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待优生的心理致因及转化策略

2018-03-05 16:08于海潮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心理

□ 于海潮(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1、前言

体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地位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完善而逐步提升,体育教育的对象也日益受到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的体育教育是对高中及以往体育教育的综合升华,对于此后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然而事物的普遍客观性总是伴随着特殊性,在大学生中,并不是全部的学生都称得上体育学习中的佼佼者,存在一部分“体育待优生”。本文将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展开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图书馆借阅、网络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要的文献研究,分析既有的研究思路及结果,同时针对本次的现实情况客观结合主观形成自己的思路。

2.2、逻辑分析法

体育待优生的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其的经历遭遇和成长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本文在研究既有文献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地进行逻辑分析。

3、体育待优生简述

3.1、体育待优生的内涵

体育待优生在体育生中通俗来讲就如我们小学班级里的倒数几名同学,但这里不同的是,他们在日常的体育学习中,智力感官均无障碍,但由于身体状况、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导致其在与其他同学同等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学习综合效果低下,不能达到相应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国家的发展需要,从而必须对其加强教育、教学的学生群体。

3.2、“体育待优生”对于该群体学生的影响

“体育待优生”这次名词所代表的是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一个群体的否定,是相对程度上的区分定义。这个名词本身意义上来说给学生带来的就是不肯定,在尊严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伤害,不提倡将其形成一顶“帽子”扣在学生的头上。被定义为体育待优生的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负担着比其他人更大的精神压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阻碍,且还存在引发严重的心理阴影等隐患,对此后的人生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都存在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不提倡使用,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界定评判准线。

3.3、体育待优生的分类及特点

导致体育待优生形成的原因的多样性导致体育待优生分类方法的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量,将体育待优生分为内因待优生和外因待优生。

(1)体育待优生的内因特点。

内因待优生的形成是他们的自身因素直接导致的,多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干扰了他们原本可以正常进行的学习进程,另一些由于先天的身体素质的差距导致后天训练、学习进程与其自身发展不相匹配,导致进程缓慢。

①不可控性

由于形成障碍的原因出自本身,大多带有不可控性。学生本身不能抵制自身心理等干扰因素的起伏变化,不能制止其对学习进程发展的影响。

②意志品质薄弱

除了自卑、羞涩等不可控的心理之外,有些缺陷可以靠努力弥补,比如身体上先天性的力量、耐力等的差距。但是大多数体育待优生薄弱的意志力让他们无缘成功,他们难以坚持加倍的训练,甚至连常规的练习都难以完成,这就更加加剧了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优差分化。

(2)体育待优生的外因特点。

导致外因待优生的形成原因大多是外界环境比如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环境、老师教育方式和家长培育模式的外力影响,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障碍,影响进步。

①外界压力大

体育待优生往往承受着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极大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压力相转换,导致待优生的精神压力和内心焦虑。使得他们往往迷惘于目前的状况,找不到接下来的方向,被迫在过高的期望下完善自己,往往不见其效。

②外界教育不适当

对于体育待优生,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义务进行帮扶教育,但是有时候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存在伤害行为,比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体育待优生的不同待遇和过分的呵斥,同学在与体育待优生交往交流过程中的歧视,家长在对待待优同学的严厉责骂等一系列过激的、引起体育待优生负面情绪的行为和暗示。

4、体育待优生的心理致因分析

4.1、内因

(1)胆怯的心理情绪。

这类的体育待优生往往羞于表达自己,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课堂上都存在自卑、退缩的行为和心理。而体育学习是一个外放型的项目,要求同学积极展现自己的形体动作,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技术交流与联系。这无疑对于这类同学来说是困难的,从而在学习进程上形成了阻碍,遇到困难羞于启齿,内心不自信,所以难以进步发展。

(2)厌烦学习的心理情绪。

兴趣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体育学习也是一样,只有你热爱并且努力,才会有所成绩。学习体育并不是他们的初衷,换言之,他们并不喜爱学习体育,甚至厌烦。这就难怪他们在体育学习上的境界难以突破,自己的不进取,纵然有外力的尽力帮扶也必然倍感无力。

(3)脆弱的心理状态。

要学习必然要接受外界的指正,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对其差错的指正,并且不能接受的并不是他们的指正方法,而是他们觉得无论什么样的指正他们心理上都不能接受,心理极其脆弱,难以常规对待他人的指正,极易激起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学习上的障碍。

4.2、外因

(1)抵触心理。

与老师或者家长的关系不太和谐,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帮助予以反感和抵触的行为。而原因大部分是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的不恰当,比如言辞激烈的责骂、当众体罚批评、过大的期望压力等,难以被直接接受,激发起同学的逆反心理,难以服从教育管理,从而在其学习过程中造成障碍。

(2)放逐型”心理。

一个好的集体或者家庭必须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老师或者父母已经对自己“放弃”了,并且因为如此,他们也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由此可见,这类同学并不完全是自身的不进取,而是受外界的影响,受老师、家长对其“放逐”的影响和干扰,才放弃在体育学习上的进取和努力,导致待优生的形成并延续。

5、体育待优生消极心理的转化策略

要想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体育待优生的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必须寻根求源。由于内因待优生和外因待优生的形成根源在本质上有所区别,因此在对策上也必须区别看待。

5.1、体育待优生消极心理内因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帮助体育待优生从内心建立对体育学习的热爱。学校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就要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不惧怕参加体育活动,能全身心投入体育课堂的学习。并且激励体育待优生不断进行练习,熟能生巧,体会小成就的乐趣,进而渐进式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取的热情。缓解体育待优生的厌学心理和行为结果,也对体育待优生的胆怯、自卑心理的矫正起到正向作用。

(2)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目标追求。

同学对自身的未来目标定位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对自身待优状况的不在意。老师和家长需要对其人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行指导和指点。激发他们达成目标追求的渴望。使他们从被迫学习到我要学习、我渴望有所成绩的转变。这样就能有力缓解这部分同学对待自身无所谓、不负责的心态态度和人生认知。

(3)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千篇一律,容易扼杀部分具有特殊性的同学,致使他们进入体育待优生的行列。并且很多时候体育待优生的同学们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在急切中迷失了进取的方向。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力为他们规划发展策略,制定适合他们自身个性和条件的发展路线。令他们不迷惘,不退缩。一扫他们的焦虑心理,成为他们努力路上强有力的支持与后盾。

(4)辅助心理锻炼,成就强大内心。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建议能更快更好的令自己进步。那些心理过分脆弱的体育待优生很难正确看待有关于自己的建议和指正。并且使其极端化,引起消极情绪。因此,尽管这类型的体育待优生并不能很好控制自己在这方面的缺憾,但也要尽力而为。这样,老师和家长等外界因素为其辅以适合的教导和锻炼,才能缓解其脆弱的心理为其带来的障碍。

5.2、体育待优生消极心理外因的转化策略

(1)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家庭教育情感。

亲其师则行其道,要帮助体育待优生摆脱待优的行列,必须尽快改善体育待优生与其老师的关系,加强其所在家庭的教育和谐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被保护、被尊重、被重视,而和谐的家庭关系能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无负担前行,缓解抵触型心理的形成。因此,优化环境对于转变外因体育待优生的消极心理的作用不容小觑。

(2)尊重耐心,一视同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对待,不能过分区别对待,伤及体育待优生的自尊。教育手段要尤其把握尺度,对其的指正态度要严而不失素质。体育待优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往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效果甚微,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之心去理解、关爱体育待优生,不随意批评、指责,更不能随意给他们戴上“体育待优生”的帽子,客观上一视同仁,主观上给予个别帮助与指导。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师长的关爱,对此后的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这对“放逐型”心理状态的体育待优生能起到很好的心理舒缓作用。

6、小结

体育待优生的形成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自身原因与外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然而对于体育待优生,我们当然希望这类群体的人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这类群体的存在不仅说明着我们目前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也说明着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过程中对于优劣的过分区别以及心理疏导的缺失。

因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对于内因体育待优生和外因体育待优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方法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上的困惑和阴影,弥补自身不足,逐步重拾自信,重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努力下,跨越“体育待优生”的界定,充分享受体育学习带来的愉悦。

[1]洪志刚.对“体育待优生”转化策略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5(12).

[2]王冬生,王勇.普通高校体育差生个性心理的研究与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3]张洁.大学体育差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D].湖北:武汉工程大学体育系,2008.

[4]张保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03).

[5]丘伯聪.有效转化高中体育待优生的教学实验研究[D].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13.

[6]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心理感受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