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时代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展望

2018-02-28 17:57张艳菊蒲莎莎水文静郑世超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研究

张艳菊,蒲莎莎,水文静,马 苇,郑世超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旅游者从单纯的观光游览,转而追求对多元文化、多类型元素的体验。与此同时,专门服务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与专门服务于居民的休闲要素越发接近,以往的专有正在被共享所打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逐步融合,故我们迎来了全域旅游的时代。

一、全域旅游研究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迅猛,随之引发了一系列资源枯竭、环境破坏问题。在资源、环境双双告急的背景下,旅游业凭借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优势,得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1]。同时,基于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特征,旅游业可以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受到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往的单纯的观光旅游模式正在向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4.0时代转型[2]。传统的旅游建设模式以“抓点”为主要方法,即注重景点的建设,但单一的某地文化符号已难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难以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故全域旅游正是与时俱进并可以引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早在1999年,在“两江四湖”山水城市的规划中,桂林市市长李金早就融入了“全域旅游”理念在其中,这是国内最早关于“全域旅游”的实践探索[3]。随后各地探索不断,如绍兴于2008年提出全城旅游的“绍兴模式”[4]。在2010年的大连市旅游规划中,胡晓苒也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5]。2012年,成都大邑县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域度假”概念[6]。2013年,厉新建、张凌云首次对全域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理念做出了深刻剖析,并以北京为例阐释了践行全域旅游理念的发展建议[7]。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8]自从“全域旅游”理念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学界和各地政府纷纷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加大了重视,将“全域旅游”的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

二、全域旅游研究的主体内容

旨在全面了解全域旅游的研究现状,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调查对象,借助“超星发现系统”和“中国知网”资源,以时间轴为线索,了解到“全域旅游”研究成果总体情况。随后,仔细阅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和部分报纸和图书后,将现有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梳理归纳。

(一)全域旅游研究成果总体情况

为保证全域旅游研究成果的全面性,本文以“全域旅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者公开出版的著作、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等进行系统梳理。利用“超星发现系统”资源,共得到37部关于全域旅游的著作类文献,如图1所示。

图1 全域旅游研究图书学术发展趋势

从2012年开始,有1部关于全域旅游的著作发表,2016年达到小高峰,2017年达17部;利用“超星发现系统”资源,共得到2 657篇关于全域旅游的期刊论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上的有154篇。如图2所示。全域旅游的研究至今可分为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2007—2013年是起步阶段,文献较少;2014—2017年是发展阶段,数量得到了提升。国家于2016年提出“全域旅游”的提法,故2016年达到最高数925篇。图书和期刊均在2016年达到高峰的原因与2016年全域旅游由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可见,旅游业与国家政策的关联性之强大。利用“中国知网”资源,查到以“全域旅游”为主题的硕博论文共6篇(该数据截止于2017年11月 19日)。

图2 全域旅游研究期刊学术发展趋势

(二)“全域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早在2013年,学者厉新建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他指出全域旅游是行业融合,部门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到旅游业建设中来的整体,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四新”理念,即“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业观”、“全新的产品观”和“全新的市场观”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9]。最终目的在于给旅游者提供最好的旅游体验,赋予游客自由行走的权利与保障,也要给当地居民带来舒适的生活和空间[10]。吕俊芳提出了全域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观念,要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以及餐饮服务等各方面都要围绕着旅游发展而开展,同时要突破景区间的行政壁垒,形成全域一体化的旅游品牌形象[11]。后来,基于城乡统筹视阈提出全域全产业链,吕俊芳又提出了的“大城小镇嵌景区”旅游发展模式[12]。厉新建和吕俊芳基本上奠定了全域旅游的概念,戴学锋[13]、李君轶和高慧君[14]、段学成[15]、李喜梅[16]、刘玉春[17]、王衍用[18]等关于全域旅游概念的看法大同小异。马波则认为“全域旅游”是一个政策术语,不是学术概念,应思考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否能适应当地情况,是否能实际操作。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全域旅游绝不是处处都适合开展[19]。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域,深挖当地旅游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的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各行业及全社区人民普遍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协调发展的一种现代旅游业管理模式。

关于全域旅游的特征,学者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喜梅提出全域旅游的特征包括:整合区域内的所有吸引物、公共服务一体化、调动起当地产业对旅游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区域内社会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20]。史寿山认为全域旅游的特点包括:全域景区化的体验、全域行业和旅游融合、全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和运营[21]。较传统的景点旅游而言,黄细嘉、李凉认为全域旅游呈现出旅游选择自主化、出行智慧化、服务全员化、过程人本化的特点[22]。本文认为全域旅游具有服务一体性、产业融合性及全面体验性。

(三)“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运用

1.具体的旅游规划。在全域旅游规划方面,主要包含:

(1)城市和县域的旅游规划。早在2010年,大连市提出通过“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导“全域城市化”[23]。北京[24]、沙河市[25]、长岛[26]等城市也有全域旅游的规划。刘呈艳提出拉萨市的全域旅游路径,即打造无景点旅游模式、推动“旅游+”新产品业态、加强目的地品牌营销[27]。葛继宏结合了全域旅游和旅游治理的概念,提出了“全域旅游治理”这一概念,并以浙江省淳安县旅游发展为样本,探究全域旅游在县域的发展路径[28]。刘玉春和贾璐璐则分析了安徽省旌德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全域旅游助力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蓝图,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29]。宋晓丽和周金泉以海口演丰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统筹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路径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市或县[30]。综上所述,关于城市和县城的旅游规划,本文认为其核心思想是把整个被规划的城市或者县城看作一个旅游目的地,并且强调各区县应该具有旅游或休闲的功能,以便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需要。同时应该注意,决不能强行将旅游产品零散分布于整个空间范围,这实际上与城市旅游化的观点不谋而合。

(2)乡村旅游规划。全域旅游理念在乡村的旅游规划中也有所体现,尤其在2015年出现了很多相关文献。朱世蓉提出“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指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以居民为主体来发展乡村旅游[31]。陈永胜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来提出发展乡村旅游要促进文化、农业、生态与旅游的四者间的融合[32]。陈凤君提出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大力发展民宿旅游;适当介入现代化生活元素;以及运用创意文化发展旅游等四点建议来发展乡村地区的全域旅游[33]。本文认为,由于乡村全域旅游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的经济作用,各地政府致力于开发乡村全域旅游。但从已查到的文献上看,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基础设施薄弱、同质化现象严重、可进入性较差、市场意识缺乏是亟待解决的。

(3)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魏小安认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中,交通部门、城建部门、林业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等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均围绕旅游部门开展,最终目的是形成第一、二、三产业的聚成合力[34];王磊、刘家明从管理、资源、文化、产业、空间、运作、人才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以此助推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35]。张春香和杨兆萍选取了巴里坤为案例,首先论证“5A城镇”这一发展模式是否可行,接着研究发展“5A城镇”这一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36]。赵慧莎和王金莲以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样本,以Arcgis10.0空间分析技术为研究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形态、集聚特性及省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发现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为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且形成了两个高密度圈,集中分布在海南省和两湖地区[37]。刘家明提出五步走的顺序,即一抓高等级的优质景区,二抓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三抓产业融合创新的示范,四抓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五抓绿道体系和驿站式服务网点体系的建设[38]。总之,旅游示范区是全域旅游理念的实验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由吕俊芳率先提出,结合城乡统筹这一国家规划,提出全域全产业链的“大城小镇嵌景区”旅游发展模式[39]。杨振之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三阶段论:一是党政一把手统筹,二是落实公共福利供给和统筹旅游休闲发展,三是跨区域构建旅游功能区。这个第三阶段即全域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40]。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战略有重要的作用,要以休闲化发展、网络化发展、平台化发展以及二元化发展为重点[41]。杨光荣从政府层面提出了要把全域旅游发展、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业建设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尹罡等认为全域旅游在推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42]。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大区域,马勇等认为可以采用全域旅游这一战略思想来统筹其发展[43]。学者除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外,还积极探讨了全域旅游在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吕俊芳规划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域旅游模式[44]。喇明英研究了川甘青交界区如何发展全域旅游[45]。何方永选取了十大藏族自治州为研究点[46],在深入分析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倡导发展全域旅游的功效。综上所述,全域旅游是区域间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提升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研究的区域是否有条件开展全域旅游,还需进一步思考。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根据查到的资料,本文发现,现有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集中在其概念、特征和核心上。目前,学者们大多是关注全域旅游理念在规划中的应用。比如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例,梳理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从而总结出开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发展模式。故得出,除了定性的方法来探讨全域旅游的内涵外,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多。此外,研究区域集中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部的辽宁大连、北京延庆,西部的四川九寨沟、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甘肃和青海边境地区和藏族自治州,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西部地区。

三、全域旅游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都能较为轻易地发现其研究特点和不足之处。

1.研究特点

(1)定性研究少,多实证性探讨。自2013年,学者历建新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后,到2016年,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需认识到,我国的全域旅游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定性分析的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实证性探讨较多。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本质及核心,并未谈及体系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理论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全域旅游的实证研究比较丰富。学者们运用全域旅游理论来指导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地域关于旅游规划的案例探讨,对其他地区的旅游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少微观分析,多宏观分析。目前,关于全域旅游,学者们多以宏观角度出发去分析其要素、行业和包括的人员,重点关注了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及产业分布情况,提倡全员参与和政府各部门的并行共建。但对于事物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宏观层面,还应该从微观层面去细致思考、详细探究。不足之处在于,全域旅游的研究缺少微观层面的研究。

(3)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覆盖区域旅游和专题旅游,数量得到了提高。学者们将全域旅游理念运用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丝绸之路跨国界跨文化大区域,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各地的旅游发展,指出全域旅游是迅速提升当地旅游状况的新途径。同时,把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智慧旅游巧妙结合,对专题旅游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对各自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4)研究区域集中,尺度大。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区域集中于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空间范围大、尺度大,研究范围由东中部地区,转向西部地区的陕甘青交界处或少数民族地区,空间尺度遍及城市、县城和乡村。从侧面可以看出,研究区域集中的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与全域旅游开展的可行性成正比关系。

2.不足之处

(1)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从检索结果看,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很少,只有154篇,占比仅为5.796%。并且,学者重视实证分析,运用于实际规划的案例很多,但是对于其理论研究内容过于粗浅,范围较为狭窄,轻视理论研究。

(2)缺少定性研究,研究视角单一。目前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缺乏定量方法。但是全域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所以,丰富理论研究。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微观角度的分析较少,如尤其缺少对全域旅游开发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的研究。

(3)未说明全域旅游规划的特殊性。目前,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规划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全域旅游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其规划必然具有特殊性,目前尚未说明全域旅游规划的特殊性,与一般旅游规划的异同点尚未得到论证。目前,国家对全域旅游建设设立了量化指标体系,但不同的地方也应深入分析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情况,因地制宜,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

(4)研究区域的局限性。在全域旅游的研究区域多局限在行政区划的范围和资源丰富的地区,这样一来,对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就不是很强。又如,何建民认为全域旅游的理念适合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但是对于旅游中转地、延伸地,以及旅游业不是优势行业的地区这三类地区而言,要运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对这三类地区进行进一步研究[47]。

(二)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利益相关者和影响效应研究、全域旅游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及打破行政区域等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第一是要对全域旅游之概念和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进行界定与阐述。第二是要对全域旅游过程所涉及的要素和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如产品设计和产业链延伸、旅游地区中全员的参与以及空间格局的布设等进行分析。第三,全域旅游的研究方法要注重定量方法的结合,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全域旅游的研究。

其次,应该加强对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第一,应该充分认识到全域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即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政府、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着重思考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旅游开发必须注重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让全域旅游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再次,拓展全域旅游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第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全域旅游与专题旅游、特色旅游应该融合起来,如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或工业旅游或休闲旅游等等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第二,正如在不足之处说到的,全域旅游规划与一般旅游规划的异同点,探讨全域旅游规划的特殊之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最后,全域旅游的研究点可以是同一个城市、县城、乡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管辖的区域,故研究全域旅游的范围必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定。此外,全域旅游为旅游规划提供全新的战略思想,研究区域既可以包括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及资源非富集的地方,加强对资源非优区的研究也是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总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全域旅游的研究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

[1]左文君,明庆忠,李圆圆,2016.全域旅游特征、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91-96,136.

[2]刘家明,2016.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12):7-9.

[3]王磊,刘家明,2016.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4):123-127.

[4]艾奇,2009.绍兴全城旅游营销“泛长三角”大行动[J].长三角(4):38-40.

[5][23]北京巅峰智业集团旅游地产研究院胡晓苒.城市旅游: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全域旅游(上)[N].中国旅游报,2010-12-08011.

[6]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朱思颖.度假旅游研究专题(八):全域度假的旅游规划实践——以成都大邑县为例[N].中国旅游报,2012-02-22014.

[7][9][24]厉新建,张凌云,崔莉,2013.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3):130-134.

[8]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OL](.2017-11-21)[2016-01-29].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html.

[10]全域旅游发展或将使景区地位边缘化[EB/OL](.2017-06-29)[2016-10-15].http://travel.people.com.n/n1/2016/0420/c41570-28291432.html.

[11][44]吕俊芳,2013.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9):52-56,64.

[12][39]吕俊芳,2014.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1):139-142.

[13]戴学锋,2016.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9):20-22.

[14]李君轶,高慧君,201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9):24-26.

[15]段学成.全域旅游背景下舟山旅游交通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1-4.

[16][20]李喜梅,2017.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江西农业(7):128-129.

[17]刘玉春,贾璐璐,2015.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37):97-101,112.

[18]王衍用,2016.全域旅游需要全新思维[J].旅游学刊(12):9-11.

[19]曾博伟,2016.全域旅游发展观与新时期旅游业发展[J].旅游学刊(12):13-15.

[21]史寿山.全域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31.

[22]黄细嘉,李凉,2016.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8):13-15.

[25]侯刚波,崔香峰,温小翠,2016.关于沙河市西部山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56-61.

[26]于东正,2017.关于长岛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6):201-202.

[27]刘呈艳,2016.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探析——以西藏拉萨市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6):72-76.

[28]葛继宏,2017.全域旅游治理的路径探索——以杭州淳安县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3):142-147,160.

[29]刘玉春,贾璐璐,2015.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37):97-101,112.

[30]宋晓丽,周金泉,2017.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小镇发展策略探析[J].经济问题(6):103-107.

[31]朱世蓉,2015.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想[J].农业经济(6):79-81.

[32]陈永胜,2017.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实施途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18):360.

[33]陈凤君,周毅,2016.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3):21.

[34]魏小安.促进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5-12-07C02.

[35]王磊,刘家明,2016.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4):123-127.

[36]张春香,杨兆萍,2016.全域旅游视阈下“5A巴里坤”创建路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2):1523-1526,1481.

[37]赵慧莎,王金莲,2017.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7):177-182.

[38]刘家明,2016.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12):7-9.

[40]杨振之,2016.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12):1-3.

[41]厉新建,马蕾,陈丽嘉,2016.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9):22-24.

[42]尹罡,张旻,2014.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资源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基于湖南省益阳市的案例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3):52-57.

[43]马勇,刘军,2014.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151-158.

[45]喇明英,2016.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131-135.

[46]何方永,2016.全域旅游视角下十大藏族自治州旅游效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9-53.

[47]杨光荣,2016.全域旅游是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载体[J].中国党政干坛(5):87.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