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8-03-03 11:11莉,祁
关键词:共同体政治思想

葛 莉,祁 慧

(1.大连海事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6;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正式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确定下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除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强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赋予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丰富而鲜明的时代内涵。由此,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构成与新时代意蕴

基于共同体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厘清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并从理念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入手,辨析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进而阐释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是研究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源于希腊语的共同体(Community)一词可释义为“相同”、“团体”、“社会”等,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有机组织体,具备共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自我认同和归属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富于人文关怀且区别于传统组织化观念的概念,“共同体”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在学科意义上提出“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共同体的本质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的结合”[1]43,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生活、守望相助,拥有共同的信仰、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斐迪南·滕尼斯进而将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1]53-55。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习: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将“共同体”引入教育学领域,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托马斯·库恩则是从学术的视角入手,探讨了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及其意义,强调:“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2]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助力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信念、认同创业价值观念,整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优化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繁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教育形式。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着力于高校创业大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传承型向创新型、由从业型向创业型人才的转变,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高校为实现共同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积极参与、多主体互动,共享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合力,形成的具备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创业理想信念与创业价值观念、共同的创业历史文化特质、扎实的创业理论与创业方法论、鲜明的创业实践目标指向等。

(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由理念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建设而成的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要一个自觉而理性的建设过程,其构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彰显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逻辑张力与整体性功能。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先导,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围绕“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形成的创业理想信念、创业价值观念的有机体。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渠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管理者、校外创业导师等师资,优化马克思主义创业理论教育、创业道德法制教育、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形成的教学有机体。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基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由志同道合的学者以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为志业而形成的有机体。这些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致力于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载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深刻凝练共同的创业文化意识和精神品质,集中体现共同的创业文化底蕴和特质而形成的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是成员相互了解与认同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意蕴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理论意蕴在于:第一,有助于整合和优化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和凝聚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增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有助于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第三,有助于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实践意蕴在于:第一,就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而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联动协同的客观要求。第二,就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观层面而言,是高校以培育创业型大学生为突破口,落实创业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创业育人体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契机。第三,就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微观层面而言,是解决就业创业的民生难题,转变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旨在培育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生力军。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入手,挖掘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进步使得人逐渐脱离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局限,不断参与到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交往之中,开展普遍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使得人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和塑造自我。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积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汇聚社会资源、拓展社会人脉,助力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和谐,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有赖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所具有的自然力,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付出的力量。作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着眼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发挥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聪明才智,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的一大本能,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动力。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全面满足、不断实现的历史进程。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需要的全面满足。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解放了大学生的创造力,而且释放出更大的社会创造力,即高校在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创业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健全。马克思提出,人的个性是指“人们在逐渐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是个人的私有财产。”[3]全面健全人的个性涉及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两方面。其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独特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有差异才能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实现创造性发展。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突出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反映大学生创业的情感与意志品质,全面健全大学生的自控性、独立性、合作性、坚韧性等创业个性,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将社会系统称为“人类社会有机体”。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种由低到高依次发展的社会形态,并依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围绕回答“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解放、发展、自由”的问题,将共同体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与目标性统一于人的解放之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并强调人的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以人为本,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中教化人、培育人、塑造人。这意味着高校大学生、他人和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意味着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和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所以契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诉求,是因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确保大学生服从服务于集体、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确保集体、社会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说社会有机体是个大系统,那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创业思想观念、创业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关照下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其中任一环节都离不开其它环节,每一环节都与其它环节紧密联系着。我们应强调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联系又发展的原则,从而探究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规律和机理。

三、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政府、高校、教师等各方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整体性协同创新寻求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一)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建设为先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高校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中凝聚各方的价值共识,以“德育为本、创业为用”为原则,坚持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发展育人,树立“面向全体”、“贯穿全程”、“融入专业”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

其一,树立“面向全体”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摒弃创业就是新创企业的传统理念,事实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换言之,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是只面向少数具有创业潜质大学生的“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点面结合”。其二,树立“贯穿全程”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始至终”。其三,树立“融入专业”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摒弃了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附庸的传统理念,旨在培育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敏锐把握市场动向、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业型人才,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到实处”。

(二)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建设为主渠道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建设涵盖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体建设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建设两方面,从而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协同创新,尤其是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是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具体地,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创业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切实提升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建设着力于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协同发展。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共同体建设而言,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管理者等的专业培训,依托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商管理等学科专业,将学科专业下的专职教师打造成为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精通创业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共同体建设而言,高校与兄弟院校共同建设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以弥补高校内部专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缺陷。此外,高校还可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为建设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奠定队伍基础。

(三)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基础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研究方向,具备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依据不同的标准建设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如专家学术共同体、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等,鼓励各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整体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支撑,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主要包括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共同体建设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两方面。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项目不仅是连接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践的桥梁纽带,而且是营造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有力推手。高校大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与创业实践项目,寻求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商机、组建团队、撰写计划书等得以锤炼创业能力,凝练创业精神。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虽然致力于理论研究,但其目的是使得理论更好地推动实践。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设学术共同体。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力争多方渠道广泛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高校通过搭建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与孵化器等平台,注重创业知识转移、科技孵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科研、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对接,从而达到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四)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为载体

高校依托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开展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竞赛、挖掘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从而共同助力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

作为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一大载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兼顾政治理论社团、创业实践社团特色的社会团体。高校大学生通过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追求真理、务实严谨、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创业思想政治素养。

作为深受高校推崇和大学生欢迎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模拟形式,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竞赛也是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载体之一。高校大学生通过定期参加“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实践大赛等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意志品质。特别是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基础上,增添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将大学生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寻求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共生的新的生长点。

高校着力于挖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一方面,高校将红色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挖掘大学生创业的先进事例、树立杰出创业校友榜样。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杰出创业校友分享亲身经历与创业故事,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力与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媒介。互联网使得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与主体的局限,成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的汇聚地。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利用MOOC、微信、QQ等媒介,提升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利用校报、广播、专栏等宣传媒介,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投身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在浓郁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政治思想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爱的共同体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