方面刘兰芝在抱怨日夜操劳,一方面焦母“嫌迟”,“故”在这里作“仍旧”解,可以看出,不是焦母的故意刁难,而是婆媳二人对劳动强度的不同体验。刘兰芝,无法适应焦家繁重的劳动。

作为婆婆,面对儿媳的到来,焦母又是如何做的呢?

诗歌中我们看到的焦母,不是对儿媳的接纳、包容或迁就,而是对自己固有生活习惯的顽固坚持。最后发展到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请也毫不妥协,以致最后抱憾以老。

2.性格冲突

婆媳双方的性格问题,是理解婆媳矛盾的关键。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诗歌的开始,刘兰芝的诉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女子形象。虽然刘兰芝的诉说和焦母的怒斥大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是从焦仲卿的态度,刘兰芝的母亲(以下简称刘母)的言语,以及县令和府君家对刘兰芝的态度可以看出,焦母所言并非事实,而是个人感受。这样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女子是如此的优秀,必然会有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在诗歌中这种个性主要表现为自主和刚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面对婆婆的刁难,刘兰芝没有选择服从、忍耐和苟且,而是毅然决然地自请“遣归”。这是刘兰芝自主和刚强性格的表现之一。在刘兰芝离开与婆婆告别时,刘兰芝没有哭哭啼啼,做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强忍悲愤,严妆相见,可以看出她的刚强和傲气。最后面对兄长(刘兰芝哥哥,以下简称刘兄)的相劝,虽然不愿屈从,但是刘兰芝也没有辩解和违抗,而是在关键时候选择了以死相抗,这里刘兰芝身上表现的不仅刚强,更是刚烈。

刘兰芝身上的这种自主刚强的个性,如果遇到一位聪明睿智、慈祥善良的婆婆,可能会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可惜的是,刘兰芝很不幸,她遇到了一个极为自我、极为倔强的婆婆。

“雞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是织作迟,君家妇难为r面对刘兰芝这样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勤劳善良的媳妇,焦母不是满足或者包容,而是不满、刁难。有人说,这是因为刘兰芝“无后”等原因造成的,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说法。一是文中压根没有只言片语的提示:二是县令和府君家如此看重刘兰芝,并没有“嫌弃”刘兰芝的所谓“无后”不能生育的缺点。如果优秀的焦母能够包容刘兰芝,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惜的是,焦母性格太过倔强。面对儿子的劝说,焦母“槌床便大怒”:面对刘兰芝的拜别,焦母是“阿母怒不止”;甚至至在儿子焦仲卿以死抗争之时,焦母即便“零泪应声落”,也绝不回心转意。

3.沟通欠缺

婆媳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也是婆媳矛盾进一步加深的原因。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面对婆婆的“嫌迟”,刘兰芝不是解释和沟通,而是抱怨,甚至赌气。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对媳妇的不满,焦母也没有想着沟通交流,而是逼迫儿子休掉媳妇。

婆媳出现矛盾,如果儿子从中沟通协调,也是化解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胆是,这需要儿子强势或者具有足够的智慧。但是,刘兰芝和焦母的刚强个性使得的焦仲卿没用也不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亲情伤害

刘兰芝焦仲卿这一爱情悲剧中,两个最重要的推手是焦母和刘兄。是什么使二人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仅仅从自私势利的角度分析,当然也说得通。那么,从普遍意义上讲,二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亲情。亲情是想使自己的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种亲情表现为不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而是从个人感受出发;不是从对方的感情出发,而是从物质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这种亲情往往是给亲人造成情感负担,最终造成伤害,笔者姑且称之为“亲情伤害”。

1.焦母角度

焦母逼迫儿子休妻,根本原因还是对儿子的爱,希望孩子过得更好。

现实中,母亲往往不希望儿子娶强势的媳妇。一是挑战自己,二是担心儿子受气。而作品中的刘兰芝恰恰是一个自主刚强的儿媳;而焦仲卿相对显得善良、本分。所以焦母不喜欢刘兰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焦母本想通过婚姻使儿子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文中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里通过焦仲卿之口,间接告诉我们焦仲卿知道焦母希望自己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二是“汝是大家子,仕宦在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这里,焦母的意思表露无遗了,就是认为刘兰芝配不上焦仲卿,希望焦仲卿有一个更为优秀,能够帮助焦仲卿的媳妇。

2.刘兄角度

刘兄逼迫兰芝改嫁,也是出于亲情。

有人认为刘兄自私势利、贪图富贵,从而逼迫妹妹兰芝改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么优秀的妹妹,在待字闺中时就可待价而沽,何必等到再婚呢?而且刘兰芝回到娘家时,刘兄并没有表现为不耐烦、怕妹妹白吃饭等自私自利的特点,而是在刘兰芝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媒人时才“怅然心中烦”。“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只是说兄长的暴躁,压根就没有讲寄人篱下等牵涉到自私自利之类的话。

刘兄逼嫁,说到底还是亲情伤害。“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在这里,刘兄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娘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刘兰芝本人“足以荣汝身”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实中,这样了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的目的不在揭露批判,而在提醒告诫,这也使得《孔雀东南飞》这一乐府民歌跨越历史的长河,闪烁着永恒的人文之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浅谈焦仲卿的悲剧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
焦母嫉妒心理探微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