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可供性理论的课堂教学探究

2018-02-26 12:48薛美娜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环境课堂教学

【摘要】在我国国内,教育一直以来忽略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可供性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的,他从生态学的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探讨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环境可供性理论的视角下,阐述了课堂环境中可供性的构成、影响学生获取可供性的因素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环境;可供性理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薛美娜,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一、引言

要想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敏锐度,增强他们的探索能力以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能力,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一堂真正的好课,必然是师生与环境互动良好的课堂,这点是很重要的。环境可供性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特别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既重视合理的客观环境因素,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习者所处环境中的可供性与学习者相互的影响。从环境可供性理论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既符合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理念,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可供性理论

Affordance 是Gibson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在探讨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时,认为自然环境提供的物理属性或特质与生物的某类行为存在对等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生物能够判断环境提供的功能意义,对环境产生认知,进而引发一定的行为。这种对等关系就是Affordance(Gibson, 1979)。我国国内学者又将其译为“给养”、“符担性”、“可用性”、“预设行动”和“示能性”等,目前他们对这一理论的中文翻译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Gibson也认为个体对环境中的可供性感知是瞬时的,并激发其做出认知行为或者具体行为。比如水杯,人一看就知道它的功能是用来盛水喝水的。

可供性除了具有直接性的特征外,还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它既不是环境中的物理属性,也不是个体知觉的产物,而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关系。比如道路上的红绿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红绿灯提供了“车辆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信息,人们能感受到并遵守这个交通规则。如果没有个体主观上的感知,红绿灯提供的“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可供性就没有任何意义,反之,如果没有红绿灯,个体也不会感受到“红灯停,绿灯行”这个交通信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即使存在相同的环境,不同的个体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环境中的可供性超越了主客观的限制,预示着一种潜在的行为。此外,Gibson 及其后继者不断补充和发展可供性理论。例如, 生态学家Van Lier将可供性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中,他指出可供性是与个体或者是动物有关的环境的性能,它与观察者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互动中的潜在行为(Van Lier, 2004)。通过学者们对可供性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可供性非常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对可供性的提取是直接的,并激发个体产生一种认知和行为。

三、课堂环境中的可供性

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可供性,是指学生与引发他们学习的环境特质的关系的总和,不管是推动还是阻碍他们学习的所有关系(魏智慧,2014)。学习环境中的可供性非常复杂,它展现在师生、环境以及各种关系之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可供性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之外,课堂环境中的可供性会随着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可供性。所以,可供性又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当每个学生进入课堂时,立即展开了与课堂环境的相互联系。第一,课堂中桌椅的摆放、室内的灯光效应、室内的温度、教室内墙上展览的图片等客观的教学环境都会让学习者接收到一定的信息。比如说今天上课外面天气阴沉沉的学生就会接受到“开灯”的信息,而夏天室内温度过热学生会接收到“开窗”的信息等。除了上述相对静态的可供性,其他突变因素比如我们经常在上课中会遇到走错教室的人、室外的嘈杂声、手机发出的声音等也会提供给学生动态的可供性。第二,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能提供给学生可供性。例如,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给学生在国外餐厅点餐这样一个特定情境下的一些日常用语,学生就会接收到“在类似情境使用这些特定的句型”的可供性,來帮助学生达到交际目的。第三,其他学生及教师的个人形象和能力也会提供给学习者可供性。比如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气氛总是很活跃,就会让让学生接受到“这位老师讲课风格幽默”的信息,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上认真听讲。第四,以上三点的变化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不断产生新的可供性。比如老师课上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回答,学生们都沉默不答,老师就会感知到“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的可供性。这种可供性产生了新的可供性,老师会重新换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因此,课堂环境中不断变化的情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可供性,学生持续获取并适应这些可供性。

四、影响学生获取可供性的因素

可供性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正如Varela 等学者所言:“可供性存在于环境事物与拥有感知能力动物的互动情形中。”(Varela,1991)当我们探讨课堂环境中的可供性时,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有意义,否则无从谈起。试想我们处于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中,各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可供性已经提供,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接收能力呢?毋容置疑,学生主动性越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越好,学生就会更好地获取可供性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是影响学生获取可供性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所谓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主要包括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三个部分。学生这三种能力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可供性的获取和使用。首先,在注意力上。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把注意比作外界事物进入心灵的一扇门户(乌申斯基,1989),这说明影响学生感知和了解学习内容的首要条件是注意力。如果没有注意,就没有之后的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能够感知和认识新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注意力集中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集中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获取利用环境中的可供性,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注意的指向。其次是记忆能力。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提取环境中的有效信息,就离不开记忆能力。记忆系统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是长时记忆,新获取的知识就是短时记忆。只有把存入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提取出来,才能与新学的知识产生联系。快速提取我们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可供性的获取和运用。最后是思维能力。这是学习者在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的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包括归纳、推理、区别等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学习者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从而让学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拥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够让思维和情感始终保持在活跃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可供性的获取和使用。因此,构建和谐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营造一个平等、舒适和创新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适应的过程,以上因素环环相扣,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影响着可供性的产生。

五、结语

本文以环境可供性理论为指导分析课堂环境下学生所感如的可供性组成,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更好地抓住有用信息。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传授者和接受者,而且分别扮演着推动者和建构者的角色。教师推动着学生适应动态环境,学生则与各种环境积极互动建构组合成不同的能力。从环境互动这个新的视角下探过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Gibson,James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9.

[2]Van Lier,L.The Semiotics and Ec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Perception,Voice,Identity and Democracy[J].Utbildning& Demokrati, 2004,13(3).

猜你喜欢
环境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环境清洁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漫观环境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